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弱鸡”部队靠什么崛起?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支军队都怕一件事——被伏击。一者,被打个措手不及,又不清楚伏兵的数量,心一慌就输掉一半:二者,如果战斗力不如对方,那就只好等着挺尸吧。
  一场特殊的伏击战
  没有几个经历过受伏者“反杀”,而且是“秒杀”设伏者场面的士兵,大多数情况下,受伏意味着陷入绝境,幸存已属不易,“反杀”简直是天方夜谭。凡事总有例外,下面就是一次美军遭遇伏击战,漂亮“反杀”后的现场。
  “倒毙在路上的袭击者被履带车不断碾压……路边随处可见肢体不全的尸体,还有三四岁的小女孩,仰面朝天死在那里,场面惨不忍睹。”
  这一幕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初期,时间是2003年3月下旬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地点在纳西里耶以北。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侦察营尖刀排23名队员遭到伊拉克人袭击,枪弹有的来自公路两边的田地,有的来自附近工厂的楼房。
  伏兵500人以上,这个数字是事后打扫战场时证实的,设伏的袭击者人数肯定超出这个数字。也就是说,此次伏击战,伊军伏兵是美军的20多倍。结果,伏击者却惨遭“反杀”,伏击战法则被颠覆。
  被伏击的美军不过区区一个排,是怎么做到“反杀”的?美军有两大法宝。
  夜视仪。直到现在,居然还有不少人以为美军害怕夜战,其实这个问题人家早就解决了。遭到伊军袭击后,美军一点也不慌,因为有夜视仪。夜视仪除了戴在头上便于观察,还可以直接装在武器上用于瞄准,兼有热成像和光学放大功能,在黑暗中能够非常轻松地辨别1000米以外的目标。这是什么概念?超过对方AK47步枪和火箭筒的射程,这意味着:你打不到我,我已经看见你了。伊拉克人没这装备,以为暗夜下自己看不清对方,对方也看不清自己。没想到,在拥有夜视仪的美军面前,夜幕掩护形同虚设,设伏的袭击者如同“白日裸奔”。
  机关炮。给伊拉克伏兵造成最大杀伤的是机关炮,架在车顶,口径25毫米,每分钟可以射出几百发烈性穿甲弹。“穿甲弹”,击穿楼房的钢筋水泥都不在话下,更不要说打烂血肉之躯。因此,伏击者死状才会那么惨。
  美军一个排都拥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一个营就更不用说了。纵观美军战史,很少有一个营被全歼的情况。即使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著名的败仗中,美军一个营被全歼的情况也极少发生。
  美军营级单位的战斗力是怎样炼成的?简单说,装备、训练、支援三步到位。
  装备看美军
  在人类战争史上,有个现象值得玩味:古代战争中,名将辈出,他们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出一个个经典战例。而现代战争中名将越来越少,虽然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更多靠的是武器装备而不是指挥艺术。
  此话怎讲?在古代,作战双方武器装备差距不大,靠什么取胜?一靠实实在在的兵力,二靠天才的指挥。可如今,技术的进步使作战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到兵力和指挥被压缩到可怜的地步。
  以二战为例,所谓“战略看苏军,战役看德军,战术看日军”,好像没美军啥事儿。可先后把德军和日军拿下的,恰恰是美军。美军依靠装备改变了战争的制胜法则,所以应该加上一句——“装备看美军”。
  1943年初的凯瑟琳山口之战(位于北非)是美军第一次面对德军,很不幸对手是大名鼎鼎的隆美尔,结果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第2军长弗雷登道尔指挥无方,胆小懦弱,被解职,巴顿接任。美军虽然溃败,却并未被全歼,这得感谢第9步兵师炮兵营,该营利用密集火炮轰击德军,减缓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指挥这个炮兵营的是一名中校,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成为志愿军的劲敌。他的名字叫李奇微。
  在日军面前,美军武器装备更具优势。尽管日军单兵作战能力更强,战斗精神也更旺盛,但美国陆军一个步兵营就可以压制日军一个旅团,靠的就是装备和火力。
  数字很枯燥,但数字最有说服力。1944年,美国平均每天生产120架飞机、70辆谢尔曼中型坦克,173天造一艘重型航母,78天造一艘轻型航母,42天造一艘护航航母,7天造一艘主力驱逐舰,3天造一艘护航驱逐舰……这样的装备制造能力,不要说当时碾压各国,就是放到现在,有几个国家能达到如此水平?
