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开始,江苏省各中小学校开始实施教育新政,省教育厅宣布了“五严”规定——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的违法办学行为。于是,我们学校严格按照初中课程计划和大纲要求安排了各学科的课程。对照以往,初中数学课的课程缩减了许多,教学课由原来的每周七节课变成了五节课,并且取消了下午第四课的辅导课。
其实,教育新政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它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也不是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它体现的正是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我们的孩子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那么,就初中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内容不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大大减少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面前一个不小的难题。我认为,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注重课前精心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1.备课时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在编制上灵活、新颖,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教材在每章开始都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图形和引言,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文还设置了“探究”“思考”“归纳”等栏目,并且适时地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出现,便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文边空处的“小贴示”和“云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文的知识点,还提高了学生看数学书的兴趣。有些数学教师,因为熟悉了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对老教材的知识体系非常精通,所以往往不乐意按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备课。例如,在教授“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时,新教材删去了分母有理化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也不要求了,但有些教师备课时还是备进了教案;又如,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这部分内容新教材删掉了,而有些数学老师却又补上了这一课。我想这也是有些教师抱怨课改后时间紧、教学来不及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备课时,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教学,如“镶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这部分内容就应该备入案本,而对于新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自学。只要我们活用教材、编好教案,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也有差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应有的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设置学生感到亲切的问题情境,选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配合有针对性的、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在教育新政下,数学一天一课,数学教师必须抓住课上的四十五分钟,创造出多于四十五分钟的效益。于是各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探究适合自己学校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学校倡导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事先设置好预习知识,以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内容要体现此课知识点的全面性和概括性,且不宜太难。在每堂新授课前,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这节新课的内容,并独立完成预习作业,如遇到问题就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在课前批阅,记录下学生的错题或难点,课上重点讲解这部分错题或难点,并进行适当的板书,让学生做笔记,同时针对这些难点或易错的知识点加强训练,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出学生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潜能。这样的分层教学,既转化了部分学困生,又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此外,课堂上还要进行当堂反馈,题量要少,用时不要多。这样对于学生还没掌握的知识点能及时补讲,对于部分学困生也便于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这个教学环节可灵活调控,根据需要或实际情况设置,不必课课进行反馈训练,否则会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注重课后巩固习题的选取
数学教师必须多准备一些教辅资料或数学习题册,挑一些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先亲自做一遍,然后根据需要或班级学生特点选取练习题。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可事先补充类似的例题,让学生模仿,或中间设置一些铺垫练习,以降低习题的难度,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我们的数学教师要“勤快”些,做到“有布置必批阅”“有错误必纠正”。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亦或是订正后的练习,数学教师都应及时批改,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后巩固学习情况。另外,对于部分学困生要不时地进行个别辅导,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要适当进行个别交谈,主要以鼓励为主,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多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多钻研新教材,多了解学生,以生为本,就一定能适应教育新政下的教育新形势,真正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实,教育新政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它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也不是不要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它体现的正是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我们的孩子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那么,就初中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内容不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大大减少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面前一个不小的难题。我认为,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注重课前精心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1.备课时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在编制上灵活、新颖,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教材在每章开始都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图形和引言,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文还设置了“探究”“思考”“归纳”等栏目,并且适时地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出现,便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文边空处的“小贴示”和“云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文的知识点,还提高了学生看数学书的兴趣。有些数学教师,因为熟悉了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对老教材的知识体系非常精通,所以往往不乐意按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备课。例如,在教授“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时,新教材删去了分母有理化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也不要求了,但有些教师备课时还是备进了教案;又如,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这部分内容新教材删掉了,而有些数学老师却又补上了这一课。我想这也是有些教师抱怨课改后时间紧、教学来不及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备课时,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教学,如“镶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这部分内容就应该备入案本,而对于新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自学。只要我们活用教材、编好教案,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也有差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应有的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设置学生感到亲切的问题情境,选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配合有针对性的、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在教育新政下,数学一天一课,数学教师必须抓住课上的四十五分钟,创造出多于四十五分钟的效益。于是各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探究适合自己学校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学校倡导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事先设置好预习知识,以作业的形式发给学生,内容要体现此课知识点的全面性和概括性,且不宜太难。在每堂新授课前,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这节新课的内容,并独立完成预习作业,如遇到问题就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在课前批阅,记录下学生的错题或难点,课上重点讲解这部分错题或难点,并进行适当的板书,让学生做笔记,同时针对这些难点或易错的知识点加强训练,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出学生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潜能。这样的分层教学,既转化了部分学困生,又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此外,课堂上还要进行当堂反馈,题量要少,用时不要多。这样对于学生还没掌握的知识点能及时补讲,对于部分学困生也便于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这个教学环节可灵活调控,根据需要或实际情况设置,不必课课进行反馈训练,否则会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注重课后巩固习题的选取
数学教师必须多准备一些教辅资料或数学习题册,挑一些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先亲自做一遍,然后根据需要或班级学生特点选取练习题。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可事先补充类似的例题,让学生模仿,或中间设置一些铺垫练习,以降低习题的难度,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我们的数学教师要“勤快”些,做到“有布置必批阅”“有错误必纠正”。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亦或是订正后的练习,数学教师都应及时批改,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后巩固学习情况。另外,对于部分学困生要不时地进行个别辅导,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要适当进行个别交谈,主要以鼓励为主,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多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多钻研新教材,多了解学生,以生为本,就一定能适应教育新政下的教育新形势,真正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