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hnfi77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7岁就上山下乡,去了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那时叫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一个在湖边围垦出来的荒洲。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的69届知青中,有2800人去了鲤鱼洲,1400名男生,1400名女生,仿佛配好对似的。这一大批上海女知青的到来,像是荒洲上飞来一大群花蝴蝶。
  上海女知青爱干净到了极致。每天收工回来,一身泥一身臭汗,又累又饿,我们男知青的顺序是吃饭、洗脸洗脚、休息。上海女知青的顺序是:清洗自己,洗衣服,吃饭,休息。她们的理由是,身上脏兮兮的没有胃口。干净,对她们来说,是第一位的。
  在我们军垦农场,上海女知青身价是很高的。别的地方的知青或老知青,找到上海女知青做女朋友,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情。我们排长是南昌知青,长得很威猛,是个壮劳力。他追到一个嗲嗲的、弱弱的上海女知青做女朋友后,人也变得文雅起来,本来一身浓烈的汗臭味闻不到了,他变得爱干净了,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洗脸洗脚外带擦身。
  他的小兄弟们嘲笑他变得像个女人,他却炫耀说,是他的女朋友逼他这么做的,再臭烘烘、脏兮兮的,她就不要他了。他还劝小兄弟们要爱清洁,这样容易找到上海女知青做老婆。排长在我们男知青面前凶声恶气,像只老虎,但在他的女朋友面前却乖得像只猫。两人一吵架,排长马上就自我解嘲,说着“好男不和女斗”逃走。嗲嗲的、弱弱的女友很有办法,硬是将桀骜不驯的一匹野马管得服服帖帖。这其实是一种爱的能力。
  有一个上海女知青命运悲惨,但她的应对方式让人感叹。有一年鄱阳湖发大洪水,知青都转移到大堤上住,连队只留下少数后勤人员。这位上海女知青是留守的,一长排的房子只住她一个人。有一天半夜,一只粗暴的手在她身上贪婪地抚摸。她从熟睡中惊醒,睁开眼发现是新调来的地方干部指导员。
  她吓傻了,喊也不敢喊,动也不敢动,含悲忍辱。这个家伙溜走后,她愤怒地爬起来擦草席,仿佛想把这污辱擦干净,一边擦席子,一边想好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她让亲友为她在南昌市找了一个男友。男友有残疾,脚有点跛,她也不嫌弃,很快办好调离鲤鱼洲的手续。
  人走后,她很快写回一封举报信,让这个禽兽指导员受到了撤职交群众监督劳动的惩罚。这个惩罚现在看来显然太轻,但这个女知青在面临人生灾难时的理性和坚韧,让我敬佩。这柔弱中的坚韧,就像一根长绳,能够缚住粗暴野蛮,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力量。
  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爱美会打扮,勤劳爱干净,贤惠会享受生活,精致能提高生活品质,会发嗲有爱的能力,柔弱中有着惊人的坚韧。这些鲜明的女性特征,是她们的妈妈、外婆、奶奶们,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她们的,也是在她们的爸爸、爷爷、外公、男友的支持、鼓励、赞许、协助甚至纵容下形成的。岁月如梭,她们如今已成了奶奶、外婆,她们也会将她们身上的女性特质传给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文化就是这么代代传承的。
其他文献
通常说的美食,实际是个极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人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  那些真正的美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称为美食。  还有一种美味,与记忆有关。比如儿时在农村吃过的捞饭、葱蘸酱、野菜、粗粮,这些都是贫困年代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经常吃的一些食物。后来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收入上去了,吃鱼吃肉吃生猛海鲜都很轻松,吃多了也便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儿时吃过的那些粗杂食物,仍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炒排骨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但酒家的菜单却写着“生炒排骨”。为什么炒排骨要加上一个“生”字呢?原来有些酒家为便于制作,先将排骨炸好,等顾客要吃时,在锅里热一下,加“甜酸芡”便拿出来。这在工序上的确省去不少时间,但排骨本身则缺少“锅气”,当然不会好吃。至于“生炒排骨”的由来,大概酒家是想表示他们的排骨不是预先炸好,而是要炒时才炸的。  炒排骨的排骨,炸得不透不好吃,有韧性不好吃,过老也不好吃。要做得好吃
