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德育的关系,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路径,本文阐发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及对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德育;思考
  [作者简介]季铁军,漳州师范学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
  生态文明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具备主客观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这对于牢固树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生态文明观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学术上的创新,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在实践中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方向。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生态文明的理想,第一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更加体现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文化、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它们能够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
  二、生态文明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将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社会主义真正超越资本主义,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生态文明是对自然规律
  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人类社会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前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人是万物灵长,但也是自然的产物,人最初与大自然的距离为零。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人类是自然的创造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的环境,离不开自然的养育。人是万物之灵,人能够认识自然、能够适应自然、也能够改造自然,因而使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人类既不应该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也不应该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而是要创造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损害人类根本利益,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人口问题,大气、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突出地表现为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如不能调整好将影响人类的生存、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自觉和理性来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需要。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全球环境的恶化,已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人类很可能像恐龙那样消亡,自我毁灭。可以说,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构成和谐社会最基础的东西。是制約其他方面最重要的东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的新内容新要求
  新的世纪,学校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自我思考、制订和实行计划与自我评价的素质能力。这些素质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具有与自然界共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素质和具有主体意识;他受过的学校教育能使他具有良好的生活理念、自觉地适应社会生活;他能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的文化价值,有确定主体创造能力;在生活、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充满活力,体力即具有生理健康的素质;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即具有心理健康的素质;尊重文化传统,成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其中首要之点就是培养具有与自然界共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素质和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发展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价值观念为底蕴,借鉴国外生态环境优秀成果之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教育观、德育观。从大德育的观念讲,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在内,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应是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更应该是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无疑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觉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新内容,新要求。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
201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第27个教师节前夕,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慰问教师、考察农村教育时所作的报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幸与张家口的1000多名教师共同聆听了总理的教导,亲自感受了总理对教育的理解之深、对农村的关注之重和对教师的关爱之情。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
编者按“道德观察”是本刊关于德育事件和热难点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栏目,充满思想性和批判性。从本期起,我们邀请洞察力强、思想有锋芒、文笔犀利的知名专家在本栏目下冠名开设专栏,随当期主题发表真知灼见。首先邀请的是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研究员,相信他的声音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中国,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论语》承达千年,源远流长,当然也流淌在教育的血脉中。
[摘要]如何保持人性特质,追问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构建一种全新的伦理观,既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人性化教育视阈,试图从德育的要素、特征、功能及途径等方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深入发掘,从而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德育;隐性德育;生命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金绪泽,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王瑞月,河南师范大
以新干线电车车轴为例,就车轴的弯曲应力、残余应力以及疲劳裂纹的扩展特性,利用断裂力学的计算方法求得裂纹停留极限深度,从而能够对车轴定量地进行安全性评价。 Take the Shi
[摘要]教师的职场幸福感基于其生存状态,经历内心感动、文化道德创新和精神享用的过程。本文深入探讨当代教师体验职场幸福的源泉:自觉享用职场幸福;体验师生共同成长;欣赏千姿百态的生命样态;构建魅力德育模式等。提出当代教师要不仅欢呼职场幸福,而且要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创造和享用职场幸福的过程之中,践行师生人道主义,溢流师生生命灵动与健康丰满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教师职场幸福;生命样态;魅力德育模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80后”“90后”,不只是一个年龄段的划分,我以为更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在他们身上闪烁的是时代的色彩,充溢着的是时代的精神,他们预示着未来。  出于职业的习惯,我自然想到一个问题:倒退百余年,十九世纪同样也有“80后”“90后”,只不过当时没有人给他们命名罢了。翻开十九世纪中国史,一个个曾是“80后”“90后”的伟人、名人跃现在眼前:“李大钊(1889)、毛泽东(1893)、鲁
5月4日,一个青春的节日。晚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第十届《五月的鲜花》演出。满台的朝气,满台的生动,满台的青春。我早已白发苍苍,但一首首老歌,一段段新舞,又让我找到了青春的感觉,而且找到了火红岁月的感觉。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激越澎湃的日子啊!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句名言:“以革命的名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好多好多年了,久违了。以革命的名义,实质上是以青春的名义;忘记过
温家宝总理在张北三中为农村教师作的报告《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办好农村教育的意志和决心。农村教育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深远。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投入,核心在党委政府,根本在教师队伍。本文结合总理报告,仅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谈谈体会。    一、完善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健全招聘管理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