  一战中,美军装备还不行,捡到英法盟军的破烂都能当宝贝。但二战中,美军建立起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尝到了甜头,此后历次战争中都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
  在朝鲜战场上,坦克经常扮演重要角色:进攻时是前导,撤退时是后卫,被围困时是环形防御工事,这一度令志愿军束手无策,吃了不少苦头,直至装备了51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反坦克作战才大为改观。美军还常常利用毁灭性的火力打击效果震慑志愿军。因为武器装备的差距,即便志愿军能够包围美军,全歼美军的一个团都非常困难。毛泽东在1951年5月26日专门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了一封电报指出:在朝鲜的数次战役已经得出一个结论,我军穿插迂回战术虽然能包围美军的一个师或者一个旅,却很难将他们消灭。但是我军仍然必须坚持这个战术,要把目标放得小一些,还是要打歼灭战,集中一个军的兵力,歼灭美军的一个营就足够了!
  越南战争中,尽管美军伤亡不小,但多死于游击战,在正规战中伤亡不大。越南军队在多次战役中都作出过全歼美军营以上建制部队的尝试,其中1965年的德浪河谷之战是最接近的一次。当时美军第1骑兵师的一个营通过直升机即将到达德浪河谷的着陆区,这里分布着越军33团、66团和320团三个步兵团,即一个师的兵力,美军这个营迅速被围攻,关键时刻该营营长发出了“断箭”(部队即将崩溃)信号。
  為了救援这个营,美军驻越司令威斯特摩兰将军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救援,在战区附近空投了两个105毫米榴弹炮营,空军战机也是全线出击,仅B-52战略轰炸机一个批次就出动718架,地面部队也是拼命救援。在美军空地火力的打击之下,被围的骑兵营最终逃出生天,但付出了阵亡79人、负伤121人的代价;而负责救援该营的另一个营在回撤时遭到越军伏击,付出了阵亡155人、负伤124人的更加惨重的代价。尽管这两个营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但是没有被全歼。   纵观整个越南战争,越军没有成功建制歼灭过美军一个营。美军能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碾压对手的武器装备优势。越军承认:“我们遇到的敌人比我们强大10倍,我们不敢直面他们的攻击。如果进行反击我们早就被全歼了。敌人拥有机械化设备和现代化武器。”
  无论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美军无不是靠绝对的装备优势,迅速摆平对手。现在,美国陆军正开发未来战士,海军研制核动力航母,空军争取更多先进战机,都是在向装备要战斗力。而且,由于美军战斗力碾压对手,作战编成越来越小,营级单位成为基本作战单元,能够更加灵活地展开行动。
  训练死亡远多于战死
  美军之所以强大,装备是首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支部队要锻造强大的战斗力,单靠武器不行,单靠人也不行,要靠人与武器的结合。这种结合又靠什么,答案就两个字——“训练”。
  二战中,德军对美军将领普遍瞧不上眼,除了一个人——巴顿。巴顿的部队能打,常常被归功于其个人大胆而出色的指挥能力,但有一个重要因素被忽略了——训练。巴顿自己说过:“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仑美国人的血。”流汗还是流血?这道选择题不难。
  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很少有父母能够接受当兵的孩子因为训练而死亡。在一些国家军事训练中,如果出现官兵死亡事故,那是天大的事,甚至可能导致这支部队的主官前途无“亮”。但美军例外,不仅训练时死亡事故频发,甚至高过战时死亡人数,据199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四年来,美军战死170人,訓练死亡4666人,后者是前者的27倍!
  既然如此,美国的父母为什么还能接受?
