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遮丑添彩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成家的时候,“文革”结束,国家已恢复了经济建设。那时百废待兴,市场上很难买到打家具的木料,我只好求助家里。家里东拼西凑,给我做了一个立柜、一个橱柜。家具运来后,我很高兴。可当我看到家具,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且不论家具样式和手艺平平,单说上面的毛病:立柜正面不是一整块板,是由两块五合板拼接而成,接缝清晰。橱柜门是用一块残破的五合板做的,留着残破的痕迹。这些毛病都在明面上,就像人脸上的疤痕,挡不住,避不开。
  那时,社会上已经有了烙画。我爱好美术,有一定的基础,我想用烙画遮掩家具上的毛病。
  我住在紧挨什拉门更村的工人西村,在位于呼伦南路的地矿局大院上班。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赶紧回家,晚饭后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琢磨烙画上。我先在橱柜门上画出一幅《松鹤牡丹图》,两只仙鹤,立于一块岩石之上,仙鹤上面松枝斜逸,石旁有两株盛开的牡丹,取松鹤延年、富贵长久之意。木料的残破处,我特意画成松枝、岩石、石头的纹路,以粗重的线条及岩石的暗部来遮掩残破的地方。想法不错,画得也不错,不知道烙出来效果如何?心里没底。
  我既无烙画的经历,也没有见过别人烙画,凭着对烙画的一点理解,拿起了电烙铁。
  我用烙铁头的尖部勾画轮廓,操作时屏住呼吸,以保证电烙铁行走的力度均匀,勾画的线条流畅。用控制电烙铁与木板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力度,烙出颜色的浓淡轻重。再用烙铁头扁平的面进行渲染,烙出国画的晕散效果。这样试着烙出一部分,看看效果,还比较满意,心里生出一丝成就感,有了继续烙下去的信心。
  因为是在完工的家具上烙画,最让我感觉别扭的不是没有实际经验,而是操作不便。不像一般的烙画,一块木板,任你摆弄,怎么舒服就怎么操作。家具怕磕碰,不便挪动,怎么操作不由人。当烙到橱柜门下部的画面时,这个位置仅与地面距离十几厘米,蹲着站着都不得劲,且不说身体感觉不舒服,更影响烙画效果。没法子,我干脆趴在地上烙。胳膊肘痛了,就顺势躺在地上休息。
  另外,我没有变压设备,不能调节电烙铁的温度,画面浓重之处,需要温度而温度上不来,进度很慢。我安慰自己,慢工出细活,咱又不是赶着去卖。耐着性子,精工细作,终于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橱柜门的烙画。随后,我又对个别地方略施色彩加以修饰,增加画面效果。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烙出的画,布局得当,形象生动,如同一幅花鸟画,自我感觉良好。烙画特有的赭石色调,透出一股古色古香,鹤顶的红色点亮了画面,橱柜门果然换了面貌。原来的残破处成为岩石的纹理,化残破为沧桑,与画面协调,不仅看不出毛病,还有了古拙的韵味。
  再来看这个橱柜,首先看到的是上面寓意美好的画,它确实起到了遮丑的效果。只是橱柜门用的是旧料,岁月风尘留下的痕迹,终究是烙画无法遮掩的,仍留下了遗憾。如果是一块新的没有花纹的椴木五合板,在上面烙画,效果一定会更好,说不定会烙成一件“艺术品”呢!
