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它的内容是于产品与服务上承载的精神性产物。而作为现代产业,文化产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大规模制造,二是市场化营销。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所凭借的也是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复制技术,二是商业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量复制——生产出来,这是指它的技术环节。在商业环节里,复制产品通过发达的传媒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实现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的技术与市场为互补关系,缺一不可。
199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和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和电台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①。从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创意产业”与玻特(M·Porter)提出的财富驱动阶段的特征相吻合,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个高级形态所产生的结果。无论是创意产业还是内容产业都以文化为创新动力和基础,所以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是对前二者所包含含义的最好表述。正如安蒂·卡斯维奥认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科技创新开始,其“重心从信息收集与科技的传送,逐渐转向这些科技所传播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最大的增长期望是从信息技术产业转向传媒和文化产业”②。“文化产业”概念应当涵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两个层面的含义。
文化产业将文化采用市场的方式运作,从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可以说文化产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它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就整体活动的性质而言,那么文化产业则符合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界定,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功能是广泛传播,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③ 文化产业的字面意义为文化与产业的结合。首先文化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在某种语境条件下,文化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④。当文化与产业相联系时,文化更多的是指一定程度上物化了的精神创造物,文化就是属人的创造物。既然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那么相应地文化产业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为跨越工、商业,集创、产、销为一体的产业群;狭义的文化产业仅指传媒与市场,不包括原创和消费环节。
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最具现代意义的产业,与高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结合得最紧密。简言之,文化产业就是提供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文化产品与服务上承载的精神产物,是与人的感官视听、体验、理解和符号化了的精神性创造物。“它们或者是各种公共信息,或者是种种个人表达,尤其是在各种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思想、信念;文学、艺术;印象、文字等。在西方的文献中,这样一些精神寄托物也往往被概括地称作价值、(生活的)意义或(文化)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或意义,个人的生命过程才能被提升为社会生活,日常的生活才成为更纯粹的存在。”⑤ 除去文化,产业(industry)是另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经济学里的产业,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在某个特殊领域内以提供消费和服务为基础,通过生产、交换、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盈利的过程。生产和提供商品(或服务)即商品化是产业的本质内涵,刺激消费是产业的最终目的。现代文化产业所指的“产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大规模制造,二为市场化营销。传媒即运用复制技术手段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市场则是指一切遵循市场规则进行商品流通、存贮和消费的领域,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因此文化产业不仅指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而且指由复制(技术)与商业(市场)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其产业的特殊性,首先,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批量复制而生产出来的。其次,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功能在于进行文化传播。概言之,文化产业就是利用复制技术实现文化传播目的的商业活动的总和。让文化产业真正运转的最初动力是文化的原创力,原创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着原创,它只是载体和中介。
二
既然文化产业包括传媒与市场两个部分,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是由传媒与市场两部分的发展共同谱写的。市场的发展受商业规律制约,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遵循着商品经济的模式运行,但是包含有传媒因素的文化产业却不仅以市场经济模式为其发展标准,而传媒的发展历程才更能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因为传媒的发展不仅现实了媒体的变迁同时也显示出复制技术的进步。
传媒一直是作为中介出现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而信息的交流是传媒最初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所以二战前表现为技术条件下传媒形态的变化和更迭,二战后传媒作为整合型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要素而存在。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传媒的形态也发生了一系列相关联的变化,随着形态上的变化,传媒的内在结构在不停地进行调整,娱乐的功能逐渐突显出来,这一趋势推动了文化产业向艺术领域的探索。
