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探索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前景
  
  长期以来,对如何把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笔者甚感困惑。语文教学中的其他课型,不论是识字课阅读课,还是写作课,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可是,口语交际课到底该怎样上?它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吗?就这样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每上一次口语交际课,笔者都这样想着。仅仅是想着,却从来没有深入地去实践或是去探索。刚好,区里要笔者上一节口语交际展示课。于是,笔者就这堂公开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在试教和磨课的过程中,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也在笔者的头脑中日益清晰起来。
  
  实践和突破
  
  第一次突破——抓准切入口,创设交际平台
  确定上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园地五口语交际《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这个话题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讲讲父母爱他们的故事难度应该不大。开始备课了,才发现正因为这个话题太普通了,学生很有可能就讲爸妈如何照顾他们生活的琐事。如果就这样让孩子们讲爸爸妈妈的爱,这节课就有可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了。这样怎能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呢?将自己的困惑跟教研室张老师一说,她觉得有道理,并认为要抓住这堂课交际的主题,得先找到一个交际的切入口,而且这个口必须小。那么怎样的切入口,既能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搭建交际的平台呢?大家想到了要把爱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中。这个生活的细节可以是父母身上的任何一样东西。比如,妈妈的手、一个微笑、爸爸的自行车、一条白毛巾等等。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父母的爱藏在什么地方,并且说说他们的爱为什么藏在那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一)妈妈的手,引出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谈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板书)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爸爸妈妈爱我们的故事。在聊这个话题之前,老师先要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出示老师妈妈的手)
  1.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2.猜猜,这是谁的手?想知道我为什么要拍下这只手吗?
  3.师:我觉得妈妈的爱就藏在这双手里。我的妈妈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的手很粗糙,而且没有光泽。可是就是这双手为我做了很多事情。今年冬天特别冷,我换下了白色的羽绒服。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妈妈正冒着严寒给我洗衣。她的手冻得通红。妈妈真的很爱我,她的爱暖暖的,让我温暖。(把手写在妈妈那颗爱心里)
  4.听了我的讲述,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小结出示听说要求)
  1.与人交流声音要响亮,要大方有礼貌。(金话筒)
  2.能认真听别人讲述。(金耳朵)
  (二)同桌交流,确定爱藏在哪里
  师:细细回味,爸爸妈妈的爱就藏在这些生活的小事里。而这样的小事小朋友每天都经历着。现在该轮到你们来说说,爸爸妈妈的爱藏在哪里呢?
  1.出示:爸爸(妈妈)的爱藏在哪里?(留出时间让孩子思考。)
  2.先和同桌说!——指名说说爱藏在哪里?为什么?(随机点拨引导:原来爱就藏在 ,你就把它画在爱心卡片上。)
  第二次突破——提供交流范例,开拓交际舞台
  第一次试教还是挺成功的,因为笔者成功地借助“爱藏在——”这个有效的切入口,打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语言之泉也就顺着情感的河流自然流淌而出。情感之门打开了,生活中爸爸妈妈爱的故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有的孩子想到了妈妈冒雨送来的雨伞,有的孩子想到了寒冷的冬夜爸爸为他披上温暖的羽绒服;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张十元纸币和妈妈的微笑。他告诉大家,妈妈的爱就藏在那一张妈妈奖励给他的十元钱里。学生愿意与人交流,但是,交流却大多停留在师生互动的同一层面中。接下来的环节,也只是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拓宽交际的面。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在扩大交际面的同时提高交流的质量,让学生在交流中规范语言,学会与人交际呢?
  再次反思,笔者觉得必须要有一个交际的范本,教会学生这样的话题应该怎样和别人交流。导入时,老师讲述“妈妈的手”的故事是孩子们交流的第一个范本。这个范例的目的是要以教师的母爱之情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作为范本,老师在讲述的时候语言要精练,事例要真实可感。但是,老师毕竟是成人,所思所想和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录制一段学生场外交流的范本,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教会孩子怎样与人交流。
  (三)听范例,规范交流
  1.师:每一张爱心卡片里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分享这些故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对朋友。他们是我们场外的热心观众。想知道他们画了什么吗?仔细听。他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画上的故事的。(放录像片段)
  A:“××同学,你画的是什么?”
