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语境认知模型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基于语境建立意识的解释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识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就是根据语境来探讨意识问题的。巴尔斯认为,语境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的信息,它可以合理地解释意识的产生和消失,解决问题的心灵过程、自主控制、注意以及自我等心灵现象。全局工作空间的框架体系及其包含的认知模型揭示了语境分析在意识研究中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 意识 全局工作空间 语境认知模型
  〔中图分类号〕N031;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015-07
  从语境论视角探讨意识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识研究的一种新趋向。巴尔斯(Bernard.J.Baars)的意识理论就是根据语境来探讨意识问题的一个典范。巴尔斯曾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赖特研究所的心理学教授,现在是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在《心理学中的认知革新》(1986)、《意识的认知原理》(1988)、《意识剧场:心灵的空间》(1997)中,形成了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该理论用不同层次的语境及其合作与竞争来阐述意识经验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并将语境分析贯穿到全局工作空间假设的所有认知模式中,试图用语境整合目标、自主控制、注意、自我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等看似互不相干的意识经验,从而使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具有普适性。本文试图对他的基于语境的意识理论(我们将他的意识理论称为语境认知模型)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讨论,阐明该理论包含的哲学意义。
  一、语境认知模型的本体预设
  哲学严格讲是关于各种预设的学问。本体论就是“是论”或“存在论”,它是对事物本质的各种预设进行反思的学问。或者说,本体论关注“是”自身的本质属性,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是”或什么“存在”。具体到认知哲学中,本体论问题就是如果人类意识具有所“是”的本质,“是”必须具有什么特征”(海德格尔语)。①在全局工作空间假设中,专门的无意识处理器、全局工作空间和语境是意识认知模型的三个“本体”预设,也是巴尔斯在构建所有认知模型时所运用到的基本概念,其它认知模型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
  在语境认知模型中,巴尔斯把大脑中的神经元称为专门的无意识处理器(special unconscious processors)。这些专门的无意识处理器是分散的,各自处理着各自领域的事情,例如知觉分析、信息输出、行为图示、句法分析,计划和控制等。它们通常在处理自己领域内的事情时是非常高效的,而对超出自己领域外的事情的处理就会非常低效,甚至是无用的,例如,处理视觉信息的处理器无法处理语言信息。由于控制基本上是分散性的,所以不存在一个把问题分配给某个处理器,或者命令处理器执行某些任务的中枢执行者。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器都可能作为执行者而加以处理,有时它们相互间会以一种很灵活的方式把执行控制分配给对方。处理器本身会保留处理过程的主动权,即,它们决定处理什么,忽略什么。②③⑤ B.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43-64、67、135-139、162-165.正如市场经济的运行那样,其在本质上也是分散的,诸多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的运行层面并不受政府的指令行事,而是自主处理其相关的经济事务。
  但是,专门的无意识处理器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和控制却需要一个中央信息交换场所,巴尔斯把它称为“全局工作空间”。向神经系统输入信息的专门无意识处理器为了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会彼此进行合作和竞争,一旦某个处理器或处理器的联合体进入了全局工作空间,其所负载的信息就可以向整个神经系统传播。“工作空间”作为一种隐喻,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工作记忆的存在,在这个记忆里,不同的系统可以执行它们的活动,“全局”这个词就意味着这个记忆中的符号通过众多的处理器被分配、传递开来。②