1.报纸。中国的古代发明——印刷术通过蒙古人的入侵而传入欧洲,欧洲的经文和书籍印刷取代了长久以来的手抄形式,特别是德国的古登堡在1436年到1450年间改进了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出精美的书籍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效率。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前工业社会。报纸这一由印刷术直接推动产生出来的媒体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17世纪之始,“报纸相当迅速地散布到整个欧洲大陆。起初,报纸主要是作为商业日报为新商人阶级发挥作用”⑥。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很缓慢,直到19世纪初,印刷者依然靠手工检字来拼接整篇文章,效率低下可想而知。1833年美国《太阳报》采用工业时代技术如蒸汽驱动印刷机来削减成本并增加印数,报纸的内容也作了改进,通俗的新闻形式加上混合报道各类信息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读者。“便士报”的出现赋予了报纸新的时代含义,报纸成为一种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的现代手段。作为现代媒体的第一种形态,报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2.广播。尽管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和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在1895年已经实现了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然而一直到三极管的发明才真正让无线电广播成为可能。1914年高真空管的问世使得无线电广播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到1922年,美国本土的广播电台数目竟达到五百多家。193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美国人把广播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58%的人认为,广播比报纸提供的消息更准确。依此来看,科学技术按照历史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新技术的问世推动了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3.电影。1894年,爱迪生用电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播放机,同年他的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1924年,美国的电影制片人在加州创建了好莱坞,建立起了最大规模的电影拍摄基地,并逐步建立起了制片人中心制、电影明星制和模式化创作为要素的文化经营模式。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的电影制度创造出全新的辉煌,电影成为美国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到40年代,西方其它工业发达国家跟随美国的步伐,成立了电影院线制度。院线制度的模式化制造出供给大众消费的娱乐电影,电影成为艺术大众化的一个必备条件,依靠大众传媒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在不断更新的传媒条件的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电影不再是传递信息的传媒,它成为传递娱乐的工具。由于它自身的独特优势,艺术的大门逐渐向电影敞开。
4.电视。1929年,英国的贝尔德研制的电视系统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公共电视广播,电视(television)开始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之中。二战结束之后,电视机工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电视比起电影来具有更大的优势,它不再是将观众拉进电影院,而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悄然地进入到每一个观众的家庭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发展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这三大传媒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支撑着媒体王国的不断拓展。
5.互联网。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源于战争的需要,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州大学的莫克莱于1945年底研制出来的。可是计算机的发明只是人类计算模式的一次创新,而直到20世纪末期,这些数字产品才真正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1991年,瑞士日内瓦的软件工程师伯纳斯·李发明了一种网上交换文本的方式,创建了网上软件平台,又被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让每一台单独的计算机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数据、文本交换,由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了。互联网的魅力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在此之前没有哪种媒体能够同时兼顾信息的交流、商业交易、教育、娱乐、通讯甚至艺术创作等等纷繁复杂的领域。媒体由单一中介向多媒体、超媒体发展。
丹尼尔·贝尔在1959年夏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名称,“后工业”这个术语被用来说明一个社会已经从产品生产的阶段过渡到了服务性社会阶段。1945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里,媒介形态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数码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实现了多媒体共存的融合体。通过对传媒发展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二战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的媒体仍是作为一个工具性的中介发挥着作用,而之后的媒体中介迅速膨胀,向它连接的两端扩展,逐渐发展成为控制两端的,地位至上的“媒体中介”,这时的中介演变成一个涵盖一切相关行业的“产业群”——文化产业。
复制与传播的对象是符号产品,符号产品是重新进行技术化编码的结果,能够被大批量地复制。复制就是将某一产品(作品)重新编码并作为自己的内容去反复重现的技术,而复制技术制造出的仅为其内容的传播载体。从传媒形态的变迁中能够认识到批量复制技术发展的第一种形态由印刷术带来。前工业社会就发明出来的印刷术直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适用于城市生活和信息交流的报纸出现了。报纸的发行推动了需求的产生和膨胀,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产业的兴盛。第二种形态是复制技术对广播影视等视听行业的扩张。如果说报纸所传递的信息是延时性或者预告性的话,那么广电影视复制技术带来的则是同时性信息的无限传递。广播影视传达的成为“现场表演”(live show),传播中不可避免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差被复制技术和传媒突破了,居于不同时区、不同地域的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收看到同一个现场表演,媒体时空变得多元化,此为一。突破的第二方面在于观众对于控制时间和空间的主动权的把握。通过媒体接收器(电视机、收音机等)观(听)众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处于不同的时空间的节目来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中。