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它力求改变的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形成,忽视学生非能力因素的形成、学习品质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提高。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重新建立起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概念。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新颖、灵活、巧妙
“贪玩”、“好耍”、“好动”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孩子,他们都渴望将学习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希望在輕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实践活动的优势就是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成功感立竿见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涉及的学生面广量大,只要参与,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的机会。为了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就应不落窠臼、富于变化、左右逢源。
新颖,包括内容上、形式上的更新。内容要丰富且有新意,不能单调枯燥;形式则要多变而新奇,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好学。
灵活,就是要求语文的实践活动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既然是实践加活动,就应该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随意地搞“一刀切”,而应照顾到学生实际的智力差异及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及进行基于学生原先水平的发展和激励性评价。
巧妙,就是追求启智于趣、寓教于乐。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语文的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能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二、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放在每节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主要形式有:
1、激情朗诵。由学生先去找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精彩优美的诗歌、散文或精妙语段。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地朗诵,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为朗诵者评议打分。为激励学生,一星期评出“每周之星”;月末选出“某月冠军”;期末时推出“年度冠军”,颁发奖状和纪念品。
2、成语接龙。以课文中成语为龙头,让学生说出以这个词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的又一个成语,三分钟为止。三秒钟内接不出的学生就要被罚,表演节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成语,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
3、我为人师。学生当“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即将要讲的课文提问,抽同学回答问题;或者由台下同学质疑,台上“老师”解疑,时间控制在五分钟。此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敢于质疑的精神。
这几种形式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展语文课内实践活动几年了,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语言美、发现语言美的能力,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语文活动就是强调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来领略文学的博大精深。《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性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书法练习与赏析。利用习字课,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半小时的书法,每月作一次总结。总结会上,讲授一些书法知识,然后举办书法比赛。在书法练习、比赛、评赏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艺术美的鉴赏力。
2、编排课本剧。此法适合于童话、寓言类的课文。生动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引起学生心理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课后,由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深入角色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章意旨。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锻炼了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3、指导课外阅读。巴金老人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可见文学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之大。开展文学欣赏,老师给学生列出书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这些书,利用文学赏析课,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4、办好两报即黑板报、手抄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把学生分组,自己组稿、编排版、绘画、誊写。这样,学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就有欣慰感,兴趣也就浓。通过办报,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架设了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中,使学生能动自主地改造客观现实,并发展和完善自我,体现出自身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的教育,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这句话值得所有的语文教师深思。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新颖、灵活、巧妙
“贪玩”、“好耍”、“好动”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孩子,他们都渴望将学习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希望在輕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实践活动的优势就是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成功感立竿见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涉及的学生面广量大,只要参与,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的机会。为了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就应不落窠臼、富于变化、左右逢源。
新颖,包括内容上、形式上的更新。内容要丰富且有新意,不能单调枯燥;形式则要多变而新奇,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好学。
灵活,就是要求语文的实践活动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既然是实践加活动,就应该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随意地搞“一刀切”,而应照顾到学生实际的智力差异及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及进行基于学生原先水平的发展和激励性评价。
巧妙,就是追求启智于趣、寓教于乐。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语文的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能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二、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放在每节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主要形式有:
1、激情朗诵。由学生先去找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精彩优美的诗歌、散文或精妙语段。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地朗诵,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为朗诵者评议打分。为激励学生,一星期评出“每周之星”;月末选出“某月冠军”;期末时推出“年度冠军”,颁发奖状和纪念品。
2、成语接龙。以课文中成语为龙头,让学生说出以这个词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的又一个成语,三分钟为止。三秒钟内接不出的学生就要被罚,表演节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成语,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
3、我为人师。学生当“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即将要讲的课文提问,抽同学回答问题;或者由台下同学质疑,台上“老师”解疑,时间控制在五分钟。此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敢于质疑的精神。
这几种形式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展语文课内实践活动几年了,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语言美、发现语言美的能力,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锻炼了他们的胆量,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语文活动就是强调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来领略文学的博大精深。《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性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书法练习与赏析。利用习字课,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半小时的书法,每月作一次总结。总结会上,讲授一些书法知识,然后举办书法比赛。在书法练习、比赛、评赏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艺术美的鉴赏力。
2、编排课本剧。此法适合于童话、寓言类的课文。生动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引起学生心理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课后,由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深入角色理解人物形象、领悟文章意旨。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锻炼了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3、指导课外阅读。巴金老人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可见文学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之大。开展文学欣赏,老师给学生列出书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这些书,利用文学赏析课,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4、办好两报即黑板报、手抄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把学生分组,自己组稿、编排版、绘画、誊写。这样,学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就有欣慰感,兴趣也就浓。通过办报,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架设了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中,使学生能动自主地改造客观现实,并发展和完善自我,体现出自身价值。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的教育,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这句话值得所有的语文教师深思。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