肉类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工、换调味、加配料这三大技巧。  改刀工。大块的肉类食材最适宜改刀。将其切片、切丁、切碎,再搭配新鲜蔬菜、粗粮等烹饪。比如把猪肉切成肉碎,鸡肉撕成鸡丝,酱肉片切成肉丝,然后和凉拌蔬菜搭配在一起,或者做成馅饼、春卷的原料。  换调味。换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变菜品的味道,二是调整咸淡。如果原本剩了油焖大虾,那么把油去掉,加点番茄酱,便可将其改造成别具风味的番茄大虾。炖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吃货哥们儿李权(李三)在他家宴客杀鱼的情景:将一条近三斤重的鲤鱼去鳞剖肚除去内脏后,小心翼翼地在靠鱼鳃处割一小口,将鱼用菜刀拍一下(使肉松弛),然后从鱼脊一侧用镊子轻轻拉出一根橡皮筋一样的白筋,接着从另一侧又拉出一根。李权说,这两根白筋便是造成鲤鱼腥味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下厨宰鲤鱼时,都照着三哥的样子,把那两根白筋轻轻拉出。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若要鱼好吃,
回锅肉起源于民间祭祀,是敬鬼神、供祖宗时的肉,在敬献完以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被称作“回锅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般人家的做法是把猪臀肉先白煮至断生,然后再切片爆炒。要想味道好,关键是“精细”二字,必须炒到片片似灯碗,闪着红亮的油光(俗称灯盏窝),才称得上是上品。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家乡,山珍海味可免,回锅肉则不能不吃。  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成都人在制作时要放豆豉,重庆人通常不放。此外
我的孙子、外孙女上小学四年级了。自上学到现在,就没见他们参加什么劳动,校内校外皆没有。这与我这个爷爷辈五十多年前小学生年代的劳动,形成了悬殊的反差。在那特殊岁月里,上小学的孩子从来就不会间断劳动,有些劳动强度甚至超越了年龄的承受力。  抬着小筲抗旱  我1957年上小学一年级时九岁。这年秋天大旱,老天爷干瞪眼不下雨,炎炎烈日把农业合作社地里的玉米、地瓜、花生等秋作物叶子晒蔫了,山丘地庄稼干死不少。
广东顺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食———炒牛奶,即用牛奶调以鸡蛋清、淀粉,加入鲜虾仁、蟹肉、火腿等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美味。  炒牛奶是典型的软炒菜式,所以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技法。炒牛奶时,需先往鲜牛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以及盐和鸡精,用打蛋器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牛奶和淀粉、蛋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虾仁、蟹肉和火腿切丁拌入奶蛋液中,再次搅拌均匀。烧热油锅,把搅匀了的牛奶倒入锅中,转小火快速翻炒,至
1980年,按照当时的晚婚政策,男女双方年龄加一块满50岁,单位才给出具结婚证明。我那年26岁,爱人25,总算达到了要求。  领导早早谈了话:“你们俩都是党员,又都在机关,要带头勤俭办婚事,不许大操大办!”那时条件差,所谓大操大办也就是大家你五毛、他一块的凑个份子,如果三人合伙买个五六块钱的暖壶,那绝对是铁哥们!主家请三桌饭,一桌带西凤酒也就15元钱,相当于我半月工资。这种形势倒逼得我们时髦了一把
下放到安徽定远已快两年了,前途尚在渺茫之中,清汤寡水的伙食让我难以忍受。十里外定滁交界处的岱山脚下,那儿是坦克部队驻地,有个同学在此当炊事员,想到他,就仿佛嗅到香喷喷的红烧肉。我费劲地咽下口水,提着看青用的小竹竿开溜了。  天如人愿,晚餐时我撑下一大碗红烧肉,灌了两瓶啤酒,已有几分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不影响赶路。临走时,炊事员找来个没盖的破书包,塞入四瓶捆好的啤酒。破包沉甸甸的背在肩上,一手还须揽着
我成家的时候,“文革”结束,国家已恢复了经济建设。那时百废待兴,市场上很难买到打家具的木料,我只好求助家里。家里东拼西凑,给我做了一个立柜、一个橱柜。家具运来后,我很高兴。可当我看到家具,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且不论家具样式和手艺平平,单说上面的毛病:立柜正面不是一整块板,是由两块五合板拼接而成,接缝清晰。橱柜门是用一块残破的五合板做的,留着残破的痕迹。这些毛病都在明面上,就像人脸上的疤痕,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