“现场”变得无所不在。第三种形态是网络技术。网络时代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传媒互动模式的出现。以往任何一种媒体都是有媒体将固定的内容单线传递给观众,观众的要求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回去,这种单线式的传递模式被葛兰西、雷蒙·威廉斯等解读为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根据雷蒙·威廉斯的分析,霸权是三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各种体制、各种传统和各种形态。而以被创造出来的各种传统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都仰仗于类似于大众传媒的诸种体制,依靠大众传媒具有霸权性质的统治模式控制着社会。⑦ 具有霸权性质的文化体现出了一套固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准则和连贯的价值观,通过大众传媒无限地在不同时空体系中复制生产出相同面貌的“文化”来。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传播模式就如同现代主义建筑在传媒领域里的复活,以统一性与无差别性取消了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区别以及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网络互动模式颠覆了传媒的霸权模式,受众之间更直接的交流和互动式互联网时代媒体提供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开放机制的引导下,媒体已经悄然改变了曾屡遭批判的特征。从技术角度来说,计算机复制技术应用的高保真和高级复制性能甚至威胁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创作和权威,“它的高保真性能、高可复制性性能甚至威胁到原作的权威和原因的商业模式;它还从最高层次上向下整合资源,统合各种复制传播技术,造成各种媒体的汇流趋势,改变着传统媒体和整个文化产业的产业格局”⑧。网络、计算机复制技术由于能够整合其他的复制技术和资源,故也被称为多媒体技术。媒体回流和整合的趋势推动着媒体向着更高级的阶段演化,文化产业因而也就更能够凭借其自身的强势和优势实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
自20世纪初期“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时起,文化产业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就成为了倍受理论家们瞩目的对象。归结起来,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观点:1.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反文化的特征。这一类观点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凭借复制技术,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来取消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复制性,使其失去了“韵味”。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从黑格尔出发,认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是文化艺术的“衰退”,这种衰退也间接反映出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强烈的精英意识也是该类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该理论将大众艺术排斥于主流精英艺术之外,拒斥商业性。2.将对文化产业的批判转入对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领域以修正精英主流意识的观点。3.以传媒形态和手段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以文化民族主义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文化产业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极度发达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景观。4.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此种观点倾向于采用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把文化产业视为资本主义文化形式,受到阶级性和商业性的制约,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首创是针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文化的商业化对艺术的影响问题。本雅明、阿多诺秉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艺术范围内揭露意识形态的“异化”,他们坚持认为新出现的“大众文化”是异化社会的产物,而“文化工业”受利润驱使以标准化的工业方式生产出无个性的产品并逼迫大众通过接受产品而成为“文化工业”被操纵的对象。因此,文化产业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与艺术创造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它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这其中包括了传媒与市场的问题,但其内容却指向了艺术和美学领域。
与法兰克福学派同时期兴起的利维斯主义也提出了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与商业形态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F·R·利维斯的研究从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出发认为正是工业革命带来了17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分裂为少数人文化和大众文化,从而造成了精英与大众的对立。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中还讨论了商业文化里的广告,得出共享文化受到商业利益的污染产生病症,而广告又是文化病的主要症状的结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了一场关于大众文化的大辩论,其中以德怀特·麦克唐纳,安德鲁·罗斯,爱德华·希尔斯,大卫·莫宁·怀特以及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为代表人物。辩论中以1957年麦克唐纳在《大众文化:美国的通俗艺术》的分析最具有轰动效应。他指出共产主义国家才是大众文化的发源地,大众文化既不是民间文化也不是高雅文化,它是由商人与雇佣技术人员创造出的带强制性的文化,利用大众的文化需求来满足政治的而不是商业目的。麦克唐纳深化了阿多诺的理论从社会内部结构来讨论大众文化与艺术。除了对阶级性和政治性的批评之外,在美国大讨论中还出现了以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为代表的消费分析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大众文化符合大规模生产的实质。二,大众文化拥有的是经济回报与潜在的消费群,但是消费性大众文化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⑨。60、70年代,法国的阿尔杜塞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来指导自己提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构成论,指出在现存资本主义状态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多元决定”的形式存在,强调意识形态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体现而且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实践。
