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易懂真实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微课”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怪象”.一方面,各种微课培训、微课比赛“热火朝天”,各种微课资源、学习网站也纷纷登场;另一方面,微课的观看却是“冷冷清清”,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举步为艰.制作微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倘若微课只是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层次,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象”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微课的“质量”不过关. 比如,设计粗糙,人云亦云;表达生硬,单调乏味;风格单一,个性缺失……从而使得微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微课针对的是学生课外的自学,“吸引力”下降,必然导致学生观看的兴趣下降,那么“微课”在学生中遇“冷”也就容易理解了.怎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呢?笔者就以自己“漫话集合”系列微课为例,谈谈数学“微课”艺术.
  一、立足概念 力求“情节”
  选题是打造高质量微课的第一步.就数学学科而言,选题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解题,二是概念.如果把微课看成一部“电视剧”的话,那么故事“情节”是决定影片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但纯粹的数学解题很难有吸引人的“情节”,操作不当的话很容易导致枯燥、无趣.再加上数学题目千变万化,解题技巧五花八门,很难在短短几分钟的微课中得以完整地呈现.数学概念就不同了,不仅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历史、社会背景,而且概念教学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这些就是“情节”的重要成分.当然,不单单是“情节”原因,数学概念还是数学的核心,正如李邦河院士所言“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因此,微课的选题理应立足数学概念.在微课中,通过丰富的“情节”,把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娓娓道出,这样的微课怎能不打动学生.
  (一)在情节中引入
  数学概念引入的途径有多种,倘若能从一些司空见惯的情节中发现数学概念的原型,则最能吸引人.但从情节中引入往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或许几个情节下来,数学概念还没出来.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很难实现在情节中引入.但微课就不同,微课的观看完全是学生课外自觉的行为,不占用课内时间,可以花较多的时间在情节中引入.
  【微课片段】子集与真子集
  国外对于缺陷产品的召回,往往把中国排除在外.最近,又有这样的报道:“丰田公司召回全球226万辆缺陷汽车,但唯独不包含中国.”这样的行为不仅在道德上令人愤慨,而且在数学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则新闻涉及两个集合,分别是{全球人}与{中国人},这两个集合存在什么关系?
  如果用一个大的圆表示{全球人}这个集合,{中国人}就是这个大圆中的一个小圆,也就是说小圆是大圆中的一部分,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对任意x∈{中国人},必然有x∈{全球人}.既然全球都在召回汽车,怎么能单单把中国排除在外呢?这显然自相矛盾.
  (二)在情节中类比
  很多数学概念都源于现实,现实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也能在数学概念中找到相关的“影子”.借助故事情节打通现实与数学的鸿沟,进行大胆的联系类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产生的合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微课片段】全集
  从2014年1月17日开始,浙江省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如果把是否符合条件的家庭看成一个集合,那就是A={夫妻至少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如果元素x∈A,就符合政策要求.
  小王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却被排除在“单独二孩”政策之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户籍不在浙江省,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浙江人.
  这是一个针对浙江省内的政策,并不适合中国所有的家庭.其实,很多政策法规都受到地域的限制.这地域就构成一个大的集合,所有的对象都不能超出这个大集合.
  比如,浙江省的单独二孩政策,它只能在集合D={户籍在浙江省的家庭}中执行.在数学中把具有这样功能的集合称为“全集”.
  比如,求方程x2 x 1=0的根.
  无解?对吗?
  正确的说法是无实数解,也就是说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实数集}就是全集.在一般情况下,对数学问题的研究都是在实数集中进行的.
  (三)在情节中思考
  我们都说好的课堂是“问题的课堂,思考的课堂”,其实微课也是如此.但微课中没有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教师只是“自言自语”,要引发学生思考,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故事情节可以让师生产生共鸣,而有了共鸣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了思考,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欣赏微课.
  【微课片段】子集与真子集
  最近,又看到一个非常令人气愤的消息——“麦当劳在美停用抗生素鸡肉,但中国没有”.但这个规定在数学上矛盾吗?你能验证一下吗?
  二、锤炼语言 力求“易懂”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语言的威力有多大.微课更是如此,微课制作一般在密闭的小空间里进行,周围没有任何学生,更少了课堂教学的那种氛围,教师完全是对着电脑自言自语.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句话讲不清楚,大不了重复多讲几次;出现了病句、断句也不要紧,没有学生会在意.但在制作微课时,一旦出错,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教师在语言上要反复斟酌,尽量避免出现废话、重复的话,追求一气呵成.当然,这些也只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在微课中,语言表达还应务必做到“易懂”.因为,微课是供学生课前自学使用,在观看之前,学生并没有阅读过教材,学生对要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做到“易懂”,有利于降低自学的门槛,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得懂.
  (一)多称呼“你”,创造“辅导”氛围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习惯用“你们”“大家”来称呼学生,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班学生.但在微课学习中,学生独自观看微课,不存在“集体”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想象成是给学生个体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而不是“一群”学生.那么,在称呼上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用“你”来替换“你们”“大家”.称呼的改变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接受教师的辅导”.   (二)多问“为什么”,加速情境融入
  微课中的“提问”是没有学生应答的,看似多余,实则必不可少.很多微课给人感觉不像是“教师在上课”,倒像是“领导在做报告”,造成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就是“提问”环节的缺失.“提问”可以产生“停顿”,而“停顿”有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微课的情境中去.
