从《〈红楼梦〉评论》谈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在其《〈红楼梦〉评论》一文中,他结合叔本华的“三种悲剧”学说,评论《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为中国悲剧美学的研究开了先河,其悲剧美学思想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又进一步地阐释和升华。本文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为出发点,从王国维悲剧美学概念中的人生哲理观、审美伦理观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探究其悲剧美学思想。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于1904年6-8月连载于《教育世界》期刊中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地阐释了其悲剧理论。他借鉴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特别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去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开创了中国悲剧美学研究的先河。他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总结了叔本华的三种悲剧概念。第一种悲剧是由于极恶之人,用尽他所有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悲剧是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他进一步指出,第三种悲剧比之前二者更甚:并非极奸极恶之人,也非命数说的牺牲者,只是普通人做着自我本分的普通事,悲剧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具有揭示生活本来面目的启示性的悲剧故事便是王国维悲剧审美观的突出表现。
  中国艺术作品向来喜欢大团圆结局。就算是悲剧作品,通常也会以悲剧开始,以大团圆的完满结局为终。王国维将此概括为中国人的“乐天精神”传统:“往往说诗歌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但是,这些悲剧作品都不是王国维眼中的悲剧。他认为《红楼梦》才是真正的悲剧,赵姨和凤姐的死因都不是来自鬼神的惩罚,而是因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苦痛。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之中,一言一行皆受生存环境的束缚,它揭示着封建社会的昏聩、阶级关系和人情世故。这是一种揭示美的悲剧。
  一、王国维悲剧美学概念的人生哲学观
  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论述了“生活—欲望-痛苦”的人生哲学观。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欲”字,是人人所有的问题,亦是人人之未解决的大问题。《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红楼梦》一书中,开篇就是对男女情爱的神话解释,女娲补天遗漏的顽石已通灵性,苦叹自己不被重视的遭际,自怨自艾,日夜悲哀。这便是生之前的欲望存在。而这种“欲望”使得顽石心生苦痛。在王国维看来,顽石既已经为石了,却又不见其功能用途的发挥,还不如游历于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那这样便也算得其逍遥快活之名。又何必非要进入这忧患劳苦的世界呢?这种欲望完全是不必要存在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何必拘于一处成就。这样洒脱自然的人生观其实在今天仍是十分有意义的。只是大多数人便如同顽石一样,欲投身于功名富贵中,寻得自我安身立命之所。
  王国维把欲望视作人类痛苦的根源,同时它又是为人类提供解脱的途径。这种在生活中存在的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这种人生哲学观是他用来阐释《红楼梦》的基础。红楼梦的“玉”是“欲”的代表,而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贾宝玉经由两位和尚点化,从“底里未知”到“当头一棒”,不过是对于“欲念”的执着到解脱痛苦的过程罢了。这种点化是顽石自己抛却了红尘欲望的超脱状态。
  二、王国维悲剧美学概念的审美伦理观
  王国维在热盛哲学观的基础上谈到了“痛苦”的解脱。由“欲望”带来的“痛苦”,其解脱之道在于出世,而不是自杀。出世是拒绝生活的一切欲望,心如槁木,虽生而无欲无求。自杀却是对于欲望的一种无法满足而迫不得已的做法。虽死而欲望尚存。因此,尤三姐、潘又安等的自刎不是解脱。书中真正解脱之人不过贾宝玉、惜春和紫娟三人而已。但是这种解脱是有两种差别的。其一是观他人之痛苦,其二为觉自己之痛苦。王国维认为,前者的解脱是超越了常人所有的能力,实际上是高出后者百倍之多的。有一个词叫作“感同身受”,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用着这个词的人,都不能真切地“感”他人之所“同”,身受他人之痛苦。只有当自己真正亲身体会他人的苦痛之时,或许会有三分真切。只是亲身经历过后,又不免沦为了“觉自己之痛苦”。所以,王国维说,观他人之痛苦而得到解脱,实际上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可以说是知识与阅历的不同之处了。正如人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愈演愈烈,又因愈演愈烈而不得满足,以此陷入往复的循环之中。
  王国维将《红楼梦》的价值定义为:为世人提供了解脱的途径。通过体验自身的痛苦而得到的解脱,是一种与欲望相抗争、生出幻影的过程。个体陷入了绝望之中,却能够得到人生的真谛。贾宝玉的解脱就是这样的,所以王国维说,贾宝玉的解脱是自然的、美术的、悲壮的,也是文学性的,通过反复挣脱欲望而得到认识世界本质的解脱。王国维以“灭生活之欲”去“求解脱之道”。作为评论《红楼梦》的理论依据,其反映出王国维的审美伦理观,他的“解脱”思想之所以具有伦理性质,是因为它的目的是用来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的,并且具有审美性质。他通过阐发《红楼梦》的精神去突出由悲剧所代表的艺术成就或是审美的人生解救功能。王国维向往的解脱是一种超脱了经验之外,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解脱。它以欲望开始,以涅槃终结,实际上反映了在王国维面对清末腐朽统治的一种绝望和迷茫。
  三、王国维悲剧美学概念的审美价值观
  王國维借用叔本华三种悲剧观的思想去理解《红楼梦》,他与叔本华都更看重第三种无强烈矛盾冲突的悲剧,这是有别于与恶人交构或者是盲目命运等诸多原因而引发的有强烈矛盾的悲剧冲突。在王国维看来,第三种悲剧更具备审美意识,这是他的审美价值观。比如,《牡丹亭》的还魂、《长生殿》的重圆其实都是这种乐天精神的体现。唯有《红楼梦》和《桃花扇》在王国维看来是具有悲剧审美的。但是,《桃花扇》的解脱并不是真正的解脱,“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这种解脱是他律的。但是,《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的,是在生活欲望之中,感受到苦痛,并与之相始终的。这种悲剧冲突没有激烈化或是英雄主义的斗争,它是渺小的、细微的,发生在生活中某一个小事中的,蛰伏于每一个人心中难以窥探的欲望之中,是悄无声息的。贾宝玉生下来就带有那块玉,也就是说,生存本身即是原罪。这种悲剧是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往往有火山喷啸的狂热感。
  与叔本华的悲剧学说不同,叔本华的悲剧主要是以戏剧艺术类型的形式呈现,但是王国维的悲剧思想是有别于单一的戏剧艺术范围上的悲剧,而更偏向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更具有人文关怀。王国维由“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得出,《红楼梦》实际是悲剧之中的悲剧的结论。悲剧是恐惧和悲悯两者合二为一的,由此感发,人的精神便可以得到洗涤了。这种美学上的目的实际上与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重合的。因此,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其伦理学上的价值是相联络的。
  (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简介:冯宇(1996-),女,广东河源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其他文献