1964年英国成立了又被称为“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如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E·P·汤普森等人。“商业文化”、“阶级性”、“通俗文化”被确立为文化研究的中心。理查德·霍格特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商业文化”,而工人阶级的道德能改造文化工业的产品和实践活动。霍格特的说法流露出康德主义的色彩,他将问题的关键理解为道德的匮乏与建设。斯图尔特·霍尔的观点指出文化和艺术的优劣只是媒体内部的斗争产物,在20世纪文化批评史上首次将“媒体”提上质询台。约翰·费斯克的理论明确地将大众文化的研究导入对具体媒体的考察中,并撰写了《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著作,电视等媒介取代了以前的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出版将从传媒角度看待文化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他在书中系统化地分析了现代媒介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媒介自身结构和形态的集中论述说明了媒介的社会作用,并大胆地预测了媒介、社会和人的未来。20世纪70年代,随着被称为“第二次浪潮”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性别定位与政治分析的角度提供给了文化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这其中包括塔奇曼,夏洛蒂·布郎斯顿,道洛蒂·赫伯逊,安琪拉·麦克罗,杰西·斯泰希等批评家。
20世纪中后期的文化理论研究是以体系化的“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话语为结束。后结构主义的福柯、德里达以及拉康、萨义德将文化统摄于后结构主义哲学体系中。福柯提出后工业社会里的“话语”、“权力”概念,肯定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又转变为一种权力武器。因而权力具有生产功能,即权力产生现实。在传媒时代,传媒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值得深究。萨义德提出“东方”概念是西方话语为对自身进行有效界定而构造出东方“知识”和“权力—知识”关系体系的表征物,揭露了东、西方对立的实质。利奥塔提出“元叙事”和“宏大叙事”概念,指出“宏大叙事”时代已经终结,后现代以西方社会中知识地位的危机为标志,表现为对元叙事的抵制。揭示出现代大众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是金钱,因而质疑当代通俗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哈贝马斯在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行动理论》中提出了“交往互动”、“共识的主体间性”理论,继承了大陆哲学的传统,将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强调的真理、交流等问题延伸到传媒与技术领域。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传媒为核心研究文化现象,提出了“拟真”与“仿象”,认为“赝品”商业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传媒的发展导致社会“超现实主义”(hyperrealism)与审美“内爆”现象的产生。模拟与“真实”之间发生“内爆”而强势媒介只能产生出“拟形”。
由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到鲍德里亚的传媒批判发展历程中,批判关注的重点由文化产业和工具理性转移到对新兴传媒形态的质疑,前者视文化产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毒瘤,后者则将传媒看作对人类感知觉的欺骗,要求对其进行哲学式的反思,这样的转变是文化批判深层意义(由社会现实转向哲学思考)的转变。综上所述,20世纪里文化产业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演进过程大致能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初(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最早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性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领域中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也引人注目。文化产业包含的工业技术、商品与消费问题已经被明确认识到。2.20世纪中叶(70、80年代)重新用“文化”来定义,被确认的商业产业。本雅明的观点战胜了阿多诺的观点占据了讨论的中心位置。70、80年代的转变以英国的商业文化复兴为标志,其主旨为通过商业与实用艺术的结合来刺激和促进城市的发展。3.作为实用艺术实践的文化产业(例如城市重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从理论的争论发展到社会实践的层面,文化产业的内涵和领域前所未有地拓展开来,并成为信息业和娱乐业的混合地带。消费娱乐逐渐取代信息交流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在这三个阶段里对文化产业的态度也经历了三次变化,由第一阶段的否定态度到第二阶段肯定与否定态度并存的时期再到第三阶段的肯定阶段。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观点是20世纪文化产业批判的主要观点,他们对于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采取了一贯否定的态度,事实证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存在着历史性偏差,从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中能更清楚地分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及其与艺术关系的改变。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20世纪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轨迹表现为否定性——中性——肯定性。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由最初的具有主导地位的理论转变成为后来批判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当初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如他们所预言的那样给文化和艺术带来灭顶之灾,反之,文化产业在后工业社会里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下去。艺术甚至是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精英的艺术形式也并没有消亡。所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成了文化产业和艺术发展研究首要的反思对象。
注释
①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Mapping Documents, “background“(2001).
②Antti Kasvio,Media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uies.
