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内心 倾听花开的声音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德育的评价模式大多都停留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说理性教育或盲目泛泛的表扬教育上。当个别学生的性格、行为超出了日常规范的警戒范围,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时,教师必然会将这些行为列为问题行为。批评教育、表扬教育、家校“统一战线”等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都无法动摇问题行为丝毫之时,教师、学生和家庭一般都会陷入对峙的局面。问题行为也就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内心一块无法直视的心病。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笔者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发现自我效能理论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解读学生的心理密码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解读学生的心理密码,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条件。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我们应从各种渠道全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优势劣势、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对学生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解读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并找到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制订一套合适的方法规则。
  例如,一年级时,班上有一名学生瀚瀚,经常眉头紧锁,面有忧虑。上课从来不遵守课堂纪律,喜爱讲话,还经常从座位上跑到讲台前。课后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据了解,瀚瀚是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母亲生活。母亲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在外,大部分时间都把他放在托管机构。在家时,母亲常因瀚瀚在校表现不好,对他进行批评责骂。笔者分析,瀚瀚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在于:第一,缺少关爱,除了老师和同学的责怪,这个世界上唯一爱他的妈妈也对他充满了斥责;第二,缺乏自信,因生活中充满了责怪和批评,小小年纪的他从内心里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第三,缺乏安全感,经常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焦虑、急躁、固执、偏激等都是儿童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
  了解了瀚瀚的内心世界后,笔者开始改变沟通策略。在每一次问题行为发生后,笔者一改以往的批评教育策略,采取以下方式与他进行沟通:第一,坚持“即使学生犯错,也要时时注意尊重他们”的原则。瀚瀚的自尊心非常强,以往笔者的当众批评会激发他的“暴力不合作”行为。第二,帮他理清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这些行为背后他的内心想法与动机,让他感受到笔者非常理解他。第三,请他分析自己行为中做得不好的地方,真正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第四,请他自己思考该如何弥补此次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制订惩罚措施和道歉方法。第五,自主思考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采取哪些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采取这种沟通策略后,瀚瀚发现老师是非常关心他的,他的很多解决方法被采纳后,也变得有一些自信了,通过道歉后,他发现同学是接纳他的,也更有安全感了。瀚瀚渐渐变得温顺,愿意接受惩罚、向别人道歉。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后,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善用学生的性格优势,建立行为“良性循环”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难度也较大。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不良习惯较多,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生活都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教师很难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较多,他们内心容易将自己定位成坏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变得更低。
  每个学生内心都很想成为让老师欣赏的好学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善用学生的性格优势,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行为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譬如,有些学生热爱劳动、有些学生乐于助人、有些学生有领导的欲望、有些学生善为人师……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性格优势,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良性循环”策略。当他们在某一个领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渐渐提高。当他们获得了做好某一领域的自信心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将这种成功体验转移到他们的问题行为上,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内部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学生瀚瀚,尽管他已经开始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并且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采取行动,但是由于他的自我效能感较差,特别容易自暴自弃。笔者通过与家长沟通,发现瀚瀚有强烈的领导欲望。因此笔者利用他的这个性格特点,找到建立良性循环的第一个突破口。在课间操时,笔者有意安排他站在队伍的第一个,并偷偷地告诉他:你是整个队伍的领头羊,你做操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别人参照的对象,所以一定要把广播操做标准。这个小小的安排,竟激发了他的表现欲和领导欲,他每天在家练习广播操,努力做好广播操的每一个动作。因此,他也经常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夸奖,这种基于事实的鼓励能马上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获得足够的成功体验。以前课间操时总是躺在地上或到处乱跑的他,现在每天都努力地做好学生心目中的“领操者”。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教育他遵守课堂纪律、安全地和同伴玩耍时,他也能自信地发现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也更愿意付出努力来改善自己的行为。

建立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往往不夠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也不明确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评判标准,所以他们大多数时候更容易获得失败的体验。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2.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习惯的重复训练;