  (三)多讲“犹如”,化抽象为形象
  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科学纪录片中涉及很多深奥的现象与理论,但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究其原因是片子中用大量的比喻化解了认知上的障碍,从而实现了科学纪录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目的.微课也是“片子”的一种,数学的抽象更需要用比喻来化解.
  【微课片段】集合的定义
  现代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么一大家子,是靠什么维系在一起呢?那就是集合,它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什么是集合?数学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它是公认的基本概念,以至于没必要给出明确的定义.很搞笑,竟然存在着没有定义的数学概念.但确实还有这样的数学概念存在,比如几何中的“点”,你能给“点”下个定义吗?
  虽然没有定义,但不影响我们对集合的理解.从汉字的角度理解,集合是什么意思呢?
  没错,就是聚集、合在一起的意思,事物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集合.比如,男人、女人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集合”.飞禽走兽、鲜花树木也能构成集合,比如,“动物集合”“鸟类集合”等.还有各种物体,生活用品、宇宙星球等等,太多了,凡是你能想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构成集合.这正应了一句话“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那有没有不能构成集合的“东西”?
  三、打造场景 力求“真实”
  当前,比较流行的微课制作方式是“PPT 配音”.教师先把上课的内容制作成PPT课件,然后再对课件配音,最后转化成微课视频.这样的制作套路比较方便快捷,因为平时都在制作与使用课件,无非多了个配音环节.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微课具有图片、文字清晰,界面美观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容易使教师把“微课”与“PPT课件”画上“等号”.实际上,微课不仅有多种制作方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PPT课件都适合制作成微课.还有,PPT做出的微课比较“死板”,教师只能按照课件中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讲解,中途无法变更;更为糟糕的是PPT无法提供“真实”的上课场景,学生会认为是在浏览“课件”,而不是在“上课”.
  微课制作的范例首推“可汗学院”,因为,它在微课中实现了“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
  用绘图软件再现“黑板”效果,用手绘板再现“粉笔”书写效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把重要的语句写出来;借助不同颜色的文字,各种图形、符号展现强调效果;写错的地方可以涂改,“黑板”还可以上下移动.当然,微课中还可以插入各种媒体,可以呈现平时上课无法呈现的内容.这种微课制作方式不仅继承传统课堂的优势元素,而且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容易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微课制作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意,教师应以“艺术”的心态面对微课,“导演”出适合学生口味的微课作品,从而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一、 缘起  虽然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和对学生素养要求也有所差异,但两岸语文教育毕竟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血脉。  比较两岸的高考语文试题,共同之处颇多。譬如,试题都充分反映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待标准化试题的态度(台湾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客观题占55分,主
用所学词汇正确流畅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是词汇学习的终极目标——用得好才是真的好。一个英语单词,只有充分掌握了它的发音、拼写、词性、词义和用法,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但目前很多初中生在词汇学习时惯于就词论词死记硬背,他们虽在发音、拼写、识记汉语释义等方面发力不少,也会读、拼一定量的词汇,但由于在词义理解、词性判断、词形定位、词汇搭配等方面关注不够、认知不足,所以用起来常常能力不敷,各种各样的偏差或失误
摘 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核心概念;大气压强;课例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习内容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
那一年,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最后,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了。  这时,姥爷来了。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儿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里,总会提到: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家里日子过得紧,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们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
门卫又换了新保安。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换了五六个。  是一个来小区拾破烂的老太太“逼迫”他们离开的。  老太太来小区的频率比上班还勤,从周一到周日,一天不落,有时一天来三两次,围着垃圾车瞅、扒、翻、挑,认真耐心的劲儿仿佛垃圾车就是堆满金银财帛的藏宝洞。  阳光漫过高楼,流进垃圾车的时候,老太太正扒拉到兴处。飞扬跋扈的垃圾卧在地面上,仰在甬路上,刺激着行人的视觉和味觉。  保安警告老太太要注意公德,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拿来主义.教师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特别是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在教材原有设计基础上,必须融入教师对章节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生成的还原、对知识体系的架构.  关键词:不等式;类比推导;思维导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在课前设计多么完美,课后反思都感觉有遗憾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思索、在教案设计中不断取舍,
摘 要:就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而言,物理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到相应的物理规律,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物理教学实效性的这一问题,进而运用相应的案例佐证了激发学生认知情感、营造认知环境、增强学生感性认知等策略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教学价值,最后提
复习课是高中生物备考中用时较多的一种课型,在高三阶段常用4个月左右时间进行生物的一轮复习,用2个月左右时间进行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和模拟综合训练。与新课教学相比,高中生物的复习课教学一直存在着知识内容多、主线较散乱、教师重教辅轻教材、教学重讲授轻启悟、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等问题,从而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生本教育”是一种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设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
摘 要:邮票是图片史料的组成部分,也是达成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邮票中的历史元素,将其与学生认知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解释;邮票;罗斯福新政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这一素养的达成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和促进学生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收集、解读、质疑、多角度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一首震撼心灵的诗歌—-_《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每当笔者和学生吟诵起它就热泪盈眶。在“5·12”四川大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凸现了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崇高价值。为此,笔者积极整合与拓展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营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浓厚氛围。    一、生命课堂,实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