  语境就类似于“被激活的知识结构”、“心灵表征”、“语义网络”、“框架”、“基模”、“剧本”,“计划”,“预期”和其他在认知科学中被广泛讨论的有关对知识的表述。它是形成我们意识经验的内部世界。毕竟,有形的环境只有能够被内部心理世界所表征时,才能影响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也就是说,物质世界的语境只有通过大脑中的语境才能形成我们的意识经验。巴尔斯强调语境与上述定义的不同在于:“语境”并不是任何一个心灵表征,它是一个无意识的表征,并会影响到另一个有意识的表征。这个特殊的意义在其他的术语中并没有被表达出来。因此,在神经系统中标出心灵语境是很有意义的。③
  在语境认知模型中,语境被视为已经以某种方式处理相关信息,且具有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优先权的、由无意识处理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联合体。正是这个联合体形成、贮存和控制了意识经验,而联合体本身却没有变得有意识。 B. J.Barrs, In the Theatre of Consciousness: Global work space Theory, A Rigorous Scientific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vol.4, 1997, p.303.例如,在我们听一段交响乐时,该段音乐的整个曲调,相关主题的最初表述,曲调的发展和变化,所有这一切必定构成了我们体验一段交响乐中的一个单独的乐句的基础,而当我们体验这个单独的乐句时,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并不是有意识的。没有语境就没有意识经验,任何意识经验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在无意识的语境限定中,意识经验才得以形成和呈现。
  意识的语境认知模型
  在巴尔斯看来,全局工作空间中存在着多个语境性的限定,例如知觉、概念和目标相关的语境限定。巴尔斯把相容的一系列语境视为合作语境,把不相容的语境视为竞争语境。在语境层级中,合作语境在全局工作空间中占据优势地位,竞争语境虽然与合作语境处于相同的层级,但它们在工作空间中却不占优势。只有优势语境才会对意识经验的形成产生影响和限定。当然,语境虽然会把无意识的限定条件施加到意识内容上,但是并不限制输入的信息,它不会对意识经验做出完整的预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才不断地界定和重构我们的世界。⑤   根据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全局工作空间的语境认知模型包括以下三点:(1)众多的输入处理器为了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会彼此进行合作或竞争,一旦某项信息进入全局工作空间,该信息就会向更广泛的接受处理器传播;(2)在同一个时间内,全局工作空间中只有一个连贯的信息可以被传播;(3)在全局工作空间中有许多语境限制着对该信息的理解(见图1)。
  二、意识的语境认知模型
  在巴尔斯看来,意识正是在全局工作空间中得以产生的。当人类面对并处理某个新刺激物时,特定的智能处理器就会提出自己的处理方式,为了使自己的处理方式获得其他处理器的支持,它就必须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以传播自己的信息,此时它可能会和其他的处理器合作或竞争以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一旦获准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中的各种语境就会对它加以选择、限制,各种语境也会通过竞争或合作的方式对该信息进行认知分析,直到获得最佳的结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进入全局工作空间中的信息产生了意识。当然这仅仅是对语境认知模型的基本预设,还没有涉及到全局工作空间的根本特征,因为这个模式无法从新输入的信息中区分出旧信息,也无法决定某个信息的重要性,更无法避免重复地传播相同的信息。巴尔斯形象地将这个基本模式比作一份对新闻没有任何喜好的报纸。因此,巴尔斯进一步对适应性、自发的问题解决模式、自主控制、注意和自我进行了研究,并力图通过语境分析将其纳入语境认知模型之中,以使该理论能够对各种与意识有关的现象做出一致性的解释。
  我们首先来分析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表征一些输入信息到理解这些输入信息直到这个输入信息最终成为自动、可预测的过程”。 B.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83.这其实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整个认知过程。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刚开始我们总是带着许多的困惑和未知。通过关注某个问题,我们对所学的内容有意识时,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随着多次的实践,这部分内容已经被我们烂熟于心,变得容易预测了,它就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了。按照全局工作空间假设的解释,适应性包括了三个阶段:建立语境、适应和冗余效应阶段。
