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道德品质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一、认真研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因而,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优美、思想性强,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地研究语文教材,找到其中的德育渗透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学习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理解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联系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读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的博大情怀,激励学生也要产生这样伟大的情怀,并为此而努力学习。总而言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教育,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合格接班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这种教学观念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摒弃。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训练他们思维的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教师,那么怎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听课、接受教师的教诲呢?所以,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更加愿意亲近教师,乐于学习。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放松、快乐地进行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尽力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积极思考,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解疑中获得能力的提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新的突破与创造,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然后找到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篇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怎么表达中心思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到了什么?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大量阅读积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在实践中,教师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课本教材的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本教材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容之美、结构形式之美和感受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摘记好词佳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越来越多,审美能力自然能够提高。
其次,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全身多感官都参与教学,在朗读中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想象美好意境,虽然学生在朗读中不能记住多少,甚至都忘了,但是语言的无穷魅力、审美的享受却已经留在学生的心里,滋养、呵护着学生的心灵。
再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冲击,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就给学生的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学以致用,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首先,让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解决一个问题一般都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视野更加开阔,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参观展览、调查研究、实地采访、组织专题讲座等。还有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手抄小报比赛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张晶晶)
一、认真研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因而,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优美、思想性强,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地研究语文教材,找到其中的德育渗透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学习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理解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联系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读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的博大情怀,激励学生也要产生这样伟大的情怀,并为此而努力学习。总而言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教育,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合格接班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这种教学观念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摒弃。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训练他们思维的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教师,那么怎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听课、接受教师的教诲呢?所以,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更加愿意亲近教师,乐于学习。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放松、快乐地进行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尽力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积极思考,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解疑中获得能力的提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新的突破与创造,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然后找到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篇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怎么表达中心思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到了什么?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大量阅读积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在实践中,教师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课本教材的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本教材就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容之美、结构形式之美和感受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摘记好词佳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越来越多,审美能力自然能够提高。
其次,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全身多感官都参与教学,在朗读中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想象美好意境,虽然学生在朗读中不能记住多少,甚至都忘了,但是语言的无穷魅力、审美的享受却已经留在学生的心里,滋养、呵护着学生的心灵。
再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冲击,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就给学生的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学以致用,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首先,让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解决一个问题一般都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视野更加开阔,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参观展览、调查研究、实地采访、组织专题讲座等。还有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手抄小报比赛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