③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④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⑤⑧章建刚:《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逻辑》,《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⑦See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Nick Stevenson, Sage , 2002.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页。
⑨Se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Dominic Strinati, Routledge,1995.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作者单位:文艺研究杂志社)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它的内容是于产品与服务上承载的精神性产物。而作为现代产业,文化产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大规模制造,二是市场化营销。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所凭借的也是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复制技术,二是商业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量复制——生产出来,这是指它的技术环节。在商业环节里,复制产品通过发达的传媒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实现文化的传播。文化产业的技术与市场为互补关系,缺一不可。
199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和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和电台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①。从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创意产业”与玻特(M·Porter)提出的财富驱动阶段的特征相吻合,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个高级形态所产生的结果。无论是创意产业还是内容产业都以文化为创新动力和基础,所以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是对前二者所包含含义的最好表述。正如安蒂·卡斯维奥认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科技创新开始,其“重心从信息收集与科技的传送,逐渐转向这些科技所传播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最大的增长期望是从信息技术产业转向传媒和文化产业”②。“文化产业”概念应当涵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两个层面的含义。
文化产业将文化采用市场的方式运作,从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可以说文化产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它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就整体活动的性质而言,那么文化产业则符合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界定,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功能是广泛传播,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③ 文化产业的字面意义为文化与产业的结合。首先文化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在某种语境条件下,文化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④。当文化与产业相联系时,文化更多的是指一定程度上物化了的精神创造物,文化就是属人的创造物。既然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那么相应地文化产业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为跨越工、商业,集创、产、销为一体的产业群;狭义的文化产业仅指传媒与市场,不包括原创和消费环节。
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最具现代意义的产业,与高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结合得最紧密。简言之,文化产业就是提供精神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文化产品与服务上承载的精神产物,是与人的感官视听、体验、理解和符号化了的精神性创造物。“它们或者是各种公共信息,或者是种种个人表达,尤其是在各种文化中流传下来的思想、信念;文学、艺术;印象、文字等。在西方的文献中,这样一些精神寄托物也往往被概括地称作价值、(生活的)意义或(文化)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或意义,个人的生命过程才能被提升为社会生活,日常的生活才成为更纯粹的存在。”⑤ 除去文化,产业(industry)是另一个需要辨析的概念。经济学里的产业,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在某个特殊领域内以提供消费和服务为基础,通过生产、交换、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盈利的过程。生产和提供商品(或服务)即商品化是产业的本质内涵,刺激消费是产业的最终目的。现代文化产业所指的“产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大规模制造,二为市场化营销。传媒即运用复制技术手段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市场则是指一切遵循市场规则进行商品流通、存贮和消费的领域,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因此文化产业不仅指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而且指由复制(技术)与商业(市场)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其产业的特殊性,首先,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批量复制而生产出来的。其次,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最终功能在于进行文化传播。概言之,文化产业就是利用复制技术实现文化传播目的的商业活动的总和。让文化产业真正运转的最初动力是文化的原创力,原创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文化产业承载和传播着原创,它只是载体和中介。
二
既然文化产业包括传媒与市场两个部分,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也是由传媒与市场两部分的发展共同谱写的。市场的发展受商业规律制约,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遵循着商品经济的模式运行,但是包含有传媒因素的文化产业却不仅以市场经济模式为其发展标准,而传媒的发展历程才更能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因为传媒的发展不仅现实了媒体的变迁同时也显示出复制技术的进步。
传媒一直是作为中介出现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而信息的交流是传媒最初始和最基本的用途。所以二战前表现为技术条件下传媒形态的变化和更迭,二战后传媒作为整合型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要素而存在。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传媒的形态也发生了一系列相关联的变化,随着形态上的变化,传媒的内在结构在不停地进行调整,娱乐的功能逐渐突显出来,这一趋势推动了文化产业向艺术领域的探索。
