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沉闷、死气、机械化、缺乏乐趣,使学生没有好奇心,缺乏对知识的探索性,缺乏“学以致用”的思想。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在小学数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数学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与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抓住“生活中的数学”把它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收集生活数学实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引入新课时,举出学生每天都用的文具盒,先问文具盒是什么形状?再用手摸文具盒的一个面,引导学生说出摸的感觉(平平的面),不但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长方形的概念感到亲切。又如在“圆的周长”导入时,有一位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插曲:我国正在申办奥运会,那么谁知道奥运标志是什么(五环)?谁能说说五环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圆),你们认为这次申奥能成功吗?我们都有信心,那么就做一个奥运标志来庆祝申奥成功,怎么做呢?我们得先量出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抓住生活中的数学,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数学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生活原型,联系实际学习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可联系房屋的装修提出“房屋装修中的数学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里对一些长、正方体的物体进行调查和实践。如,调查地板需要多少平方米?地砖需要多少平方米?餐桌的高度、面积?墙面上的墙纸需要多少,用油漆需要多少工钱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实际度量一个房间及门窗的长、宽、高,衣柜的长、宽、高,方桌的边长等等,让学生在家庭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第一手材料,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总结规律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在讲“加法交换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画面,在桌子上左边摆了6根小棒,右边摆了4个小棒,让同桌两位同学面对面地坐着,根据看到的小棒列算式。一位同学列式为6 4=10,另一位列式为4 6=10,让学生观察,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和不变),然后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相同?这时,展示的生活场面便于帮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又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小小商店”学生任意去商店内购物(每件物品都有标价),只要求把手中钱币花掉,不允许剩钱。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购买商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增强学数学兴趣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应在练习中巩固,如果教师能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练习题在一次次的實际应用中变得有趣味。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设计“一次班会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等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班会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这一开放性的练习由实践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又如:在教学“7加几”时将每个算式与得数各设计一个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讨论学生成长中感兴趣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玩具、网络信息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微课、书本的学习后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数学。如,在“升与毫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成年人献血 200 毫升,到底有多少?200 毫升约占人体总血量的几分之几呢?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呢?课堂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演示 200 毫升的液体,观察 200 毫升的量筒,还可以适当讲解:一般一次献血 200 毫升,不超过 400 毫升,对人体不会受到伤害的,所以提倡义务献血,无偿献血等。让数学学习有意义、有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教学脱掉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这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作者单位: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江苏】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管理效果。方法选择响水县响水镇灌河社区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未进行干预,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保定市第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
小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探求精神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科的教育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品德学科的课堂有效性体现在课堂导入、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延伸的各个方面。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误区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在
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教化诉求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用是渐进地启发学生心智。小学语文课本可谓是儿童文学的汇总,其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其文学体裁、内涵、寓意、文辞、特征皆有所不同。如《春笋》《雨点》《蚂蚁和蝈蝈》等作品皆是简短精练且具有趣味性的作品,作品选择的物像也大多直观可视,如此便是能够有效激发儿童主观性且利于低龄儿童学习理解。过渡到二年级教学阶段,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体裁的变化甚微,其文学特点也大体相似
趣味教学是在枯燥乏味传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加入游戏、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后,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学生也能更加容易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快速、印象深刻地接受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一定要改变死板教条、固执的教学模式,融入趣味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科学的内容比较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
浅述为确保结构工程质量,对钢筋工程构造监督检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