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的读书札记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下来,我在回想2017年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焦点事件,试图从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然而头脑中却一时想不起什么。想不起来,这很让自己吃惊和恐惧:我已经对事件麻木了吗?还是对文学麻木了?还是,它具有双重性:对事件和对文学,都在不自知的麻木中?
  我不想否认这种麻木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它像一种悄悄蔓延和繁殖的细菌,在2017年之前就早早开始了它的繁殖。之前,我也能够感受这种麻木的存在,不过这一年似乎又变得更重了,也许终有一天它会将我的身体和心占满,那时候,我可能连恐惧和悲凉也感觉不到了。四十七岁,写作数十年,在前四十年我从来没想过麻木会如此迅捷而强烈地依附进我的身体,我抵抗的一直是其他更危险的敌人而没想到它却用硬颚咬开了我,而因为麻木的缘故我竟然没觉得怎么疼痛。
  说读书吧,这一年的写作乏善可陈,尽管有些作品中野心还在,埋设还在,但它真是不值得多说,说了别人也不明白,也没耐心听。说读书——其实这一年读的书也是少的,相较于过去,我这样的一个书虫竟然慢慢地安心于不读书的生活,而且羞愧感越来越少。我不再那么饥渴,有朋友认真推荐的书我也只是记下书名,几天过去便抛在了脑后,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时,本来读书少,但某个朋友一旦提到一本我所未读过的书,立刻就会造成我深度的羞愧,不敢再张口多说一字——连书都没读过的人,书读得不如人家的人,怎么配开口发言呢?只要有机会能把那本书找到,我甚至连夜去读,借此减少一点儿自己的羞愧感……现在,我不那么羞愧了。我知道本应是羞愧的。
  读了一本《耶路撒冷三千年》,不,是半本,一年的时间我都没有读完,而这大半本还是2016年的阅读延续。书很好,不是它的原因,只是我个人的原因,麻木和懈怠的原因,在一次用时相对较长的外出之后我的阅读被打断,而后我又拿起了别的书——说实话从前半部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甚至可称伟大的书,在读到尼禄的故事的时候我还曾有些小激动,感觉他的这个故事可以“转化”为一部我想要的长篇,而其他国王的故事、冲突的故事有的则可进入我的“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的系列中……可我竟然容忍了自己的麻木与松懈,没有将它全部读完。“记不住”不能成为重要理由,可我用这样的理由轻易地宽恕了自己。不止如此,我曾满怀热情地向诸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也曾见到两位向我和朋友们推荐这本书的人——他们的郑重让我相信他们是读完了的,这当然更让我羞愧。然而,当我利用自己混乱的记忆和他们谈论里面的故事时,我发现他们很是茫然——是不是他们和我一样,只读了半部或者是少半部,就开始了坚定的“推销工作”?甚至,我更恶意猜度一下,他们大约只读了前三十页,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出版社或其他的介绍,“认定”它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就介绍给别人,仿佛自己是已经读过的读完了的?这样的情况我遇到的当然不止一次。某年,我们谈论小说作品,多人引用萨义德说如何如何,德里达说如何如何……我在亲近的朋友的指点下购买了能买到的德里达的书,能买到的萨义德的书。半年之后,大约是半年之后,我又听到这几位朋友引用萨义德,出于虚荣我也谈了几句萨义德包括我对萨义德的某些不认同——这几位朋友竟然没有响应,也不反驳。后来其中有人告诉我,萨义德的这句话不过是某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引用过的,他和他们记了下来。萨义德的书?没看。
  重读萨尔曼·鲁西迪《午夜的孩子》,并做眉批——这是我在2017年做得最为快乐和最有启发的一件事,它也依然没有最终完成。不过这件事我不准备半途而废,我会在2018年完成它,同时也完成《耶路撒冷三千年》的阅读——这种宣言式的宣告怎么看着也不像是一个读书人的事儿,我竟然需要提醒自己对“不阅读”进行抵抗了。2017年,我还阅读了卡达莱的《梦幻宫殿》,有些卡夫卡意味的小说。2017年,我本准备为卡达莱写一篇长一点的文字,他的作品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尚无法和君特·格拉斯、鲁西迪、卡夫卡、卡尔维诺等更伟大的、更经典的作家相比较,但小说中所透露的经典气息,对核心问题的思考与追问以及艺术完成度足够让人敬重了。当时,我极怕他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我写下关于其作品的评论就显得是蹭热点,这是我所不喜欢的——结果我猜错了,当时还曾暗喜。没有完成对他的评论,是出于懒怠,而懒怠这种赘肉的丝丝缕缕中也包含着麻木的性质。
