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把握学情、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善于利用儿童熟悉的资源、素材等,创设一个既具有儿童味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实验、学习观察、学习思考中,最终让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活力,凸显生本理念。
  [关键词]儿童视角;数学课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65-02
  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把握学情、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需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心理、贴近他们生活现实及学习需求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操作实践,学会反思,进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既充满活力,又展现出无尽的智慧。本文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人文本,从儿童视角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片段一]
  师(课件出示立体图形):看到屏幕上的立体图形,你会想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1: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表面积计算。
  生2:圆柱的特征、体积和表面积构成、体积计算公式、表面积计算方法。
  生3:圆锥的底面是圆形,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它的高。
  生4:求圆锥的表面积时底面很容易算出来,但是曲面我没有办法算出来。
  生5:其他的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都有了,我想这节课应该要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了。
  师: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呢?
  生6:圆锥既不像长方体,又不像圆柱,很麻烦。
  生6:像圆柱一样,切一切圆锥,拼成长方体。
  生8:我感觉不行,它不像圆柱能够切出那些上下完全一样的小扇形体。
  生。:我想应该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因为底面积可以计算出来,高也可以测量出来。
  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回顾,从而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唤醒,让他们的经验得以激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关注知识的渗透以及思维方法的迁移等,以便学生更科学地进行学习和甄别,为新知探索提供方法指引。
  [片段二]
  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底面积和高有关,但是又没法像圆柱那样切开后拼成长方体。那是不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做出一番尝试与研究呢?
  生1:课本是利用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来做实验的。不过,我没有看明白。
  生2:我也看书了,就是把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子,然后把这些沙子倒入到圆锥形容器中,看看能倒满几次,从中归结相应的规律。
  师:预习是个好习惯,要多发扬。那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些同学的思路去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会获得怎样的规律。
  (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炼数学本质。)
  生3:我们小组用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子倒入A圆锥形容器中,发现可倒满3次,还余下一些沙子。我们认为,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3倍还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用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子倒入B圆锥形容器中,没有倒满3次。我们认为,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3倍还少一些。
  生5:我们小组用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子倒入C圆锥形容器中,发现刚好倒满3次,既不多也不少。我们认为,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的3倍。
  师:为什么有时候是3倍多一些,有时候是3倍少一些,有时候又正好是3倍呢?关键点在哪里?
  (以问题诱导学生去反复地观察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生7:我们比较了三个圆锥,发现它们的高是相等的,但是底面不一样大,A的底面最小,B的底面最大,C的底面介于它们中间。
  生8:我们把圆锥与圆柱进行比较,它们的高是一样的,底面是不同的,A圆锥的底面比圆柱的底面小,B圆锥的底面比圆柱大,C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一样大。从中我们得出,当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都相等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3倍。
  生9:要比较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当它们一样时,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所以圆锥的体积=1/3Sh。
  思考: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不是通过变形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通过圆柱形与圆锥形容器之间的实验才能感知、感悟,直至理解的。对此,教学中教师得创设合适的实验情境,引领学生在具体的实验学习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形成較为合理的感悟,最终促进知识的理解,加速知识的形成,进而使得学习活动更具活力。
  [片段三]
  师: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生1:一定要乘三分之一。
  生2:也可以除以3。
  师:与你的同伴说一说这个结论的由来。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理解,通过回顾实验、总结规律,进一步深化三分之一的由来。)
  师:回顾实验过程,对照实验结论,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生3:我认为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2倍。
  生4: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应该是圆锥的体积的4倍。
  生5:要突出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强调好不好?
  生6:很好!必须要强调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的规律。
  生7: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思考:数学学习不只是知道结论,而要尽可能地知晓结论的由来。为此,教师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争辩、质疑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概念的本质,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把脉学习活动,进而引领他们进行应有的实验、观察、分析等,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整个学习活动更加富有意义。
  (责编黄春香)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孩子进行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歌唱是幼儿的天性,他们高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唱歌或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跳,以表达他们的愉悦之情。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歌唱活动,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提高幼儿对歌曲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  如何激发幼儿学唱歌的兴趣和提高幼儿歌唱活动的有效性,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采集和利用生成性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学习。生成性教学素材通常源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点”“闪光点”和“激趣点”。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生成性的教学素材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  生成性教学素材源自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  本节课上,通过倾听学生的提问,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疑惑点”。例如,在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中,鉴定蛋白质的方法是有
[摘 要]在小学统计教学中,教师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一般是分开教学的,这无形中就将两类形式的统计图割离开了。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肤浅地认识到两类统计图的表面特征。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两类统计图的异同,从而深化学生对统计科学的领悟。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道理;悟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在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笔者针对“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数学操作材料是最有效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观察操作材料的各种特征对幼儿操作行為的影响,认为开发的操作材料要锁定幼儿注意力,这是基于幼儿的感性认识。而且,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开发的操作材料更要符合幼儿思维的发展,这是对幼儿园数学操作材料开发的理性思考。
“叫醒音乐的耳朵,聆听花开的声音”。音乐欣赏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因为只有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提升了才有可能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欣赏课堂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音乐的美感才能为学生所感受,才能达到培养性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本文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分析,希望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是
[摘 要]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 “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有效教学应该以生为本,把握好数学本质,选好素材,用好素材,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理解。  [关键词]确定位置 ;选好 ;用好; 素材; 真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機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在两校开展3 3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进行寻找和确定中高职衔接的依据,并形成课程标准,我们提出有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
当前,广西旅游院校在协同育人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其培养的人才较社会所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专业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符;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难以满足要求;人才评估缺乏企业和行业参与,评估持续时间短。因此,加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能够提升高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旅游院校协
[摘 要]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凭借直觉思维往往可得出正确结果。但直觉思维也会出错,这时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进行验证,纠正直觉错误,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逻辑推理验证,才能判断结论是否正确。  [关键词]直觉思维;推理能力;检测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26-01  在一次六年级数学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题:
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想要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不仅要考查教师的基本功,即“教”的有效性,还要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即“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保持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组织与应变能力。同时,又要钻研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文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