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创设“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情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认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而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要考虑问题目的和问题原则.问题教学是现代发展性教学体系的主导因素.”
  在他们看来,问题教学本质特点是:(1)问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强调学生的独立性;(3)强调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产物.只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之才更具好奇心、求知欲,才能反映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课堂内的活动层出不穷、问题千奇百怪,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料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新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 “自由落体运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验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更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课程的铺垫课,故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用打点计器来测量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后,学生具备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能力,可在对其运动规律的教学环节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
  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预[HJ1.45mm]设实验,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是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还物理学的本来面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观点冲突,进而提出新问题,最终解决所有问题,得出物理规律是本课的流程.按照“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本课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呢?可创设哪些问题情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3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际设计方案
  3.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1 救灾时,飞机上同时投下救灾物品和宣传传单,哪一个先落地呢?
  有的学生看过电视画面,也有生活常识,学生回答都很踊跃,课堂气氛活跃.
  再让学生进行课堂问题生成:学生会提出若干种两个物体的落地实验.比如,若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硬纸片和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先落地呢?
  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做一个硬纸片,让硬纸片和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实际观察.结果是硬币先落地,硬纸片后落地.
  得出明确结论:重的物体先落地,轻的物体后落地.
  向同学们说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但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3.2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
  学生对刚才的实验事实确信无疑,进一步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2 两个半径相同的铁球和橡胶球同时下落,哪一个先落地?
  有的学生认为与刚才一样,有的学生看过这方面书的,说是同时落地.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再来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半径相同的铁球和橡胶球同时从较高的高度同时落下,结果是两球同时落地,与日常观察到的现象和刚才的实验现象相反.
  课堂问题生成:学生根本就不能准确判断是哪个球先落地,如何来进行观察呢?
  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后的结果是用眼睛看两球是否同时落地比较困难,可转化为听声音的方法,要在地上垫一块钢板.
  通过创设前面两个情境,得出完全相反结论,在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3.3 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情境3 取两张相同规格的白纸,一张揉成较紧的团,一张稍微揉一下,让他们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如何?
  让学生亲自探索,结果是前者先落地,后者后落地,现象十分明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能不能用不同规格的纸张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到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上来.
  再提问:两个物体是否同时落地,是看它们的重力吗?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的质量一样,重力也一样,显然不是.
  最后提问:哪是什么原因使两个纸团不同时落地呢?
  学生实际操作、讨论后得出:两纸团重力一样,环境一样,只是两者的表面积不一样,从而得出两物体在空中不同时落地的原因是两者阻力不一样的结论.
  3.4 创设情境,验证推断
  提问:如何来验证重物下落不同时是因为阻力的原因呢?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做同样物体的有空气和无空气情况下落的对比实验.
  情境4 用钱羽管做演示实验.先让管内充满空气,当管子迅速倒转时,小铁块迅速落地,而羽毛飘飘悠悠,经过好长时间才落地;再抽去管内空气重做一次实验,结果是轻重物体同时快速落地.
其他文献
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很多物理知识与规律的建构都是依托于探究活动来完成的,而探究活动的本质目标不仅仅为了知识与规律的建构,还为了促使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思维深入,因此,探究过程中如何达成这一点,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了20个必做学生实验,而这必做的20个实验探究实验就有13个之多,
高中力学部分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的重点,力的概念较为抽象,不好理解,而且在做计算时往往无从下手,有些公式只是机械的应用却找不出理论依据,由于寻找不到源头,不敢合理外推,加以扩展.对于公式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在应用时往往力不从心,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作用是抛砖引玉,不对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1 力是矢量,矢,就是箭  成语“有的放矢”就是有目标射箭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值得广大物理教师进行探究的课题.本文谨以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1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品质是
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反思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北京八中素质班实行“宽领域、厚基础、重体验、促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充实式”培养模式.素质班通过构建“帮助学生积累符合
伏安法测电阻(或电表内阻)的原理是R=U/I,测量电路的设计是围绕测量电阻R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R的电流来间接测量其阻值R,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用电压表V来直接测量电压,用电流表A直接测量电流,为了尽量减小测量中电表的读数误差,我们在实际测量中一般要求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指针指示值不低于其量程的1/3.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题中给的电表量程不大合适,如果直接测量难以达到上述要求.  
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一直还算是不错,最近,有很多小伙伴问我,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想了想,决定告诉我的小伙伴我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我和大家一样,都爱玩,而且是非常爱玩。只是我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强调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多年的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积极探索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方法.本文结合理论和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谈一谈本人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的思考和体会.  1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1 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作为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坚实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物理实验课,特别感兴趣.纵观科学家们发现自然规律的全部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开始引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物理教
在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中,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消化不良”,采用递进式教学法,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用这种方法来讲解“用摩擦角分析一类斜面叠加体中摩擦力的方向”.  斜面体和物块都静止的情况较简单,可直接用整体隔离法分析,现讨论一类常见的题型:斜面体静止,物块沿斜面体下滑,在物块受到不同外力作用或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分析地面对斜面体摩擦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