  读了张炜的《鱼王》。当然也读了数量庞大的儿童文学,现在还能想起来的有和晓梅的《东巴妹妹吉佩尔》以及胡永红的《我的影子在奔跑》。《鱼王》有它的厚重和宽阔,《东巴妹妹吉佩尔》有动人的力量,而胡永红的《我的影子在奔跑》则让我惊艳。它的艺术性,它重新定义我们习惯的词,它对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的陌生书写,它所伸入的沉默的幽暗区域——这是我们时下的文学所匮乏的,我们的文学多数是进入到平庸的安全区域,不敢做半点儿艺术的冒险冒犯。胡永红的这部小说是有难度的,而且她也是我们的“陌生人”,所以,她的这部小说很少有人提到。我承认,如果不是某种机缘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到这本书,听不到这个名字,而且毫无羞愧感。
  一年里,读了大量平庸而劣质的作品,国内的国外的都有,多数是随手翻翻,看上几页至十数页便丢弃。我想这也是麻木的一部分,不过有一部小说还是穿透了我的麻木而让我愤怒。《被掩埋的巨人》,作者是石黑一雄,一部混乱的、漏洞百出的、逻辑匮乏的小说,跌破了基本水准线的小说,在阅读中我竟然时时感觉自己的智商受辱。石黑一雄在这部书中建立了一团“遗忘之雾”,结果是他自己沉在了这团雾里,一会儿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忘了自己的来路,忘了儿子的现状甚至是生是死,忘了这样那样的记忆,而且明确说他们的记忆长度不过是一小时。可一旦故事需要,他们会忽然地记起几天前的事儿、几年前的事儿,甚至是男女主人公结婚之前的事儿,要知道,那团雾还没来,要知道这团雾据说已经笼罩了数十年——当然他们记起的事儿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忘了。在小说中,每一个人都是拙劣设计的牵线木偶儿,他们的行为根本连接不到内心,更连接不到逻辑。我觉得石黑一雄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他让不列颠人为不断杀死不列颠人的撒克逊武士提供帮助,他们就得乖乖地提供帮助,哪怕这个武士并不领情而且告诉傻白甜的主人公你们迎接烧毁你们的火焰吧要么跑得远远的要么就死去……在这个本身就荒谬的故事中,我还发现石黑一雄的所有设计几乎都是虎头蛇尾,有條龙它最后可以被杀死但不能像杀一条蜕壳中的毛毛虫,因为之前设计的吃人怪兽(其实是条狗)也是这样杀死的;一个撒克逊的孩子去寻找“真正的母亲”可最后他根本就不顾这个真正的母亲在哪儿、是生是死,反正自己想了想可能晚了她永远不再回来了就算了结;故事的主人公千辛万苦想去找儿子可儿子如何他们似乎并不真正关心,那个撒克逊武士在屠龙之后对他们说你们如果能说服你们的儿子一起跑就一起跑如果跑不了你们就自己跑,好像他们也基本认同至少是无动于衷……我以《匮乏逻辑的设计与举止僵硬的牵线木偶》为题写了一篇近三万字的文章,写着写着,又觉得倦怠起来,麻木起来。这样难以容忍的错谬和混乱难道中国没人读出来吗?我为一部这样的作品梳理值不值得?可是,如果我不说,我们都不说,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他不怎么样——皇帝还穿着新衣,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还在信口雌黄地说他如何如何深刻,我在想他们真的认真读了吗?还是阅读的仅仅是矫饰的简介?
  某排行榜,《被掩埋的巨人》被列为虚构类作品的推荐榜首。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悲凉,我知道这悲凉很可能在不久之后又被麻木吞噬掉。这本《被掩埋的巨人》会被购买它的人读到吗?他们真的读吗?还是,只是标明,我有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书,我拥有即我读过?它的编辑者,难道……
  我承认我知道我的麻木是共性的麻木,但我首先要做自我检讨。一年里,我也看过一些这样那样的评论,这样那样的评奖,这样那样的排行,鲜花锦簇的样子,有些篇章其实暗暗读过,甚至都不比石黑一雄的好,但他们已是熟人,已是常客。没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真的没有,如果有的话我才不会得罪评葡萄的人。我的问题是,他们真的读了那些作品没?以他们的审美力,不至于吧?他们大约也是,不读书的读书人吧?他们也读得麻木了吗?