1.报纸。中国的古代发明——印刷术通过蒙古人的入侵而传入欧洲,欧洲的经文和书籍印刷取代了长久以来的手抄形式,特别是德国的古登堡在1436年到1450年间改进了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出精美的书籍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效率。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前工业社会。报纸这一由印刷术直接推动产生出来的媒体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17世纪之始,“报纸相当迅速地散布到整个欧洲大陆。起初,报纸主要是作为商业日报为新商人阶级发挥作用”⑥。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很缓慢,直到19世纪初,印刷者依然靠手工检字来拼接整篇文章,效率低下可想而知。1833年美国《太阳报》采用工业时代技术如蒸汽驱动印刷机来削减成本并增加印数,报纸的内容也作了改进,通俗的新闻形式加上混合报道各类信息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读者。“便士报”的出现赋予了报纸新的时代含义,报纸成为一种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的现代手段。作为现代媒体的第一种形态,报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2.广播。尽管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和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在1895年已经实现了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然而一直到三极管的发明才真正让无线电广播成为可能。1914年高真空管的问世使得无线电广播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到1922年,美国本土的广播电台数目竟达到五百多家。193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美国人把广播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58%的人认为,广播比报纸提供的消息更准确。依此来看,科学技术按照历史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新技术的问世推动了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3.电影。1894年,爱迪生用电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播放机,同年他的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1924年,美国的电影制片人在加州创建了好莱坞,建立起了最大规模的电影拍摄基地,并逐步建立起了制片人中心制、电影明星制和模式化创作为要素的文化经营模式。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的电影制度创造出全新的辉煌,电影成为美国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到40年代,西方其它工业发达国家跟随美国的步伐,成立了电影院线制度。院线制度的模式化制造出供给大众消费的娱乐电影,电影成为艺术大众化的一个必备条件,依靠大众传媒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在不断更新的传媒条件的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电影不再是传递信息的传媒,它成为传递娱乐的工具。由于它自身的独特优势,艺术的大门逐渐向电影敞开。
4.电视。1929年,英国的贝尔德研制的电视系统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公共电视广播,电视(television)开始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之中。二战结束之后,电视机工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电视比起电影来具有更大的优势,它不再是将观众拉进电影院,而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悄然地进入到每一个观众的家庭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发展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这三大传媒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支撑着媒体王国的不断拓展。
5.互联网。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源于战争的需要,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州大学的莫克莱于1945年底研制出来的。可是计算机的发明只是人类计算模式的一次创新,而直到20世纪末期,这些数字产品才真正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1991年,瑞士日内瓦的软件工程师伯纳斯·李发明了一种网上交换文本的方式,创建了网上软件平台,又被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让每一台单独的计算机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数据、文本交换,由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了。互联网的魅力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在此之前没有哪种媒体能够同时兼顾信息的交流、商业交易、教育、娱乐、通讯甚至艺术创作等等纷繁复杂的领域。媒体由单一中介向多媒体、超媒体发展。
丹尼尔·贝尔在1959年夏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名称,“后工业”这个术语被用来说明一个社会已经从产品生产的阶段过渡到了服务性社会阶段。1945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里,媒介形态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数码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实现了多媒体共存的融合体。通过对传媒发展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二战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的媒体仍是作为一个工具性的中介发挥着作用,而之后的媒体中介迅速膨胀,向它连接的两端扩展,逐渐发展成为控制两端的,地位至上的“媒体中介”,这时的中介演变成一个涵盖一切相关行业的“产业群”——文化产业。
复制与传播的对象是符号产品,符号产品是重新进行技术化编码的结果,能够被大批量地复制。复制就是将某一产品(作品)重新编码并作为自己的内容去反复重现的技术,而复制技术制造出的仅为其内容的传播载体。从传媒形态的变迁中能够认识到批量复制技术发展的第一种形态由印刷术带来。前工业社会就发明出来的印刷术直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适用于城市生活和信息交流的报纸出现了。报纸的发行推动了需求的产生和膨胀,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产业的兴盛。第二种形态是复制技术对广播影视等视听行业的扩张。如果说报纸所传递的信息是延时性或者预告性的话,那么广电影视复制技术带来的则是同时性信息的无限传递。广播影视传达的成为“现场表演”(live show),传播中不可避免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差被复制技术和传媒突破了,居于不同时区、不同地域的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收看到同一个现场表演,媒体时空变得多元化,此为一。突破的第二方面在于观众对于控制时间和空间的主动权的把握。通过媒体接收器(电视机、收音机等)观(听)众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处于不同的时空间的节目来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中。“现场”变得无所不在。第三种形态是网络技术。