  我如法炮制,又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立柜的烙画处理。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如今,城市里的家具市场繁荣兴旺,各种材质、各种样式的家具琳琅满目,几乎没有人再需要像我那样去捣腾了。
其他文献
菠菜凉面并不是面条碗里加菠菜。吃菠菜凉面时,你是看不见菠菜的。这是一种周身皆绿的面食,绿得跟菠菜的颜色一模一样。  菠菜凉面颇有唐代遗风。《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宴饮,九品以上供其膳食。”可见“槐叶冷淘”是唐代夏日特受人们喜爱的食品。“槐叶冷淘”就是采青槐叶捣汁,和入面粉揉之,做成细面条,置沸水中煮熟,放入冷开水中浸漂,其色鲜碧,再捞入盆中,淋以熟油,抖开拌匀,面条分而不粘,然
通常说的美食,实际是个极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人嘴里会有不同的感觉。  那些真正的美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称为美食。  还有一种美味,与记忆有关。比如儿时在农村吃过的捞饭、葱蘸酱、野菜、粗粮,这些都是贫困年代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经常吃的一些食物。后来生活环境变了,人们的收入上去了,吃鱼吃肉吃生猛海鲜都很轻松,吃多了也便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儿时吃过的那些粗杂食物,仍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炒排骨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但酒家的菜单却写着“生炒排骨”。为什么炒排骨要加上一个“生”字呢?原来有些酒家为便于制作,先将排骨炸好,等顾客要吃时,在锅里热一下,加“甜酸芡”便拿出来。这在工序上的确省去不少时间,但排骨本身则缺少“锅气”,当然不会好吃。至于“生炒排骨”的由来,大概酒家是想表示他们的排骨不是预先炸好,而是要炒时才炸的。  炒排骨的排骨,炸得不透不好吃,有韧性不好吃,过老也不好吃。要做得好吃
肉类剩菜翻新并不难,无非就是改刀工、换调味、加配料这三大技巧。  改刀工。大块的肉类食材最适宜改刀。将其切片、切丁、切碎,再搭配新鲜蔬菜、粗粮等烹饪。比如把猪肉切成肉碎,鸡肉撕成鸡丝,酱肉片切成肉丝,然后和凉拌蔬菜搭配在一起,或者做成馅饼、春卷的原料。  换调味。换味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变菜品的味道,二是调整咸淡。如果原本剩了油焖大虾,那么把油去掉,加点番茄酱,便可将其改造成别具风味的番茄大虾。炖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吃货哥们儿李权(李三)在他家宴客杀鱼的情景:将一条近三斤重的鲤鱼去鳞剖肚除去内脏后,小心翼翼地在靠鱼鳃处割一小口,将鱼用菜刀拍一下(使肉松弛),然后从鱼脊一侧用镊子轻轻拉出一根橡皮筋一样的白筋,接着从另一侧又拉出一根。李权说,这两根白筋便是造成鲤鱼腥味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下厨宰鲤鱼时,都照着三哥的样子,把那两根白筋轻轻拉出。这就是袁枚所说的“若要鱼好吃,
回锅肉起源于民间祭祀,是敬鬼神、供祖宗时的肉,在敬献完以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被称作“回锅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般人家的做法是把猪臀肉先白煮至断生,然后再切片爆炒。要想味道好,关键是“精细”二字,必须炒到片片似灯碗,闪着红亮的油光(俗称灯盏窝),才称得上是上品。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家乡,山珍海味可免,回锅肉则不能不吃。  先煮后炒的回锅肉,成都人在制作时要放豆豉,重庆人通常不放。此外
我的孙子、外孙女上小学四年级了。自上学到现在,就没见他们参加什么劳动,校内校外皆没有。这与我这个爷爷辈五十多年前小学生年代的劳动,形成了悬殊的反差。在那特殊岁月里,上小学的孩子从来就不会间断劳动,有些劳动强度甚至超越了年龄的承受力。  抬着小筲抗旱  我1957年上小学一年级时九岁。这年秋天大旱,老天爷干瞪眼不下雨,炎炎烈日把农业合作社地里的玉米、地瓜、花生等秋作物叶子晒蔫了,山丘地庄稼干死不少。
广东顺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食———炒牛奶,即用牛奶调以鸡蛋清、淀粉,加入鲜虾仁、蟹肉、火腿等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美味。  炒牛奶是典型的软炒菜式,所以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技法。炒牛奶时,需先往鲜牛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以及盐和鸡精,用打蛋器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牛奶和淀粉、蛋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虾仁、蟹肉和火腿切丁拌入奶蛋液中,再次搅拌均匀。烧热油锅,把搅匀了的牛奶倒入锅中,转小火快速翻炒,至
1980年,按照当时的晚婚政策,男女双方年龄加一块满50岁,单位才给出具结婚证明。我那年26岁,爱人25,总算达到了要求。  领导早早谈了话:“你们俩都是党员,又都在机关,要带头勤俭办婚事,不许大操大办!”那时条件差,所谓大操大办也就是大家你五毛、他一块的凑个份子,如果三人合伙买个五六块钱的暖壶,那绝对是铁哥们!主家请三桌饭,一桌带西凤酒也就15元钱,相当于我半月工资。这种形势倒逼得我们时髦了一把
下放到安徽定远已快两年了,前途尚在渺茫之中,清汤寡水的伙食让我难以忍受。十里外定滁交界处的岱山脚下,那儿是坦克部队驻地,有个同学在此当炊事员,想到他,就仿佛嗅到香喷喷的红烧肉。我费劲地咽下口水,提着看青用的小竹竿开溜了。  天如人愿,晚餐时我撑下一大碗红烧肉,灌了两瓶啤酒,已有几分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不影响赶路。临走时,炊事员找来个没盖的破书包,塞入四瓶捆好的啤酒。破包沉甸甸的背在肩上,一手还须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