  我们以学习知识为例作进一步分析。第一个阶段的建立语境所解决的是对所学习的各个部分进行界定。也就是说,当面临一个新刺激物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理解该事物的工作语境,例如人们通常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有趣的或重要的内容,这个事物属于什么领域,是哪一方面等等。在建立语境阶段,人们对所有学习的内容是没有意识的,即使对输入信息有暂时的意识性理解,或者某些有意识的片段,或者对分析的某个阶段有了意识。只有在建立语境阶段完成后,我们才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了意识。
  第二个是适应阶段。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理解输入信息的语境,但是信息接受处理器和语境的过程中还需要减少一些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全局工作空间中的目标语境会就该刺激物产生几个不同的心灵表征。通过接受处理器与输入信息之间的单向反馈,以及接受处理器和意识经验之间的双向反馈,不确定性会因此适应反馈过程而不断地减少。只要接受处理器对意识内容还有感兴趣的部分,它们就会把它反馈回来,直到最后语境对该事物形成了习惯性的预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是信息负载的,它帮助我们在这几个心灵表征中做出选择,从而减少了处理器和语境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阶段是冗余效应的产生。正是这个反馈循环,被适应的重复性输入信息就从意识中消失了。随着适应反馈过程的发展,进行反馈的接收处理器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适应处理器,此时该刺激物出现就不再需要意识的介入,针对该刺激物也就形成了常规的无意识处理器(见图2)。
  那么人们解决问题的这一心灵事件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呢?通常,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时,一开始可能什么想法也没有,此时我们可能常常会暂时搁置该问题,不去想它,当我们再次思考该问题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大脑中可能就会突然出现一个决定性的解决方法,“灵光一闪”,我们甚至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根据经验观察,巴尔斯把解决问题概括为是由意识—无意识—意识(CUC)这样一个三元结构组成的过程,也即:(1)有意识的问题分配阶段;(2)由无意识的、占据有限能力的目标语境指引下的、对答案无意识表征和运算阶段;(3)有意识的展示解决方法这三个阶段。② B.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233-235、264-266.事实上,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我们把关于该难题的意识事件理解为一个目标,神经系统会召集一个目标语境和一系列的专门处理器进行自发的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解决方法会再次变得有意识。
  当然,这种解决问题的CUC三元组模式在运用时会被扩展为一系列的三元组,即三元组也会成为子目标的组成要件。这一观点也是可以融入全局工作空间模型中的。这是因为语境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层层嵌套,一个语境不但是存在于先在目标的更高层级、更恒定的语境之中,而且其本身也是由许多嵌套的子目标构成的。当表征某个问题的心灵意象变得有意识时,它就会吸收解决该问题的处理器和子目标,如果这个过程进展顺利,它们就可以运算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它们的某个子目标无法实现,这个子目标就又会成为一个子目标语境,会召集子目标的有意识的目标意象去传递这个障碍,并动员子目标的处理器去解决这个子难题,以此类推,直到最终最初的目标得到解决。巴尔斯指出,在这个模型中并不存在自觉的解决问题,系统在元认知上并不知道这是在解决问题,它仅仅是不由自主地做份内之事(见图3)。