网络时代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传媒互动模式的出现。以往任何一种媒体都是有媒体将固定的内容单线传递给观众,观众的要求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回去,这种单线式的传递模式被葛兰西、雷蒙·威廉斯等解读为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根据雷蒙·威廉斯的分析,霸权是三种文化过程的结合体:各种体制、各种传统和各种形态。而以被创造出来的各种传统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都仰仗于类似于大众传媒的诸种体制,依靠大众传媒具有霸权性质的统治模式控制着社会。⑦ 具有霸权性质的文化体现出了一套固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准则和连贯的价值观,通过大众传媒无限地在不同时空体系中复制生产出相同面貌的“文化”来。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传播模式就如同现代主义建筑在传媒领域里的复活,以统一性与无差别性取消了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区别以及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网络互动模式颠覆了传媒的霸权模式,受众之间更直接的交流和互动式互联网时代媒体提供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开放机制的引导下,媒体已经悄然改变了曾屡遭批判的特征。从技术角度来说,计算机复制技术应用的高保真和高级复制性能甚至威胁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创作和权威,“它的高保真性能、高可复制性性能甚至威胁到原作的权威和原因的商业模式;它还从最高层次上向下整合资源,统合各种复制传播技术,造成各种媒体的汇流趋势,改变着传统媒体和整个文化产业的产业格局”⑧。网络、计算机复制技术由于能够整合其他的复制技术和资源,故也被称为多媒体技术。媒体回流和整合的趋势推动着媒体向着更高级的阶段演化,文化产业因而也就更能够凭借其自身的强势和优势实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
自20世纪初期“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时起,文化产业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就成为了倍受理论家们瞩目的对象。归结起来,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观点:1.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反文化的特征。这一类观点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凭借复制技术,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来取消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复制性,使其失去了“韵味”。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从黑格尔出发,认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是文化艺术的“衰退”,这种衰退也间接反映出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强烈的精英意识也是该类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该理论将大众艺术排斥于主流精英艺术之外,拒斥商业性。2.将对文化产业的批判转入对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领域以修正精英主流意识的观点。3.以传媒形态和手段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以文化民族主义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文化产业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极度发达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景观。4.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此种观点倾向于采用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把文化产业视为资本主义文化形式,受到阶级性和商业性的制约,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Culture Industry”概念的首创是针对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文化的商业化对艺术的影响问题。本雅明、阿多诺秉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艺术范围内揭露意识形态的“异化”,他们坚持认为新出现的“大众文化”是异化社会的产物,而“文化工业”受利润驱使以标准化的工业方式生产出无个性的产品并逼迫大众通过接受产品而成为“文化工业”被操纵的对象。因此,文化产业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与艺术创造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它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这其中包括了传媒与市场的问题,但其内容却指向了艺术和美学领域。
与法兰克福学派同时期兴起的利维斯主义也提出了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与商业形态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F·R·利维斯的研究从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出发认为正是工业革命带来了17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分裂为少数人文化和大众文化,从而造成了精英与大众的对立。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中还讨论了商业文化里的广告,得出共享文化受到商业利益的污染产生病症,而广告又是文化病的主要症状的结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了一场关于大众文化的大辩论,其中以德怀特·麦克唐纳,安德鲁·罗斯,爱德华·希尔斯,大卫·莫宁·怀特以及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为代表人物。辩论中以1957年麦克唐纳在《大众文化:美国的通俗艺术》的分析最具有轰动效应。他指出共产主义国家才是大众文化的发源地,大众文化既不是民间文化也不是高雅文化,它是由商人与雇佣技术人员创造出的带强制性的文化,利用大众的文化需求来满足政治的而不是商业目的。麦克唐纳深化了阿多诺的理论从社会内部结构来讨论大众文化与艺术。除了对阶级性和政治性的批评之外,在美国大讨论中还出现了以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为代表的消费分析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大众文化符合大规模生产的实质。二,大众文化拥有的是经济回报与潜在的消费群,但是消费性大众文化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⑨。60、70年代,法国的阿尔杜塞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来指导自己提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构成论,指出在现存资本主义状态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多元决定”的形式存在,强调意识形态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体现而且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实践。
