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秋诗欣赏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lo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枕新凉一扇风”,秋天来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橙黄橘绿,天高气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诗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把秋色竟写得这般恬淡静谧,好不宜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把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斜日轻抚的秋光写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王维《辋川闲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好一派秋光,好一个秋山秋水。秋景如诗,秋诗似画。秋中的诗,还是诗中的秋?抑或都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旧时代文人墨客大都郁郁不得志,或不被重用,或被贬,或放逐,自然少不了悲愁之作。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这是刘禹锡的惊秋之作。“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更是唐人的惊秋之叹。“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在瑟瑟秋中来到屈原三闾庙,能无怨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秋思之心声。
  “砧柞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思妇魂牵梦萦,心系边人,为做寒衣,泪听寒螀通宵不眠,催人泪下。
  “南浦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的这首《秋浦别》把离别场面写得揪心裂肺。
  秋诗中边塞秋咏,更是别有滋味,另有神韵:
  “寒星几点雁横塞”——多么雄浑;
  “长风万里送秋雁”——何等悲壮;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好不苍凉。
  这些边塞秋咏,苍凉而又雄壮,读来顿觉神韵飞扬。
  秋色怡人,秋景诗更是醉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多么惬意,多么悠然!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多么美好的秋夜!使人如临其境。这就是诗的魅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山行》,把个“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写得多么迷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中营造出的青山吐月意境,多么壮美,何等浪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多么富于诗意啊!秋中的诗,诗中的秋?
  春景诗以艳丽取悦,秋色诗则以风骨见长。“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树在深秋,有红有黄,由红转黄,如诗如画;人上高楼,清澈入骨。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这首《长安秋望》,高远澄沽的意境,达到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境界。特别最后二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美,留下了让人充分想象的余地。
  秋天的诗,是胜利的高歌。刘禹锡诗中说得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是美的,秋诗更美。
其他文献
如果你是主编,你会怎样让《学苑创造》办得更精彩?现在就来发表意见吧,我们会从来信中评出优秀小主编,并颁发精美纪念品。  我的姓名 年龄 性别  通信地址  我的意见:  1. 我对《学苑创造》的整体感觉怎么样?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  2. 我每个月有多少零花钱可以用来买书刊?我觉得《学苑创造》的价钱太贵,还是便宜,或是正合适?  3. 我觉得《学苑创造》的内容够丰富吗?还是太少、太简单?  4
统编版语文教材提高了古诗文的比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特定的言语形式,文言文由“言”“文”两部分构成,其中“文”是“言”所生成的,“言”是“文”所建基的,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更不可偏废。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使之有机融合,做到言文合一,达到发现言之妙义、文之神韵、传承文化的目的。  言文合一的教学方法,是指疏通字义时,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词语的语境义;分析篇章时
“总而言之”老师眉骨高高突起,嘴也有点突出。从侧面看,跟出土文物北京猿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他讲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用周小伟的话说,“总而言之”老师肯定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的。  每堂课,“总而言之”老师都会教导我们一句同样的真理:其实要学好语文很简单,总而言之,多读多背就行了。每次他讲完这句话下课铃声就响了,“总而言之”老师因此而得名。  对于我来说,要学好语文并不像“总而言之”老师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堂在教学上的困境,同时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契机,把时代的新生事物融入到了课堂,唤起了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任务上的更多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的融入,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提供了捷径,同时也为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打破课堂的封闭
有一个员工和老板去餐厅吃饭,服务小姐的态度非常恶劣,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员工很生气,要投诉她,却被老板制止了。老板说:“也许她失恋了,也许她刚刚被上司指责过,总之,我们应当原谅她。”  “不管什么理由,也不应该影响工作,这是她的错。”  “是的,”老板意味深长地说,“正是因为她全错,而你全对,才需要你的宽容。”  员工说了一句让老板喷饭的话:“没想到您还有傻根精神。”  “所以,我是头儿,”老板笑着
我的一位读高一的小朋友对我大倒苦水:“张叔,我平时各科测验都能考取好成绩。到了中考和期末考试就大不一样了,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会亮红灯。我在考试的时候,现场发挥失灵,我的思绪一直飘荡着这样的话——我一定要考取好成绩。”  我笑着回答:“因为你精神过于紧张,意念过于集中,以至现场发挥失去水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越是难以穿入。科学界把这种‘穿针心理’称之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270米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有一个长200米的巨大图案,像三叉戟,又像三脚烛台。三叉戟的每一股都约有4米宽,而且是用一种很硬的磷光性岩石雕成的,如果不被沙土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是一个船只航行的路标,倒像是一个航空标志。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三叉戟图案附近,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大量同样不可思议而且稀奇古怪的神秘图案。比如在
出门在外衣服皱了怎么办?带个大熨斗去“战斗”?不,英国设计师Laura Nelson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女士直发器的启发下,他设计了一款便携夹子熨斗,三角形的功能区在夹熨袖口与领口等地方时十分方便。  普通背包存放时会占用很大的空间,若是折叠起来又得耗费不少工夫。聪明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款便携式折叠包,它在侧面设有一根拉绳,只要你轻轻一捋,包包就能马上变小,是不是很方便呀!  Nigel Rod
摘 要 孙国萍、黄厚江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二位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本体及对相关研究者的解读概括,不够准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解释为语境。课标中采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不广泛选用“语境”一词,有其特定的原因。而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释为语境,有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
抬头看看天,我无奈地叹口气。为了躲避父母的轮番轰炸,我谎称要去参加周末辅导班。现在的我最怕呆在家里,最怕看到爸爸若有所思的眼神,还有妈妈手里端着的人参鸡汤。骑着自行车,我慢无目的地逛着,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去找她吧!她是谁?我也不知道,她在网上,叫花开的声音,是我现在唯一的朋友。抛开所有的唠叨和叮嘱,我又来到了“深蓝色”网吧。  “你好,我是网上超人。”为了给自己鼓劲儿,我取了一个特st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