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如何乘凉

来源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而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幅漫画,却让我从中获得了启示。
  这幅漫画的内容为:植树节时,有一位年轻人栽了一棵小树,打水回来,发现一位老头儿正手持雨伞遮在树上。年轻人很疑惑地问:“您在干什么?”老人则庄重地说:“我保护它一下,等着它快点成长,让我乘凉!”“乘凉?难道您不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年轻人轻声说……
  想把一棵树养得枝繁叶茂,是需要让它晒足阳光,同时也要让它经历风吹雨打的,這样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也才能让人乘凉。如果你从最初就开始保护它,不让它经历风吹雨打,那么,在时间的磨砺中,它其实连活下去都是做梦了。就如同这位老人一样,什么都不让小树经历,而且还要保护得严严实实,如此等待未来,让自己乘凉,其实,就算十年、二十年,他也不会等到的。
  生活中也是这样,每个家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马上变成一棵粗壮的“大树”,但是,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也要经过生活中的风吹雨打,还要晒足生活所给予的“灿烂阳光”,吸收足够的经验与“营养”。当然,这里面也更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细心培养与教育,最终,才能让他们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让家长乘凉,让未来乘凉,让整个世界乘凉!
  我点点头,笑着放下漫画书。
  对话
  我也点点头,禁不住感叹:往往因为有了成长的经历,才会让自己获得最为宝贵的人生经验。
其他文献
一  我以前和贾富贵不认识,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说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我第一次和贾富贵喝酒,是赵富贵吆喝过来的,赵富贵是我朋友的朋友介绍给我的,处了一阵子,比较投脾气,后来就胡吃海喝攒在一起了。赵富贵说贾富贵是魏县信用社的主任,让我认识一下,说不定能贷出点款。哟嗬,还有这等上门好事,我那阵子生意不行,手头紧巴,还欠了一屁股债,急需一笔钱却借贷无门,赵富贵提供的信息对我太重要了。  贾富贵的酒
屋面上铺着一层细霜。我和小弟弟起来,洗了脸,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看见地上枯黄的草儿,已在抽出绿色的叶子,杨柳条上也在发出嫩绿的芽儿。我说:“寒冷的冬天快过去了。”  弟弟说:“美丽的春天又来了。”  给孩子们慢慢看、慢慢学的作文典范。  近百年的沉淀后,重新發现民国作文的经典意义。
霍桑很喜欢踢足球。只要一抱起足球,霍桑的眼睛里就只剩下了它,他会快乐得忘掉所有的事情——看电视、玩游戏、吃饭、洗澡……哦,对了,还有写作业。  霍桑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写作业了。放学后,琼斯老师把霍桑叫到一旁说:“霍桑,如果你再不写作业,我就罚你打扫全校的卫生。”看着琼斯老师认真的样子,霍桑吐了吐舌头,他可不愿意做这份苦差事,那恐怕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足够在球场上和小伙伴们踢好几场足球了呢!
11时许,她将自己  塞进一个时尚的套子里  开始与一壶高档咖啡亲吻  她的闺密,把她变成她们的备胎  在淡淡的苦涩,淡淡的留香  时冷时热的循环之间  她碰见自己最真实的轮回  活动,盈利,烧钱  起身时,半个白昼已经装进身体  更多的咖啡  等着喝完她的一生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沉沉的浓云厚厚地遮着,鸟儿冻得叽叽喳喳地叫,好似說:“呀,‘好冷’,要下雪了。”一会儿,片片雪花飘落下来,顿时大地变成了一个水晶世界,洁白可爱。  第二天早上,一缕缕的炊烟,从火烟囱里冒了出来,一到上面,便和浓云夹杂不分了。这时,一扇黑油油的大门,呀的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学生,穿着青色的制服,背了书包,冒着寒风,上学去了。  忽然一朵红云起自东方,衬出那和蔼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当过放牛娃,他因此谙熟牛的习性:温顺、忠厚、缓慢、勤劳、不喜多事、不愠不火,他以牧牛的方式治理国家,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牛,在名人心中都是挺有分量的。一代文豪魯迅曾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拊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也都曾自喻为牛;郭沫若愿做牛尾巴;茅盾呢?甚至愿意做牛尾巴上的毛;画家齐白石称自己是“耕砚牛”;李可染终身热爱画牛,在画室挂有“师牛堂”条幅
每逢夏末秋初,夜深人静之时,繁星缀满天空,冥冥之中,似乎预示着昙花即将绽放自己。  在柔和的月光下,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雪白娇嫩的花苞轻轻地颤抖着,绿叶终是无法裹住昙花的美,玉白色的花蕾微微裂開了一点。紧接着,花瓣一层层地分开来,中间嫩黄色的花蕊也渐渐探出了头,然后,挺立在微风中。  昙花,开了!隐约中,一股清香弥漫开来,当真让人觉得沁人心脾。  风中,刚刚盛开的昙花让众人大吃一惊,仿佛是一位仙子
夕阳中,竹林里的每一片叶子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透过竹林的道道缝隙,可以看到那金色的光芒还在直射下来,似乎想穿过竹林,贴在人们的身体上。  忽然,厚厚的云霞掠过,遮住了所有光线,只有云里隐隐透出的金色还证明着夕阳的存在。渐渐地,云霞开始分层,逐渐露出了沉默已久的夕阳,只是那曾经倾射而出的金光却在慢慢变红,像是一只红彤彤的大眼睛。而云朵错动的缝隙中射下的光线,就如一条条生龙活虎的小银鱼,在无边无际的云
安静下来,我在回想2017年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焦点事件,试图从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然而头脑中却一时想不起什么。想不起来,这很让自己吃惊和恐惧:我已经对事件麻木了吗?还是对文学麻木了?还是,它具有双重性:对事件和对文学,都在不自知的麻木中?  我不想否认这种麻木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它像一种悄悄蔓延和繁殖的细菌,在2017年之前就早早开始了它的繁殖。之前,我也能够感受这种麻木的存在,不过这一
我改过名,源于一次偶然。  那年我结识了一位朋友,她信奉道教,每日必打坐,她说可以吐纳调息,使身心宁静。她略懂一些风水,正痴迷于周易。  就是这位朋友对我说:“你的名字数理不太好,不如改个名吧,说不定会带给你新的希望。”我尊重她真挚而感性的信仰且十分信任她。于是,按照她框定的数理去查了字典,列出一大堆名字的组合。数理是配好了,但音律大多不上口,字义也不太搭调,眼看难以遂愿,最后终于在“纾缦”和“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