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体走向大家庭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送走了一届毕业生,接手了新初一。快到期中考试时,这群活泼可爱的初一新生才渐渐适应初中的节奏。然而,班上也悄无声息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几个小团体,排外的情绪正在班上蔓延,我十分担忧。
  班级小团体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学生个性,另一方面源于班级风气。小团体是学生伙伴关系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择友观念、择友方法的有向投射,不利于学生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
  我决定开展以“伙伴关系”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活动分3个环节。
  活动一:我的择友标准,小团体也有大格局
  活动一开始,全班同学围绕话题“说一说,我的择友标准”热烈发言:“热情。”“大方。”“跟我有共同语言。”“和我有相同的爱好。”“即使我做错了也不计较。”“别人说我时能站在我这边。”“不管是吃饭还是出去玩,或是打扫卫生,都和我一起”……
  后来,同学们也渐渐地反馈出一些伙伴关系中的负面因素,比如,欺负同学、说脏话、没事找事等。我趁势追问:“你会因为什么原因不想和某个人交朋友?”同学们继续说:“小气。”“内向。”“骂人。”“不写作业。”“开玩笑过分”……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上述内容进行归类,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大部分小组的看法如下表:
  择友标准统计表
  [项目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重要 不重要 择友标准 志同道合 陪伴 宽容 大方 择友忌讳 内向 不文明 不学习 小气 ]
  这时,我注意到有一部分同学始终没有发言,似乎已被其他人遗忘,他们正是被小团体孤立的那几个同学。我趁机问:哪位同学觉得自己需要结交更多的朋友?
  两名未发过言的同学举起手。据我观察,这两名同学平时表现平平,此刻,他俩就像做错事一样,低头站在人群中。我把他们请到教室中间,让其余的同学将他们围起来,请大家说一个他们的优点,大致有乐于助人、诚实、尊敬老师、动手能力强、爱笑、肯吃苦、懂得谦让……在同学们的夸赞下,他们渐渐地抬起了头。
  第一个活动树立了交友观,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善、美,那些有着小团体意识的孩子也慢慢树立了大格局。
  活动二:“手心手背”找朋友,小团体中大家乐
  第二个活动要求同学们围成人数相等的内外两个圆圈,面对面站立,在3分钟内从班级中找新朋友。方法是:外圈的人每次顺时针移动一个位置,内圈的人不动;相对的两人玩“手心手背”游戏,若想跟对方交朋友,则手心向上,反之,手背向上。两人同时手心向上,建立新朋友关系,否則,不构成朋友关系。同学们一边玩游戏一边结交新朋友,有交新朋友时的高兴,也有碰壁后的尴尬。
  活动结束后,我统计了一下,人缘好的于晓涵交到了15名新朋友,是这次交友最多的同学,最少的交到了3个朋友。我请交朋友比较多的同学分享经验。他们纷纷说:“我一直面带微笑,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我每一次都是先伸手,主动一点!”“我全是手心向上,这样就能增加交朋友的机会!”我注视着最后一个回答的同学,她继续说:“万一人家想和我交朋友,我却手背向上,这样彼此心里都难受。”
  在同学们的分享中,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手心向上,而对方手背向上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再手心向上了。其实这也恰好说明了班级小团体存在的根源,我看着那几个交朋友很少的同学,巧妙地追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交朋友?”这些同学的回答竟然出奇一致:不再计较个人得失,用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更多的朋友。我趁机补充:“其实,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内心强大、博爱的人,才会不计较个人得失,也能交到更多朋友。”最后,同学们又围在一起,重新玩了一轮“手心手背”的游戏,结果所有同学都成功交到朋友,全班同学都成了好朋友,像一家人一样快乐自在。
  活动三:我对你说心里话,小团体融入大家庭
  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同时,为弥补上一个环节没有达成朋友关系的同学的遗憾,我们进行了活动三:表一表,我对你的心里话。在3分钟内,向班级同学说一段心里话。活动之初,我注意到周建光同学躲在一边哭,受到他的影响,很多同学都抹着眼泪,不一会儿,同学们自发围成了几个小圈子,将哭泣的伙伴围在中间。原来周建光想起了小学的伙伴,现在他们在不同的中学,他很想当面向那个朋友致谢;田梦娇同学梨花带雨,被几个同学簇拥着,说:“我平时并没有多做什么,但是很多人来感谢我,同学们对我的热情,我很感动。”感动充满了整间教室,同学们的心更齐了。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的,但伙伴关系的构建却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小团体,我们要因势利导,通过团队活动明确科学合理的择友观,激发学生主动交往的意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小团体,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介绍科学的交往技巧,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从一个个分散的小团体,走向班级统一的大家庭。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其他文献
郑立平  武汉成丰实验学校校长,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师,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创新与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创办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带领数千名优秀教师一起追寻和创造教育幸福;已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等专著18部。  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目
對学生而言,学校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家长给予的教育,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学校教师能给予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方向性的,但鉴于所面对的孩子那么多,很难一一落实到位。而在家里,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有偏差。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家庭内的一两个孩子,很难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再加上他们缺乏应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孩子通常只是依照自己最朴实的经验进行,很多时候会过于宽松或过于严厉,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受
传统德育的评价模式大多都停留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说理性教育或盲目泛泛的表扬教育上。当个别学生的性格、行为超出了日常规范的警戒范围,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时,教师必然会将这些行为列为问题行为。批评教育、表扬教育、家校“统一战线”等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都无法动摇问题行为丝毫之时,教师、学生和家庭一般都会陷入对峙的局面。问题行为也就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内心一块无法直视的心病。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试题评析】  2014年、2015年的江苏作文考题在其面纱揭开之后,都颇受诟病,2014年的作文考题就被网络评为“最不知所云”作文之一;
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对教室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涉猎面,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成绩,更是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营造良好班风氛围的好办法。建设班级图书角,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发挥集体力量,募集书源  学生捐借: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动员学生自愿捐献或者借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籍,在图书角交换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班主任常常觉得分身乏术,时间不够用。因此,班主任要学会管理时间,想方设法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挖一口深井  同样一件事,处理越专业,发挥的效能越大,而专业则需要對问题做持续深入的研究。班主任若能在以下两个方面钻研,工作起来定会事半功倍。  一是研究学生问题。虽然学生个性迥然不同,但学生问题大同小异。比如课堂违纪、不交作业、打架、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要更加独立地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更大的学习压力,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与挫折感。此外,中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大部分人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即自我期望与实际能力不匹配。这导致他们经常会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事物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顺利发展。一旦不能如愿,便会因缺少心理准备而产生挫折感。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以及处理遇到的挫折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写字是一件非常乏味且难以坚持的事情。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写得非常认真,但是课下完成作业时却龙飞凤舞,字迹潦草。怎样才让孩子们爱上写字呢?这个问题让我犯难了。  荣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课上作业工工整整,课下作業字迹潦草,被我叫到办公室谈话好多次,情况也没有好转。为了弄清楚原因,我偷偷观察荣荣写作业,发现他课下写字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我凑到他身边,小声地问他:“荣荣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时间长,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部分同学复课后学习习惯较差,为了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我决定开展好习惯养成的主题班会《告别坏习惯君》。  活动准备  1. 提前用问卷星了解学生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状况。  2. 组织学生分小组拍摄居家学习中养成的好习惯或存在的不良习惯,制作成微视频或者编制成情景剧现场展示。  3. 学生准备好“我的习惯”体检卡,准备好笔。自备活动道具等。  暖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家校合作,协同共育,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本次班会课主要针对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展开,旨在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强化自身荣誉感。   班会目标  1.结合对各类资料的搜集和再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借助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