  因为美国动不动就打仗,如果训练中为了安全拒绝死人,上了战场只会死更多人。
  美军做事喜欢量化标准,比如训练死亡率的标准是千分之三,其实他们常常突破这道红线。美军在训练时不仅死得多,有时还死得很惨,如被坦克碾死,如果你见过车祸现场大概就能理解。美军在早期有这样一个训练科目,让士兵直接趴在地上,坦克从上面开过去,理论上只要士兵不动,司机技术过得去,就不会出事。但实际上,当坦克逼近,隆隆的坦克声越来越大时,一些士兵由于过度紧张和恐惧,下意识打滚逃命,反而被碾死!美军如此训练,是因为他们发现:该动作重复两三次,96%的士兵就能适应了。
  美军已经模糊了训练和实战的区别,你能想象新兵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就直接被拉到前线打仗吗?美军干得出来。《我在美国航母上的八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刚出海打仗,也是全队都走,一个不留,连请假都不允许,那些学员哪怕刚入伍什么都干不了,也必须跟着走,不能说留在家里学,要学,也得到战场上去学。”
  都说美军打仗多,到底有多少?据美军自己统计,二战结束至今大大小小就有240次,美军的强大是训练出来的。
  一支军队训练状态怎么样,往往是这支军队战斗力的晴雨表。训练严苛是一支强大军队的标配,反之,训练松懈则是一支部队下行的信号,不打仗还看不出来,一打仗就全露馅。
  战场支援随叫随到
  军中素有一句名言:“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如果说美军的强大是靠多轮驱动,后勤绝对是其中扛把子的一轮。
  二战中,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德国军官亲眼见识了美军恐怖的后勤支援能力之后感到绝望,认为德军必败。当时两军对峙,美军飞机投放的面包有的落在德军阵地,当德军享用用当天报纸包裹的面包时,被一个细节惊呆了,面包的生产日期只比报纸的日期早一天,也就是说,面包头一天生产出来,第二天就能运到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同样悬殊,从量上来看,中美两军消耗的物资分别是560万吨和7500万吨,由于志愿军兵力数倍于美军,平均下来,美军每天消耗物资30公斤,是我军的10倍有余。从质上看,美军在二战时就随身携带了三宝(巧克力、可口可乐和野战饭盒)。
  如果说有力的后勤支援满足了美军的身体——不会饿死:那么迅速的火力支援则满足了美军的心理——不会等死。
  抗美援朝战争之初,志愿军对美军的战斗力还缺乏清楚的认识,将内战中围歼国民党军的经验用之于美军,以为全歼几个师是小意思。实操之后发现不行,于是降低标准围歼,目标缩小为团还是不行,最后发现连美军的营也很难一口全部吃掉,于是只好改用“零敲牛皮糖”的打法。
  当时美军的夜战能力还是短板,最感头疼的是遭到志愿军夜袭。于是美军就不断扔照明弹拼命开枪,熬到天亮,飞机支援过来就安全了,在这个过程中,美军当然也有死伤,但不至于全营被歼灭。
  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越战中,美军输掉了整场战争,但打赢了几乎每一场战斗,就算美军陷入越军包围之中,也几.乎没有被全歼的情况,主要仗着快速而强大的支援能力。
  陆军五级专家唐纳德·格雷汉姆回忆说,四名美国大兵被一名越南狙击手盯上,于是呼唤空中打击,很快美军对狙击手隐藏的大概位置进行了三次空中打击,多次直升机火箭弹共发射了超过1000发炮弹。对付一个敌人,用了1000发火箭弹,有几个国家玩得起?
  美军过去是这么干的,现在也是这么干的,估计将来还会这么干。笔者曾在西瓜视频发过一个视频《美军怎样干掉敌人的狙击手?》,说的是美军一个车队遭到侧面山上塔利班狙击手伏击,一名大兵腿部中弹,美军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呼叫空中炸弹,几分钟内飞机来了,扔下一串炸弹,该视频播放量达436万,评论2369条,点赞最多的一条(1305个赞)是这样写的:“杀死一个美军士兵真的是太难了。”电影《兵临城下》中那种苏军与德军狙击手之间的精彩对决,想在美军对敌时看到,太难了——当然,好莱坞战争大片除外。
其他文献
在芬兰西海岸的奥尔基卢奥托岛,一条迷宫般的地下隧道正在建造中——这是一个用来储存核废料的仓库。  核废料处理属于世界级难题。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这一地下核废料仓库的设计考虑了地震甚至是未来冰河时代的潜在影响。核废料可在其中安全存放10万年。预计该设施将于2024年启用。此举或将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世界级难题  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具有放射性的废料,也专指核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那年,八里哨林场人手不够,就和当地的生产队商量安排几个人手帮忙。生产队也想搞副业赚点外快,就把这个任务委派给了队里的杨宝山。  杨宝山那年五十出头,为人老实忠厚。之所以委派他,是因为他年轻时抬过头杠。木材搬运的活儿,头杠也就是领杠的,是整个团队的指挥。四个人组成一副小杠,领杠的在第一排,负责喊号子,指挥整个团队。在头杠的指挥下,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把木头装上汽车。  队