  人类是否存在意志力?意志力是真正的科学问题吗?与物理主义流派和行为主义者相反,巴尔斯认为意志力这种人类自主控制的能力是确实存在的,并通过失误、自动行为和精神病理学例子中存在的一系列自主行为和非自主行为的比较研究,他断言意志力是解决许多重大心理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自主控制理论,巴尔斯几乎全盘接受了詹姆斯的观念运动理论,并试图用全局工作空间假设来重新解释该理论。②詹姆斯的观念运动理论认为意识观念本质上是冲动的。如果一个意识目标意象无法被执行,这是因为相反的意象或意图阻止了它。相反,如果某个意识目标意象没有遇到有效竞争,它就足以引起一个复杂的、高度协调的无意识行为。   巴尔斯认为这一点与全局工作空间假设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意识事物可以被全局性地传递,任何意识目标意象可以激发任何专门处理器,因此它们既可以召集和引起能执行与该意识事物一致的行为的无意识目标系统和处理器,也可以引起与该意识事物相抵消的意识目标意象及其处理器。如果该意识事物的目标意象战胜了其他抵消的意识目标意象,该意识目标意象就会被自动地执行。如果抵消的意识目标意象发现了原来意识事物的目标意象中存在错误,它就会对该目标意象进行修改和纠正,甚至可能把该目标意象从意识(全局工作空间)中驱除,这种修改的过程就是我们自主控制的过程。因为任何系统都可能存在与目标意象潜在的竞争,所以被真正执行的意识目标必定默许被众多相关系统修改。因此,巴尔斯认为,自主行为就是在执行前默许其意识成分被修改的行为(见图4)。
  对于注意这一心灵现象,巴尔斯采纳了“注意控制意识经验的通道”这一观点,并赞同将注意区分为自主注意和自发注意这一传统的分类方法。自主注意是对意识通道的有意识控制,即我们对将要注意什么事物是有意识的,对什么事物将要成为意识事物是有意识的,例如我们可以自主地决定看电视、逛街、吃苹果,等等。而自发注意是对意识通道的无意识控制,即我们对下一个将成为意识事物的事物没有意识,只有当该事物出现时,它就会从众多无意识事物中突显出来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
  那么,上述两种心灵现象是否能被语境认知模型化呢?巴尔斯认为,在自发注意控制中,一些具有个人意义的刺激物虽然与当前优位目标等级中的低层级目标不一致,但是却激活了优位目标等级中的高层级目标,从而控制了意识的通道,拥有了意识通道的优先权。此时,由于支持该刺激物的高层级目标语境被激活了,它就会中断原来的低层级目标语境(即支持先前意识内容的目标语境),然后传递该刺激物的目标意象,并召集一个能够解释和支持该目标意象的一系列新语境。
  例如,当我们在观看一个有点沉闷的足球比赛时,突然听到有人说到我们的名字,尽管说话人有意压低了说话的声音,但还是被我们听到了。显然输入信息即我们的名字由于具有个人意义而激活了优位目标等级中的高层级目标,它中断了观看足球比赛这个低层级目标语境之后,在全局工作空间中广泛地传递,并召集一系列新语境,诸如知觉语境——是熟悉的声音还是不熟悉的声音,是男性声音还是女性声音,是成年人的声音还是小孩的声音等;概念语境——对名字进行确认,对说话者进行确认等(见图5)。
  对于自主注意,巴尔斯认为由于自主注意是建立在元认知之上的,所以在自主注意中添加一个能够使各个选择性的事物有意识,且可使被获取的选择语境更加便利,它就像是电脑程序中的文件目录或菜单,它显示了各自下一步的内容。我们人类可能拥有这类随时可利用的心灵目录。由于选择语境显示了潜在的意识内容的选项,优位目标等级中不同的目标就可能支持不同的选项,从而产生竞争,专门处理器联合体就会向一个或另一个选项投票,最终获胜的选择就会通过意念运动控制激发适当的处理器和子目标 B.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306-314.(见图6)。
  在心灵哲学中,自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詹姆斯早就指出:“整个自我,一部分是认知对象,一部分是认知者,一部分是客观,一部分是主观……,我们可以称一个为客体的我,另一个为主体的我……,因此我将把自我视为认知对象或者客体的我……也可以把自我视为认识者,或者主体的我。” William.James, Psychology,New York:Holt, 1892, p.189.巴尔斯把自我区分为自我系统和自我观念,自我系统相当于主体的“我”(英文中的“I”),而自我观念相当于客体的“我”(英文中的“me”)。由于自我系统难以直接感知、内省,只有当自我系统被改变或违反时,我们才会对其有意识,所以巴尔斯认为自我系统可以被理解为经验和行为的持存语境,位于优位目标语境中的最高层级,所有的意识经验都是在这个框架的语境中运行的,并促进其他局部语境的连续性(见图7)。
  自我观念是一系列关于自己的观点,它是自我系统被去语境化和作为意识客体而被意识的结果,即自我系统被物化的结果。当然,作为客体的自我观念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反过来它会形成监控人们经验和行为的一些标准,即产生一个人们试图达到的理性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自我观念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个高层级目标语境,它会借助一些评价判断和标准来监控个人的经验和行为。在语境认知模型中,自我观念作为一个监管性的目标语境是在一个持存的、类似于自我的语境层级中运行的。事实上,作为客体化的自我观点比语境化的自我系统更容易进入全局工作空间。同时,与自我观念处于同一层级的还有自我异化的冲突语境,它们之间为进入全局工作空间而彼此竞争。如果自我观念语境获胜,我们所感知的经验就会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如果自我异化语境获胜,我们所感知的经验就与我们的自我观念不一致,从而出现自我感丧失。 B.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336-341.
