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作品以其言简意丰独树一帜,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个作品的分析,一窥鲁迅小说人物安排的用意,以期引起对鲁迅作品更深的研读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安排
鲁迅小说作品对当时人性的分析与揭露是十分的尖锐和深刻的,下面试以《祝福》和《药》为例,谈谈笔者对鲁迅小说在人物安排上的一点看法。
总归起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群像式人物
《祝福》中鲁镇的一群不知名的看客,在得知祥林嫂再嫁后先死了丈夫后夭了儿子的消息后,陆陆续续的赶来,为的是亲耳听听祥林嫂的关于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这群人为何而来,又得到了什么而去?为什么个个脸上都带着满足的表情?
《药》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先于老栓来到刑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待到行刑时,“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他们又为何起个大早而来?得到了什么而去?
细究两篇小说中的这两个场景,从这两群不知名姓的人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对两篇小说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更深刻的认识。
二、速写式人物
《祝福》中,有几个出场不多却极耐寻味的人,就像绘画中的素描,不描其形,但显其神。一个是祥林嫂捐门槛时出现的庙祝,庙祝是寺庙中管香火的人,对他来说,有人捐献该是欢迎和感激的,为何要“执意不肯”?反而要祥林嫂流着泪哀求才“勉强答应”?无非是在庙祝这等“善人”看来,祥林嫂也是不干净的人,是没有资格在寺庙里捐献的,这和鲁四老爷的“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如出一辙!另一个人是鲁家的短工,当“我”在他口中得知祥林嫂已经离世的消息时,鲁迅不经意似的交代了一笔:“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难怪“我”会发出如下的感慨:“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在“我”看来,祥林嫂无异于一个“玩物”,这不也正是鲁迅想要告诉读者的吗?
至于柳妈和卫老婆子,她们的一言一行所揭示的内涵,就更不待多言了。
《药》中,茶馆里的一群茶客,也是极耐咀嚼的。他们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强不知以为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谓丑态毕露;他们的构成,有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驼背五少爷,有代表老年的花白胡子,有代表年青人的二十多岁的人。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运笔之俭省,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就是一个社会。
三、特写式人物
《祝福》中的祥林嫂无疑是鲁迅要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所以鲁迅也不惜笔墨,多次对祥林嫂进行了外貌的描写。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看一下: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时的祥林嫂尽管新丧不久,但是尚带着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两颊却还是红的”,便是明证。
在鲁四老爷家安顿下来之后,没有了被婆婆转卖的担心,又有一身好力气,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不幸的是祥林嫂还是被寻到,并卖到贺家坳,更不幸的是丈夫和儿子先后离她而去,祥林嫂又一次无处安居,只好重返鲁家,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命运的再次重击,改变的不仅是祥林嫂的外形,更是她的内心。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个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
祥林嫂重回鲁家之后,便因为再嫁,成了众人眼中“不干不净”的人,也因此失去了参加鲁家“祝福”的资格,后来在柳妈的建议下,捐了门槛赎罪。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是因为祥林嫂又看到了可以重新博得众人认可的希望,尽管花去了她所有的积蓄。
然而,鲁家终究没有认可祥林嫂的伟大的赎罪行为,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统统抹杀了她所有的努力,“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坎坷的身世、艰难的生活没有把勤劳、坚强的祥林嫂击倒,而最终让祥林嫂彻底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勇气的却是众人的鄙视!