1964年英国成立了又被称为“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如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E·P·汤普森等人。“商业文化”、“阶级性”、“通俗文化”被确立为文化研究的中心。理查德·霍格特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商业文化”,而工人阶级的道德能改造文化工业的产品和实践活动。霍格特的说法流露出康德主义的色彩,他将问题的关键理解为道德的匮乏与建设。斯图尔特·霍尔的观点指出文化和艺术的优劣只是媒体内部的斗争产物,在20世纪文化批评史上首次将“媒体”提上质询台。约翰·费斯克的理论明确地将大众文化的研究导入对具体媒体的考察中,并撰写了《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著作,电视等媒介取代了以前的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出版将从传媒角度看待文化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他在书中系统化地分析了现代媒介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媒介自身结构和形态的集中论述说明了媒介的社会作用,并大胆地预测了媒介、社会和人的未来。20世纪70年代,随着被称为“第二次浪潮”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性别定位与政治分析的角度提供给了文化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这其中包括塔奇曼,夏洛蒂·布郎斯顿,道洛蒂·赫伯逊,安琪拉·麦克罗,杰西·斯泰希等批评家。
20世纪中后期的文化理论研究是以体系化的“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话语为结束。后结构主义的福柯、德里达以及拉康、萨义德将文化统摄于后结构主义哲学体系中。福柯提出后工业社会里的“话语”、“权力”概念,肯定权力产生知识,知识又转变为一种权力武器。因而权力具有生产功能,即权力产生现实。在传媒时代,传媒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值得深究。萨义德提出“东方”概念是西方话语为对自身进行有效界定而构造出东方“知识”和“权力—知识”关系体系的表征物,揭露了东、西方对立的实质。利奥塔提出“元叙事”和“宏大叙事”概念,指出“宏大叙事”时代已经终结,后现代以西方社会中知识地位的危机为标志,表现为对元叙事的抵制。揭示出现代大众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是金钱,因而质疑当代通俗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哈贝马斯在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行动理论》中提出了“交往互动”、“共识的主体间性”理论,继承了大陆哲学的传统,将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强调的真理、交流等问题延伸到传媒与技术领域。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传媒为核心研究文化现象,提出了“拟真”与“仿象”,认为“赝品”商业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传媒的发展导致社会“超现实主义”(hyperrealism)与审美“内爆”现象的产生。模拟与“真实”之间发生“内爆”而强势媒介只能产生出“拟形”。
由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到鲍德里亚的传媒批判发展历程中,批判关注的重点由文化产业和工具理性转移到对新兴传媒形态的质疑,前者视文化产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毒瘤,后者则将传媒看作对人类感知觉的欺骗,要求对其进行哲学式的反思,这样的转变是文化批判深层意义(由社会现实转向哲学思考)的转变。综上所述,20世纪里文化产业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演进过程大致能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初(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最早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性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领域中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也引人注目。文化产业包含的工业技术、商品与消费问题已经被明确认识到。2.20世纪中叶(70、80年代)重新用“文化”来定义,被确认的商业产业。本雅明的观点战胜了阿多诺的观点占据了讨论的中心位置。70、80年代的转变以英国的商业文化复兴为标志,其主旨为通过商业与实用艺术的结合来刺激和促进城市的发展。3.作为实用艺术实践的文化产业(例如城市重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从理论的争论发展到社会实践的层面,文化产业的内涵和领域前所未有地拓展开来,并成为信息业和娱乐业的混合地带。消费娱乐逐渐取代信息交流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在这三个阶段里对文化产业的态度也经历了三次变化,由第一阶段的否定态度到第二阶段肯定与否定态度并存的时期再到第三阶段的肯定阶段。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观点是20世纪文化产业批判的主要观点,他们对于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采取了一贯否定的态度,事实证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存在着历史性偏差,从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中能更清楚地分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及其与艺术关系的改变。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20世纪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轨迹表现为否定性——中性——肯定性。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由最初的具有主导地位的理论转变成为后来批判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当初所批判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如他们所预言的那样给文化和艺术带来灭顶之灾,反之,文化产业在后工业社会里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下去。艺术甚至是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精英的艺术形式也并没有消亡。所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成了文化产业和艺术发展研究首要的反思对象。
注释
①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Mapping Documents, “background“(2001).
②Antti Kasvio,Media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uies.
③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④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
⑤⑧章建刚:《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逻辑》,《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⑦See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Nick Stevenson, Sage , 2002.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页。
⑨Se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Dominic Strinati, Routledge,1995.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作者单位:文艺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