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审美经验 提升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能联系到一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但在描述诗词意境的特点和情感时,或是茫然失措,或是失之偏颇,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究其原因,则是学生对意境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描述意境的“专业术语”来进行表达。而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又直接关系到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技巧和语言风格的理解,因为“举凡诗歌的创作、风格、表现、鉴赏等理论最终都与意境理论相关”①,可以说能够准确把握诗词意境的特征是理解古典诗词的关键。
  对于诗歌意境的教学,有教师提出了采用诵读、想象、涵泳、感悟、明理的方式对诗歌意境进行领悟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似乎还缺少理性分析的过程;尤其对于高三的学生,更为便捷和更具实操性的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将从概念理解、特点描述、反馈校正三个步骤对自己的诗词意境教学实践进行描述,以期通过梳理,探索出高三学生快速把握意境特点的新路。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理解诗歌意境的概念内涵。
  一、如何理解“意境”
  关于意境,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描述:“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具有以实为基,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是由意象所激发的想象空间,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并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类型,会有不同的意象体系和境界,“壮美的意境,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必有广阔的空间,成大境界;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②为了深入的把握诗词意境的特征,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将意境的特征分为五个维度。
  第一,主要意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应该是有空间的, 而支撑这个空间的构架一定是那些或雄伟、或明丽、或敦实、或灵动的意象。”③意境中的主要意象是整个意境的核心,有的意境是通过意象的简单排列组合出来的,特征鲜明,情感单纯;有些意境则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异性进行剪裁、拼贴和重组,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内涵,主要意象的特点决定诗歌意境的主要情感指向。
  第二,空间特点。“艺术意境具有这种因‘境生象外’特征而产生的强烈的空间美 ”④,意境空间并不仅仅是诗歌当中所描述的空间,本质上是由意象引发的想象空间,它应该具有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低的不同,有的诗词意境空间是一个大漠、长空之类的大空间,而有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空间,不同的意境空间蕴含不同类型的情感。
  第三,色彩。有学者指出,“诗人在创作诗歌、营造意境时往往偏爱挑选、锤炼‘色彩词汇’入诗”,“进而营造出一种色彩和意境,以表达审美主体特定的思想和情感。”⑤色彩也是描述意境特点的主要维度之一,它主要包括色彩的明亮与暗淡,色彩种类的多与少等,单纯靓丽的色彩往往使意境显得纯净明快,两种色彩往往构成对比,而多色的使用则往往使意境富于层次和变化。
  第四,时间。意境中的时间主要包括时令、季节以及由此引出了冷暖变换等。意境“是自然界或现实社会中完整的一角 ”⑥,其中所有的景物自然都应处在季节当中,季节和时令的转换不能不引起诗人主观感受的变化,进而影响诗歌意境的营造。另外,意境中也有时间的跨度,有的诗词意境时间跨度非常大,可能橫跨千百年甚至更为久远;有的诗词时间跨度非常小,可能只是几个时辰甚至一瞬间。
  第五,状态。主要包括画面的安静与喧哗、动态与静态等。既然意境“是作家所创造的一个生动丰富的艺术空间, 是有生命和活力的现实之一隅”⑦,那么不同的意境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状态,有的意境是安静的,有的则是喧哗的;有的呈现出动态和力量的美,有的则呈现出静态和优雅之美。
  综上所述,要想把握意境的特征,就要感知空间的大与小、宽与窄、深与浅,观察色彩的种类的多与少、色调的冷与暖;还要关注意境的状态,是安静还是躁动,画面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以及意境中的时令、季节、时间跨度的长短和给人带来的冷暖感受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张表格为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意境的概念提供了更为具体“抓手”。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意境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进入了描述“意境”的环节。
  二、如何描述“意境”
  想要准确的描述意境,首先要掌握的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如雄浑壮丽、苍凉悲壮、恬静优美、闲适恬淡、清幽明净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笔者首先借助典型例句帮助学生建立对意境特点的直观认识。
  以“雄浑壮丽”为例,“雄浑”意味着整个意境空间的阔大与深邃之感,而“壮丽”则意味着景物壮观与色彩的鲜艳多样。符合这一特点的典型诗句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本句中,作者选取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作为主要意象,“大漠”“长河”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孤烟”本来给人孤独之感,但一个“直”字,又呈现出一种劲拔之美,“落日”本来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意象,但这里“圆”字来修饰,又给人圆润温暖的感觉。整个意境长度、宽度、深度都是巨大的,巨大的空间之中又多层次的“配置”巨大的意象,显得雄大、浑厚之感;从色彩的角度来看,里面有“长河”和“大漠”的黄色,有“落日”的红色,“孤烟”灰白与天空的蓝色,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共同形成“壮丽”的特点。从“状态”“时间”的角度来看,整个意境又是孤寂、静止的,在雄浑壮丽之中又有透着淡淡的落寞与失意。