  三、语境认知模型的意义
  首先,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框架性的理论,语境认知模型确实是一条通往意识之谜的简洁而又便利的道路。它由三个部分组成:许多特定的无意识处理器、一个全局工作空间和许多语境。另有两个处理原则:为进入全局工作空间而发生的竞争和合作。巴尔斯正是借助这三个实体和两个处理原则的相互结合来解释许多关于意识、意志力和自我机制等现象。其中,语境无疑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既可以被视为专门处理器的一个稳定的联合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获得了进入全局工作空间的优先权,同时它还会被去语境化,还原为一系列专门的处理器。正是语境概念的灵活性才保证了语境认知模型在解释意识的产生、意识的神经病理学、意识与注意的关系、自我的本质等涉及意识的现象时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其次,语境化思维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向,语境也已经由概念上升为方法论, 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因此,意识的语境化研究就成为必然。应该说,语境分析方法的运用是巴尔斯语境认知模型中的方法论核心。他将意识理论建立在人类的“感受”基础之上,在全局工作空间中,无数的信息进入这一庞大而分散的复杂系统,各个专家处理器展开竞争,形成不同的语境层级,进而语境形成了我们最终的意识。相对于以弗朗西斯?克里克为代表的神经科学家把人类的认知、思维、感知和意志等各种能力归结为脑的功能所引起的“部分论谬误”最终倒向变相的笛卡尔主义,巴尔斯的语境认知模型将人的上述各项能力归结为“人”本身,实现了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语境整体论的统一,从而在哲学分析层面杜绝了类似的“小人谬误”。
  第三,语境已成为了意识问题的基点与归属,成功地避开了问题的无限后推。这一哲学方法对于经验科学的解释,必然为“自我”理论今后在分析意识问题时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语境分析应用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对于人类思维领域中最不可琢磨的无意识的“直觉”、“意象思维”和“情感”问题给予了回答。但问题最终的解决就如同找到逻辑规则的“语境”那样,找到一切意识问题的语境。也就是说,意识问题的最终解决就是寻求其根源的“语境”,我们对于人类思维语境的理解就能合理地解释所有思维领域的“难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 蓬
其他文献
用情态动词表示讲话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就是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一般来说,英语中可以用于表示推测或可能性的情态动词有can, can’t, could, may, might 和must。   1. must表示推测时,暗含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它的肯定和程度比may, might, could大得多。例如:   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the long w
关键词:山青青;识字教学;汉字魅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8-0062-02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春天来了,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蓝天碧野,一切都是这样生机勃勃。(课件演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视频)  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春天,谁能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上课
摘 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思维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3的倍数特征;教学片断;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2-0047-02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一句千年古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
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出生于英国东南部港口城市伊斯特本,后搬至英国东北部的约克郡和外祖母共同生活。安吉拉·卡特青年时期在布里斯托大学攻读中世纪文学,她精通法语、德语,也会说日语,到过美国、澳大利亚,也曾经在日本居住过两三年。她当过记者,曾给《卫报》《独立报》撰稿,也曾先后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布朗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任
摘 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以山西省太原市两所学校66名学生为对象,从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科学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形式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科学方
摘要:想象是作文及作文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从想象作为作文材料的方式来看,它包括八种基本的类型:圆满式想象、嫁接式想象、化合式想象、分解式想象、置换式想象、梦幻式想象、异想天开式想象、无中生有式想象等,各有其特点和作用。教师妙用想象,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作文;想象类型;作文运用;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
Leaning over the rail of my balcony on Deck Ten, I can just make out the images of three men across the Neva River. They are sitting on crates along the dock, laughing and having a smoke. Perhaps they
内容提要 所谓天高皇帝近之近,并不是近于官,而是近于民。秦汉皇权秩序的扩展便沿着皇帝和民众相结合这条基线进行。它通常表现为皇帝和民众结合而成的开放性的皇权秩序建构。皇帝凭借专制权力而有能力实现和民众的超越性联系,同时,皇帝基于和民众之间的超越性联系而获得了更强有力的专制支持。皇权垄断权力,固然是专制;皇权秩序接纳民众,同样是专制,只不过表现为一种超越性的方式和姿态。超越与专制,是皇权的一体两面。 
LITTLE GREY MOUSE  GIRL:Little grey mouse,  Where is your house?  MOUSE:I can show you my flat,  If you don’t tell the cat,  My flat has no door,  I live under the floor,  I come out in the night,  An
内容提要 污染型产业为什么会在欠发达地区形成聚集,或者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政府为什么更为偏好污染型企业?研究发现,除却欠发达地区先天性的发展禀赋原因外,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人为因素。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客观上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寻租空间,这恰是政府满足自利性的基本条件,同时,高污染产业的高产值特征也促使企业有能力在接受寻租的同时继续盈利经营。但之于非污染企业,一方面合法经营特性使得政府满足额外寻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