年轻时,我差一点儿去当兵,如今想来,自己依然难以释怀。  那天,早晨雄鸡报晓,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起床后,我拉开窑洞的屋门,晨雾挤门而入,我急忙洗把脸,就往街上走去。今天的雾真不小,云雾好似海浪一样奔涌而来,好像要把我吞没一样,真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雾像乳白色的轻纱,把人与人隔开。我望了望这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一样。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穿云钻雾,去送庄村第六队饲养园参加面试,因为今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出现并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视觉艺术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容应对数媒语境下带来的考验和挑战,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和视觉艺术,通过分析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发展,并提出了视觉艺术的创新方法,希望在视觉艺术向前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帮助。  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下,人们的观点和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渐
期刊
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性、想象力和原创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原创性至关重要。艺术的原创性根植于人们对世界整体的认知,对人类思维观念的深入了解。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于“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对于“真理”问题的深入探寻,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思维与周围世界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指引和影响着人们的创作。人类与世界联系影响着创作的基本
期刊
雕塑作为一种人们寄托情感,并且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和方式,属于传统文化。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既有差异,也有联系,因此为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人们需要注意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传承和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传统雕塑对现代雕塑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然后分析现代雕塑工艺行业的发展现状,介绍当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差别,最后提出中国传统雕塑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手段。  雕塑作为一种装饰品,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公众场合、个人家庭
期刊
图形是人们视觉感官中最容易捕获的元素,同时图形也是最能够体现设计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视觉艺术现状的分析,梳理图形(图像)的观念、创意思维、方法等内容,使得大众更好地欣赏视觉艺术作品。  图形(图像)的创意与表现,是指通过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和意念形象化、视觉化。现代意义上的图形研究,始于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完善。本文讨论的视觉艺术以架上艺术形式为主,同时
期刊
大自然中,色彩万千,对于华夏文明来说,青、赤、黄、白、黑这五色最为特殊,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五种颜色,还代表中国文化的五色。五色一经诞生,就好像一套精神制服,融入了古代社会生活。  一、红  红色与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生命的全程都与红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传统礼俗中,婴儿出生时要包上红色的襁褓,满月了要吃红色的鸡蛋,婚礼也以红色装饰为主。即使去世了,也会用一口朱色的棺材作为最后的
期刊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窗口,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地标。素有“汉简之乡”美誉的甘肃为解决其汉简展示和合理利用的发展困境,于2019年9月24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片区开工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在此建设之际,本文简述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分析甘肃出土简牍的价值与作用,说明其建设意义与必要性。  一、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  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一家以简牍收藏展示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
期刊
作为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得并不完美,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逐渐流失的窘境。目前来看,如果没有继承人,没有传统文化的保护,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难传承下去。国家、社会和大众必须重视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投入人力资源进行文化研究,建立培训机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青年人的发展
期刊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很强的传承性和交际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差异和交际方式差异,而学习和了解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与矛盾。本文主要从东西方语境差异和东西方语言差异两方面阐述了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  何谓文化?古往今来,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对文化给出过不同的定义。另外一些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这一
期刊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其生活的北京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过程为线索,描绘了旧社会的黑暗及其对底层人物的压迫。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和对复杂人性的描写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中的底层人物作为社会中“边缘人”的存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社会阶层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因此作品中底层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再现社会的斗争和压迫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