1939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夏家山惨案”,杀害了新四军第五大队500余人,大队长张体学的妻子戴醒群也惨遭毒手。在危急关头,警卫战士程明急中生智,故意把许多银元散落一地,吸引敌军前去抢钱。程明趁机夺过一挺机枪,掩护大队长张体学冲出重围,投奔“汉流”帮会总舵主漆大爷。漆大爷当即决定,手下数百弟兄全部参加新四军,共同对付顽固派。程明建议,先从巴河镇的汉奸闻德兴开刀,从他身上查出敌、伪、顽相互勾结制
2016年4月28日晚10点,《知音》热线电话突然响起,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温柔甜美的女孩声音,值班编辑以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向本刊求助,没想到,随着对方的叙述,却被带入了一个身患“公主病”的中年女人复杂纷乱的情感漩涡中……  36岁的袁娅婷是合肥市瑶海区一家电力公司的白领,深受丈夫宠爱。不料,丈夫却在结婚10年后,情感出轨。袁娅婷以牙还牙,成了上司的情人。报复性出轨,袁娅婷陷入了更加不堪的泥淖,她
7枚巡航导弹、18架三角翼无人机,2019年9月14日,一场袭击让沙特阿美这家石油巨头陷入一片紧张局势之中。  过去的75年里,沙特阿美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相比业内其他名头响亮的巨头,它并不为外界熟知。不过,在沙特阿拉伯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王室的“庇护”下,它早已成为全球石油业界不容忽视的隐形力量。  沙特阿美2019年首度公开的经营业绩显示,其2018年净利润高达1111亿美元。这个数字是苹果净
攻击机在我国也叫强击机,是作战飞机的一种,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战役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国外也称之为近距空中支援飞机。攻击机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稳定性和较强的搜索地面小目标能力,可配备品种较多的对地攻击武器。而且起飞着陆性能优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起降,以便扩大飞机支援作战范围。攻击机在近距离攻击对手的同时,也成为战场上最易受攻击的机种,为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
有一年,比利时南部遭遇严重灾害,菲纳公司当时的经营虽然十分困难,但董事长德马雷依然决定伸出援助之手,捐款300万欧元。  公司宣传部门准备借机扩大影响力,扭转当前的困境。  这天晚上,宣传主管莫克提交了方案,可德马雷看到方案后却皱起了眉头,这方案不仅宣传了本公司,也借机打压了竞争对手希勒公司。  莫克解释说:“据可靠消息,希勒公司也要捐款。可我断定他们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所以我做了这个方案,既宣
索比堡起义是纳粹屠犹时代最大胆的反抗之一,由战俘、苏联红军军官亚历山大·帕切斯基组织。在索比堡起义75周年之际,波兰政府计划在纳粹索比堡集中营旧址建造一座博物馆。在俄罗斯,帕切斯基也成为热词。最近俄罗斯拍摄了以帕切斯基为主角的电影——《索比堡》,出版了关于他的著作,发行了以帕切斯基为主题的邮票。他的英雄事迹也逐渐广为人知。胜利大逃亡  帕切斯基领导的战斗,开始于1943年10月14日。多年以后,他
老王头有一个孙子叫王小军,今年三十出头了,很优秀,博士毕业后在上海军医大医院工作,可至今还没有结婚,所以已近八旬的老王头想抱个重孙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好在就在几个月前,小军和他所在医院的一位女护士长谈恋爱了,说春节带回来给家里人看看。老王头一听,大喜,让他们不要再拖了,干脆春节把喜事办了。然后他就去找人合了一下八字,选定大年初三这天举办婚礼。  小军的爸爸原先是部队卫生员,退伍后开了一家个体门诊,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翻译司中文处占据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整个23楼。  崔天凯、何亚非、郎胜铄和刘军是这个“中国城”里的四个年轻译员。何亚非(后曾担任国侨办副主任)翻译速度快,被称为“快手”,崔天凯(现为中国驻美大使)则长于对词句的推敲,两人写字写得都很好看。  郎胜铄等都是从设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纽约工作的。  中国重返联合国,特别是1973年中文从联合国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