  在分析典型诗句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这些术语的意义,笔者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又绘制了一张描述意境特点的“术语”表格,如下图所示:
  这张表格给学生提供了描述意境特点的“术语库”,学生根据诗词中的具体信息和自己品读时的感受,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进行搭配组合,最终实现快速把握意境特点的目的。   在做完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进入了实践环节。
  以唐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为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通读全诗,学生在描景的句子中圈出以下意象和关键词语,“莓苔”“白云”“春草”“静渚”“闲门”“松色”“溪花”和“禅意”等,根据这些意象和词语,他们概括出了“清新”“安静”“闲适”“干净”的意境特点,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搭配与组合,最终得出本诗闲适清新、静谧自然的意境特点。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还发现了在词语选择上的匹配问题。以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为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作者在本词中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江南烟雨图。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本词的意境与阔大、辽远无关,应该是日常居家的城镇场景;色彩应该是丰富的,但也在雨中显得有些暗;时令应该是暮春时节、寒食节后;除了雨声之外,整个意境应该是安静的,在充分感受这首词的基础上,学生们提出了“温暖”“明丽”“宁静”“冷清”“莽苍”“朦胧”“恬静”“凄凉”等词语,在对这些词语进行选择与组合时,学生发现了词语之间存在的合理搭配问题,结合诗中的思想情感,最后放弃了“温暖”“明丽”“阴冷”等词语,选取了“朦胧”“孤寂”“冷清”这三个词语进行组合,得出了本词的意境特点为“冷清孤寂”或者“孤独暗淡”。
  还有就是意境的动态与变化问题。以王安石的《太湖恬亭》为例: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这首诗的意境状态是变化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前两联交代了诗人在恬亭所见,“绿阴”“溪水”、无边的翠微、“落日”“断桥”“人独立”“鸟相依”,在凄清之中有一丝孤独、温馨之感,意境优美、凄清,又不乏宁静与温暖的特点,在意境中作者表达了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轻松。但在结尾处,作者以景结情,想象出一幅更加闲适、自由的渔翁归钓图。通过这首诗学生们得出结论,诗词意境中出现时间跨度与空间转换的根本原因是作者情感和思绪的变化。
  三、总结与反思
  从创作的角度看,“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就在形象对想象空间的诱发”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意境赏析的起点是根据意象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完成意境再现的,也不可能充分感受意境的特点与其中的情感。
  在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同时,还必须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知人论世,反复品读,充分地感受意境,及时捕捉自己的感受,把诗词当中的信息点找出来,进行生发,进而找出诗歌在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方面特点,深入地理解诗歌。
  要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较为专业的术语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前文笔者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对主要意境特点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对描述意境的主要词语进行分类,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意境的景物和情感、具象和想象、实景与虚景确实存在特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由此产生的词语匹配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感受的差异性和词语理解的模糊性,学生对于意境特点的把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一首诗词不同学生对意境特点的把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的处理是,对于学生的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他们的理解能够基本符合意境特点和主要情感倾向即可,要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渐培养他们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总之,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鉴赏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参考文献
  ①黄志浩.《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名作欣赏》,2007年第9期。
  ②班澜.《论中国诗歌意境美的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1期。