  B:“我画的是一双跑鞋。”
  A:“你为什么要画跑鞋呢?”
  B:“因为爸爸的爱就藏在跑鞋里。今年我被选拔成为200米比赛的运动员。回到家,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第二天,爸爸给我买来了一双新跑鞋。而且还天天早上陪着我锻炼。结果运动会上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觉得是爸爸的爱给了我鼓励,他的爱就藏在这双跑鞋里。那么,你画的又是什么呢?”
  A:(讲述白毛巾的故事)
  2.播放录像后问:听清楚了吗?他们父母的爱藏在哪里?这两个小朋友怎么介绍爸爸妈妈的爱心故事?(根据生回答,师小结出示讲的要求:)
  (1)先讲爱藏在什么地方。
  (2)再讲讲和它有关的具体的一件事情。
  (3)最后听的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3.用这样的步骤和你的同桌小朋友交流吧!
  第三次突破——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交际质量
  因为有了交际的范例,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仿佛有了引航灯,生生之间的交流规范了。可是,试教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是完整有序,但是交流却死板了,学生的交际完全走入了老师设计的圈套中。学生并没有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中自由大方地与人分享父爱母爱的故事。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是教师太在乎规范地交流,而忽视了交际中的评价和引领。学生交流父爱母爱的故事后,教师没能及时有效地评价,引领学生更进一步的交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年段口语交际的目标,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向——以听说的要求为评价的主旋律,以范例提供的交流步骤为辅旋律,师生根据这两点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领。
  反复试教后,笔者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认为教师引导评价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评说什么。看看他内容上是否围绕着主题在说。如这节口语交际课要求孩子围绕“爸爸(妈妈)的爱藏在什么地方”这个主题讲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学生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讲述,就是点评的一个尺度。2.评怎么说。看看学生在表达上是否符合交际的要求。又如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听了录像中小朋友的交流后,让一组同桌互相交流爱的故事,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了这组同学的交流后,教师马上追问:你觉得你的同桌讲的事例感人吗?为什么打动了你?这样师生再次交流,教师通过点评提升——(1)哦,你听得多仔细呀!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我们要学会认真倾听。(2)原来,选择怎样的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呀!你瞧,你的同桌就是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与你分享了爱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点评,其一紧紧抓住听说的要求,提升交际品质。其二教给学生成功交际的方法——正确选材,事例感人。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无形中也学会了在认真倾听后作针对的评价。3.评说仪态、仪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一评,说一说,交流双方态度是否大方,仪表是否端庄等等。4.奖励机制。为了使课堂评价做得更细化、物质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奖励措施。如教学中可以根据口语交际听说要求,设立“金话筒”和“金耳朵”奖,提高交流的质量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在每个环节的交流互动之后,教师都应留出时间开展生生点评、师生点评、全班互动的各种形式的评价。教师不仅应该亲自点评,拨云见日,更应该在生生评价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恰当的奖励促成了评价的有效性,让口语交际课真正地交际起来。
  第四次突破——抓住教学契机,提升交际内涵
  这堂课前前后后共试教六次,反反复复地磨课修改中,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的头脑中日益清晰起来。就在第五次试教时,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汶川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几乎是同时,大家想到了地震中的孩子,想到了地震中为孩子献出生命的父母。这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让口语交际课真正走近生活,走近地震中的父母,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将是对本节课交际内涵的又一次提升。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第五个环节。
  (五)全班互动,感受大爱
  1.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从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给我们的爱。一个懂得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去回报爱。老师有个建议,请找到你的好朋友分享你的故事吧!(音乐起)
  2.同学们,老师和大家聊了很多爸爸妈妈的爱的故事。其实,父母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在困难危险来临的时候,父母总会第一个挡在我们的身前。你们知道吗?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全国哀悼日(5月19日)。5月12日的那场8.0级的地震几乎毁了整个汶川。在这场惨烈的巨大灾难中,数以万计的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也有许许多多的爸爸妈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你一定听到过很多地震中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能跟大家说说吗?