  3.对孩子的习惯坚持情况及时地做出评价反馈,并附加一定的奖惩措施。
  根据以上几点,笔者先后在班上实行了两种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式:一种是“日常行为规范小红花制”,一种是“21天行为习惯养成制”。
  “日常行为规范小红花制”是针对学生问题行为集中出现的多个方面,为学生制订日常行为规范表,每天由教师对他的行为中符合和不符合规范的部分进行评价。表现好可获得一朵小红花,表现不好的地方则提出改进的意见,不获得小红花。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行为,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扣除部分小红花。家长再根据孩子一周内获得红花的数量加以奖励和惩罚。“日常行为规范小红花制”让学生直观地从获得小红花数量上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1天行为习惯养成制”是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行为”制订的。教师为学生制订某个习惯的21天养成计划,并设置一个“21天习惯养成表格”。教师每天针对学生的这一项行为进行等级评价,优秀或者良好可以在21天习惯养成表格上获得一朵小红旗;评价一般则当天不获得小红旗,并将习惯养成时间往后延续一天;评价是“加油”则需要重新开始计算21天养成计划的时间。21天养成计划坚持到中期和完全结束时,家长应该对学生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该项制度非常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改变自我行为的积极性。通过坚持对某一行为习惯的训练,能让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坚持的时间越长,获得成功体验的次数越多,自我效能感也越强。同时,明确的行为制度和长期的坚持训练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群体差异,采取以上三种行为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参与到自我教育中的积极性也越高,参与自我教育的努力程度也越高。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不用察言观色的从容,是笑对挖苦嘲笑的淡定。成熟的人是温柔与强大的代名词,成长的路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途。  虽然我活得还不够久,但有一件事我很确定,如果说有什么事情只能靠自己的话,我想那一定就是成长。在我看来,唯独“成长”是不能依靠别人的。我想去相信,躲在双亲的臂弯下,利用他们的善意,若无其事的做梦,肆无忌惮的堕落。口口声声叫嚣着“成长”的家伙只不
我对中国的山水文化及其人文内涵情有独钟,有自己独到的阐释与理解。基于对山水理念的独特理解,我在班级管理、学生培养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当中,逐步创立并形成了独特的班级文化——博雅(也称“智雅”)文化。  创设优雅温馨的班级环境。走进教室,犹如步入一片惬意的山水园林。“高山仰止、秀水灵动”的山水育人理念,美观醒目,彰显高雅的内涵追求;班级目标名曰“智雅之花”,清晰明确,引导尚德尚学的班风学风;桌椅物品摆放
【问题缘起】  有一个班主任,在办公室里批评一个学生,结果那名学生借口上厕所溜出了学校。学生家长到校后向班主任要人,那位班主任没办法,只好请假出去寻人。三天后,在县城的一家网吧里找到了那个学生。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就是想“惩罚惩罚”那位班主任。听了这位学生的解释,很多教师唏嘘不已。  学生居然想“惩罚”班主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想:这个学生为什么要“惩罚”自
一瓶水,四个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我看来,人生的品位不同,处世态度的差异,皆为认识多样性的原因。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其是。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看法。生活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思维,且看那一瓶水引发的四种认识,更是让人深刻体会到,当人生品位和处世态度截然不同时,看问题所站的高度和角度也必然有所
在班级群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班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怎样遵循这些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进行班级群体的建设?这就是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专题来讨论班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开端。这里,我们首先讨论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然而,对于乡村中学来说,一个学年,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三大活动(元旦文艺汇演、五四文艺汇演、校运会)外,很少有其他的班级活动。而这三项大型的班级活动往往都是优胜劣汰的形式,结果往往与活动设计的初衷相背离。一方面,被选上节目的班级受到鼓舞,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节目落选或比赛未获得名
对同一件事情,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对方的感受也会不同。有一次上课铃响后,当我走到讲台前放下书本时,还有几个学生往教室冲,教室内原先坐着的好些学生也还在各忙各的。当时,我特别生气,刚想出口批评,忽然想到了斯霞老师的一篇文章中也出现过类似场景。于是我放下情绪,和颜悦色地说:“有的同学还没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先出去,希望大家知道该怎么做。”说也奇怪,就这么几句话比什么命令都有效。当我再次走进教室时,大
1  豆酱镇上的人都说,樊奶奶是个幸福的老太太:年纪虽然大,身体却硬朗;儿孙们都非常孝顺,她的一个孙子说:“奶奶是我们家一级保护动物、哦不,人物!”  樊奶奶老伴早已过世,她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发。他是樊奶奶唯一的儿子,也有六十多岁了。樊奶奶就和他住在一起。  阿发很爱自己的妈妈,但是他对她有一样不满意,因为一把椅子。那是一把普通的木椅,又矮小又破旧,到处伤痕累累,陈年的包浆让它显得油腻腻的,和装潢
郑立平  武汉成丰实验学校校长,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师,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创新与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创办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带领数千名优秀教师一起追寻和创造教育幸福;已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等专著18部。  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目
對学生而言,学校教师给予的教育和家长给予的教育,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学校教师能给予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方向性的,但鉴于所面对的孩子那么多,很难一一落实到位。而在家里,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有偏差。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家庭内的一两个孩子,很难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再加上他们缺乏应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孩子通常只是依照自己最朴实的经验进行,很多时候会过于宽松或过于严厉,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