  ③胡晓靖.《诗歌:意境营造与时间跨越和空间变异》,《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④⑥⑦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⑤胡晓靖.《诗歌:意境营造与色彩词汇的妙用》,《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⑧易匠翘.《名词句与诗歌意境的创造》,《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作者通联:天津汇文中学]
其他文献
“总而言之”老师眉骨高高突起,嘴也有点突出。从侧面看,跟出土文物北京猿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讲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用周小伟的话说,“总而言之”老师肯定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的。  每堂课,“总而言之”老师都会教导我们一句同样的真理:其实要学好语文很简单,总而言之,多读多背就行了。每次他讲完这句话下课铃声就响了,“总而言之”老师因此而得名。  对于我来说,要学好语文并不像“总而言之”老师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堂在教学上的困境,同时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契机,把时代的新生事物融入到了课堂,唤起了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任务上的更多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的融入,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提供了捷径,同时也为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打破课堂的封闭
有一个员工和老板去餐厅吃饭,服务小姐的态度非常恶劣,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员工很生气,要投诉她,却被老板制止了。老板说:“也许她失恋了,也许她刚刚被上司指责过,总之,我们应当原谅她。”  “不管什么理由,也不应该影响工作,这是她的错。”  “是的,”老板意味深长地说,“正是因为她全错,而你全对,才需要你的宽容。”  员工说了一句让老板喷饭的话:“没想到您还有傻根精神。”  “所以,我是头儿,”老板笑着
我的一位读高一的小朋友对我大倒苦水:“张叔,我平时各科测验都能考取好成绩。到了中考和期末考试就大不一样了,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会亮红灯。我在考试的时候,现场发挥失灵,我的思绪一直飘荡着这样的话——我一定要考取好成绩。”  我笑着回答:“因为你精神过于紧张,意念过于集中,以至现场发挥失去水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越是难以穿入。科学界把这种‘穿针心理’称之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270米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有一个长200米的巨大图案,像三叉戟,又像三脚烛台。三叉戟的每一股都约有4米宽,而且是用一种很硬的磷光性岩石雕成的,如果不被沙土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是一个船只航行的路标,倒像是一个航空标志。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三叉戟图案附近,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大量同样不可思议而且稀奇古怪的神秘图案。比如在
出门在外衣服皱了怎么办?带个大熨斗去“战斗”?不,英国设计师Laura Nelson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女士直发器的启发下,他设计了一款便携夹子熨斗,三角形的功能区在夹熨袖口与领口等地方时十分方便。  普通背包存放时会占用很大的空间,若是折叠起来又得耗费不少工夫。聪明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折叠包,它在侧面设有一根拉绳,只要你轻轻一捋,包包就能马上变小,是不是很方便呀!  Nigel Rod
摘 要 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本体及对相关研究者的解读概括,不够准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解释为语境。课标中采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不广泛选用“语境”一词,有其特定的原因。而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有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
抬头看看天,我无奈地叹口气。为了躲避父母的轮番轰炸,我谎称要去参加周末辅导班。现在的我最怕呆在家里,最怕看到爸爸若有所思的眼神,还有妈妈手里端着的人参鸡汤。骑着自行车,我慢无目的地逛着,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去找她吧!她是谁?我也不知道,她在网上,叫花开的声音,是我现在唯一的朋友。抛开所有的唠叨和叮嘱,我又来到了“深蓝色”网吧。  “你好,我是网上超人。”为了给自己鼓劲儿,我取了一个特stron
“一枕新凉一扇风”,秋天来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橙黄橘绿,天高气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诗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把秋色竟写得这般恬淡静谧,好不宜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把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斜日轻抚的秋光写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王维《辋川闲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
语文美学中的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而美则是这三者统一的基础。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来说,真与善统一于美。真与善如果离开美这个基本条件,它可能有哲学的深刻,可能有某一门具体科学的精确,也可能有道德、伦理学的社会功利性,却不可能有审美的生动与精彩。语文的真与善必须用美来精心装扮自己,以美的面目出现,用语文作品的造型手段来加以表现。语文的美集中地体现在形象、思维、灵感和语言艺术等形成的精神愉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