  (1)宋欣怡的故事
  (2)三个月婴儿的故事……(配乐中讲述)
  3.结束:是呀,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爱。我提议——全体起立,向那些在地震中苦苦寻找而不言放弃的父母,向那些为挽救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父母,向普天之下千千万万无怨无悔爱着我们的父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收获与反思
  
  这堂口语交际课在经历七次课堂实践后,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比较完美地落下了帷幕。在得到肯定和接受批评的同时,笔者收获是最多的。特别是在探索口语交际课堂模式的道路上,笔者看到了曙光。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建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是要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交际起来;教师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交际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组织引领是关键,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教师应抓准切入口,为学生创设交际平台。第二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范例,开拓交际的舞台。第三环节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交际的质量。第四环节,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提升交际的内涵。
  可能这个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口语交际课,但是对笔者来说,在探索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道路上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口语交际课的类型很多,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其他文献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进位加法的起点知识,也是学生学习复杂计算的基础。为此,我依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在复习题设计时不仅注重学生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还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挑战学生的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自主做准备:唤醒算理  第一关:我会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算式5 9唤醒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回忆,让学生借助具体的生
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试以三年级《面积》单元为例,尝试从学科价值、学生发展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深入挖掘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將对所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探索除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二级基本学习策略中提出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在读的过程中提出要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除了儿童用书上的一些故事,让儿童接触一些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课外读物也是必要的。绘本阅读可以让儿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让英语学习更富趣味性,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英语绘本画面精美,图片丰富,语言押韵,结构清晰,是非常适合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先安排两位数与11相乘,再安排两个“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相乘,让学生在研究这些乘法、发现积的规律的过程中,品尝数学探索的艰辛、严谨的作风和成功的喜悦,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
《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则小话剧,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一共两幕,通过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故事通俗易懂,又是一则剧本,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注重课本剧的排演,这符合文本的体裁特点,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但这样一来,语文味就相对弱化、淡化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演一演外,还抓住文本体裁特
刘 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培训第三期学员,“轻松课堂·儿童数学”的积极实践者。曾任安徽省蚌埠实验学校副校长、首席教师。  1999年,获蚌埠市“教坛新星”评比第一名,2001年3月获安徽省优质课评比第一名,同年4月获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第一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轻松课堂、快乐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应邀为国培班、省“领雁工程”“学
来自一线的问题:我应该怎样过渡?  那天,我读《小学课堂管理》一书,读到下面一段话时,我开始冒汗:  有时候,为了保持活动流程,教师不查看一下是否能跟上,就匆匆进入第二项活动。阿尔林写道:“有几次,我注意到有15名以上的儿童还在继续前一项活动,而教师已经开始介绍新活动的要求了。”学生再问要做什么的时候,教师就会怒气冲天。  这样的状况在我的教学中也出现过,而且,即使是现在,我不经意的时候,还在继续
新课标的修订,属于课程的顶层设计的完善。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如何,则根本取决于教师理念导引下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成尚荣先生指出:课标引导着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折射出课标意识内化与外化的程度。的确,从课堂可以见微知著看到新课标理念“内化与外化的程度”,而新课标的理念也必然引领着一堂堂具体的课,悄悄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改变。在此,笔者拟通过一堂具体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来粗浅地探讨新课标修订与
通过整理资料回想起来,笔者最初听到“群文阅读”应该是在2013年3月5日的一个下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我校的一次讲座《大阅读:语文教育的希望》。但笔者实在是后知后觉,直到整整一年后的2014年3月22日,笔者参加了亲近母语研究院组织的“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工作坊”活动,并主动承担了一节市级群文阅读研究课“《三只小猪》群文阅读”,才雾里看花,真正对群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文中,笔者将由《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方法和习惯,教师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有“趣”——激学生深度参与之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