  有一段时间,我在临睡前给妻子读诗,其实不是给她读,我只是试图让自己不那么懈怠,麻木。我妻子从不是文学青年,她也从来没喜欢过文学——朗读是随机性的,反正就一首诗,随便抓来。几天之后,她告诉我她觉得普拉斯的诗好,希尼的远不如她——这实在让我惊讶,之前我读希尼多一些而几乎没提起过普拉斯。对了,她觉得雷平阳《杀狗的过程》很感动,而某首诗则毫无感觉。大约是同样的麻木、懈怠,我的读诗也没有在2017年坚持多久。而如果2018年还要和麻木斗争的话,我估计我还会是失败者,进一步的失败者。
其他文献
清晨,屋里射进几缕阳光,让这寒冷的小屋有了一丝暖意。走到客厅,看见小柜里那个早已报废的热水袋。它上面的图案已经看不出形状,横七竖八的刮痕像是岁月留在它身上的痕迹,也勾起了我对那个冬天的回忆……  寒风呼啸,就算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仍抵不过刺骨的寒风。同学们也都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总是迟迟赶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同学们都冷得瑟瑟发抖,彼此挤成一团,不停地把手放在嘴边哈气取暖。  班主任老师很是体贴我
在我心中,有一种树,屹立不倒,高大雄伟,枝繁叶茂,它,就是校园的梧桐。  校園的梧桐是我和同学小学近六年友谊的见证者。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在它的枝下追逐嬉戏,跑着跑着,跑过时光的河流;追着追着,追进哆啦A梦的时光机;笑着笑着,就悄无声息地长大了。变了的是我们不断上蹿的身高,不变的是我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有时偶尔会发下脾气,说声“绝交”,但换来的是三秒钟后勾肩搭背的和好。梧桐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一  我以前和贾富贵不认识,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说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我第一次和贾富贵喝酒,是赵富贵吆喝过来的,赵富贵是我朋友的朋友介绍给我的,处了一阵子,比较投脾气,后来就胡吃海喝攒在一起了。赵富贵说贾富贵是魏县信用社的主任,让我认识一下,说不定能贷出点款。哟嗬,还有这等上门好事,我那阵子生意不行,手头紧巴,还欠了一屁股债,急需一笔钱却借贷无门,赵富贵提供的信息对我太重要了。  贾富贵的酒
屋面上铺着一层细霜。我和小弟弟起来,洗了脸,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看见地上枯黄的草儿,已在抽出绿色的叶子,杨柳条上也在发出嫩绿的芽儿。我说:“寒冷的冬天快过去了。”  弟弟说:“美丽的春天又来了。”  给孩子们慢慢看、慢慢学的作文典范。  近百年的沉淀后,重新發现民国作文的经典意义。
霍桑很喜欢踢足球。只要一抱起足球,霍桑的眼睛里就只剩下了它,他会快乐得忘掉所有的事情——看电视、玩游戏、吃饭、洗澡……哦,对了,还有写作业。  霍桑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写作业了。放学后,琼斯老师把霍桑叫到一旁说:“霍桑,如果你再不写作业,我就罚你打扫全校的卫生。”看着琼斯老师认真的样子,霍桑吐了吐舌头,他可不愿意做这份苦差事,那恐怕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足够在球场上和小伙伴们踢好几场足球了呢!
11时许,她将自己  塞进一个时尚的套子里  开始与一壶高档咖啡亲吻  她的闺密,把她变成她们的备胎  在淡淡的苦涩,淡淡的留香  时冷时热的循环之间  她碰见自己最真实的轮回  活动,盈利,烧钱  起身时,半个白昼已经装进身体  更多的咖啡  等着喝完她的一生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沉沉的浓云厚厚地遮着,鸟儿冻得叽叽喳喳地叫,好似說:“呀,‘好冷’,要下雪了。”一会儿,片片雪花飘落下来,顿时大地变成了一个水晶世界,洁白可爱。  第二天早上,一缕缕的炊烟,从火烟囱里冒了出来,一到上面,便和浓云夹杂不分了。这时,一扇黑油油的大门,呀的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学生,穿着青色的制服,背了书包,冒着寒风,上学去了。  忽然一朵红云起自东方,衬出那和蔼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当过放牛娃,他因此谙熟牛的习性:温顺、忠厚、缓慢、勤劳、不喜多事、不愠不火,他以牧牛的方式治理国家,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牛,在名人心中都是挺有分量的。一代文豪魯迅曾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拊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也都曾自喻为牛;郭沫若愿做牛尾巴;茅盾呢?甚至愿意做牛尾巴上的毛;画家齐白石称自己是“耕砚牛”;李可染终身热爱画牛,在画室挂有“师牛堂”条幅
每逢夏末秋初,夜深人静之时,繁星缀满天空,冥冥之中,似乎预示着昙花即将绽放自己。  在柔和的月光下,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雪白娇嫩的花苞轻轻地颤抖着,绿叶终是无法裹住昙花的美,玉白色的花蕾微微裂開了一点。紧接着,花瓣一层层地分开来,中间嫩黄色的花蕊也渐渐探出了头,然后,挺立在微风中。  昙花,开了!隐约中,一股清香弥漫开来,当真让人觉得沁人心脾。  风中,刚刚盛开的昙花让众人大吃一惊,仿佛是一位仙子
夕阳中,竹林里的每一片叶子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透过竹林的道道缝隙,可以看到那金色的光芒还在直射下来,似乎想穿过竹林,贴在人们的身体上。  忽然,厚厚的云霞掠过,遮住了所有光线,只有云里隐隐透出的金色还证明着夕阳的存在。渐渐地,云霞开始分层,逐渐露出了沉默已久的夕阳,只是那曾经倾射而出的金光却在慢慢变红,像是一只红彤彤的大眼睛。而云朵错动的缝隙中射下的光线,就如一条条生龙活虎的小银鱼,在无边无际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