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学习的发端,优质的课堂提问必须留给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牵引力,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优质提问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设计 实践式问题 发散式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培养其数学素养,就必须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准绳。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他是启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发端”,优质的课堂提问必须留给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牵引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 问题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取合适的习惯,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2. 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本身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
例如:在讲到“多边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入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四边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如图1),在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转了一个角度(∠1、∠2、∠3、∠4),那么回到原来位置(并与原来同方向)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四边形的外角和吗?”
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一提出后,学生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对此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设置针对性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有明确意向地设计问题。它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也产生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的放矢,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为强化学生完整思维习惯而设。
4. 设置可接受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问题设计的可接受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地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进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笔者创造了这么一个问题情景,如图2,某林区有一块试验田,现把它分成4块,在上面种上不同的植物:
问题1: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
问题2:请计算(a+b)2和a2+ab+ab+b2
问题3:观察两个式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情景的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交流的过程,感受到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可以接受。
5. 设置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对于解决“总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求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关系问题时设计下列小问题:
问题(1)分别点A(2,3)关于x轴,y轴和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2)写出点B(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3)点C(2a,a-b+1)和点D(b,a+1)关于原点对对称,求a,b的值.
这个问题的特点,通过辅设“子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 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且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不唯一,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一题多变等问题,还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平面上有且只有A、B、C、D四个点,这四个点有一个独特的性质,每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且只有两种长度。例如正方形,如图3,有AB=BC=CD=DA≠AC=BD。请画出具有这种特有性质的另外四种不同的线段,并注意相等的线段。
这种问题设计很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多种设计方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到创造程度。在问题的设计中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结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都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问题设计应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力手段,更是一种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它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钱兆坤.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初探[A].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江苏省教育学会[C],2005.
[2]樊邦军.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J].新课程:上,2011(4).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设计 实践式问题 发散式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培养其数学素养,就必须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准绳。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他是启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发端”,优质的课堂提问必须留给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牵引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 问题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取合适的习惯,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2. 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集中注意,才会积极思考。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本身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走进问题,产生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动力和保证。
例如:在讲到“多边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入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四边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如图1),在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转了一个角度(∠1、∠2、∠3、∠4),那么回到原来位置(并与原来同方向)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四边形的外角和吗?”
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一提出后,学生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对此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设置针对性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有明确意向地设计问题。它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也产生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的放矢,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为强化学生完整思维习惯而设。
4. 设置可接受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问题设计的可接受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地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进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笔者创造了这么一个问题情景,如图2,某林区有一块试验田,现把它分成4块,在上面种上不同的植物:
问题1: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
问题2:请计算(a+b)2和a2+ab+ab+b2
问题3:观察两个式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情景的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交流的过程,感受到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可以接受。
5. 设置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对于解决“总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求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关系问题时设计下列小问题:
问题(1)分别点A(2,3)关于x轴,y轴和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2)写出点B(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问题(3)点C(2a,a-b+1)和点D(b,a+1)关于原点对对称,求a,b的值.
这个问题的特点,通过辅设“子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 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且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不唯一,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一题多变等问题,还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例如:在平面上有且只有A、B、C、D四个点,这四个点有一个独特的性质,每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且只有两种长度。例如正方形,如图3,有AB=BC=CD=DA≠AC=BD。请画出具有这种特有性质的另外四种不同的线段,并注意相等的线段。
这种问题设计很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多种设计方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到创造程度。在问题的设计中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结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都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问题设计应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力手段,更是一种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它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钱兆坤.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初探[A].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江苏省教育学会[C],2005.
[2]樊邦军.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J].新课程: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