在对祥林嫂的一生做简略的回顾时,鲁迅抓住了祥林嫂的外貌,通过一连串的镜头,工笔细绘,让我们体察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坚强的女性逼上绝路的。自然我们也很容易接受祥林嫂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模样,作品的主题“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也就自然地凸显在读者的心里了。
再来看《药》中的特写式人物——康大叔。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甫一出场,康大叔便以其极具“威慑力”的外形让身为平民的老栓“缩小了一半”,一个凶残的刽子手跃然纸上了。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抢、扯、裹、塞、抓、捏”等一系列动作,将一个贪婪的刽子手写活了。
鲁迅是很善于运用连续的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就是这个刽子手康大叔,在向老栓高价卖出了人血馒头之后,当天早上就来到了老栓的茶馆:“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那一身“玄色”的行头,“散着”的纽扣,“胡乱”捆在腰间的腰带,无不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康大叔不仅是刑场上的一个凶横的刽子手,在日常生活中,他展示给众人的,是一个与他的职业在本质上一致的形象。
在一番外貌刻画之后,鲁迅又抓住了康大叔的一个“嚷”字来做文章:“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横肉的人只是嚷”。康大叔何以在老栓的茶馆里如此目中无人,无所顾忌?一来或许是自觉有恩于老栓,二来或许生性如此,大嗓门;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伴随着康大叔大“嚷”的是茶馆中众人的低声附和,小心搭讪。看来众人已经习惯于在康大叔的面前表示自己的敬佩和臣服,而这没有其它的解释,只是因为康大叔代表的是当时强权,尽管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众人对他的畏惧、阿谀其实代表的是当时普通百姓处事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样,鲁迅通过对康大叔这个极具代表的中间人物的形象刻画,将强权与弱势,专治与臣服,将一个动荡的社会格局中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心态,准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在创作中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和娴熟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安排
鲁迅小说作品对当时人性的分析与揭露是十分的尖锐和深刻的,下面试以《祝福》和《药》为例,谈谈笔者对鲁迅小说在人物安排上的一点看法。
总归起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群像式人物
《祝福》中鲁镇的一群不知名的看客,在得知祥林嫂再嫁后先死了丈夫后夭了儿子的消息后,陆陆续续的赶来,为的是亲耳听听祥林嫂的关于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这群人为何而来,又得到了什么而去?为什么个个脸上都带着满足的表情?
《药》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先于老栓来到刑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待到行刑时,“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他们又为何起个大早而来?得到了什么而去?
细究两篇小说中的这两个场景,从这两群不知名姓的人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对两篇小说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更深刻的认识。
二、速写式人物
《祝福》中,有几个出场不多却极耐寻味的人,就像绘画中的素描,不描其形,但显其神。一个是祥林嫂捐门槛时出现的庙祝,庙祝是寺庙中管香火的人,对他来说,有人捐献该是欢迎和感激的,为何要“执意不肯”?反而要祥林嫂流着泪哀求才“勉强答应”?无非是在庙祝这等“善人”看来,祥林嫂也是不干净的人,是没有资格在寺庙里捐献的,这和鲁四老爷的“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如出一辙!另一个人是鲁家的短工,当“我”在他口中得知祥林嫂已经离世的消息时,鲁迅不经意似的交代了一笔:“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难怪“我”会发出如下的感慨:“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在“我”看来,祥林嫂无异于一个“玩物”,这不也正是鲁迅想要告诉读者的吗?
至于柳妈和卫老婆子,她们的一言一行所揭示的内涵,就更不待多言了。
《药》中,茶馆里的一群茶客,也是极耐咀嚼的。他们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强不知以为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谓丑态毕露;他们的构成,有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驼背五少爷,有代表老年的花白胡子,有代表年青人的二十多岁的人。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运笔之俭省,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就是一个社会。
三、特写式人物
《祝福》中的祥林嫂无疑是鲁迅要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所以鲁迅也不惜笔墨,多次对祥林嫂进行了外貌的描写。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看一下: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时的祥林嫂尽管新丧不久,但是尚带着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两颊却还是红的”,便是明证。
在鲁四老爷家安顿下来之后,没有了被婆婆转卖的担心,又有一身好力气,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不幸的是祥林嫂还是被寻到,并卖到贺家坳,更不幸的是丈夫和儿子先后离她而去,祥林嫂又一次无处安居,只好重返鲁家,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命运的再次重击,改变的不仅是祥林嫂的外形,更是她的内心。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个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
祥林嫂重回鲁家之后,便因为再嫁,成了众人眼中“不干不净”的人,也因此失去了参加鲁家“祝福”的资格,后来在柳妈的建议下,捐了门槛赎罪。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是因为祥林嫂又看到了可以重新博得众人认可的希望,尽管花去了她所有的积蓄。
然而,鲁家终究没有认可祥林嫂的伟大的赎罪行为,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统统抹杀了她所有的努力,“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坎坷的身世、艰难的生活没有把勤劳、坚强的祥林嫂击倒,而最终让祥林嫂彻底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勇气的却是众人的鄙视!
在对祥林嫂的一生做简略的回顾时,鲁迅抓住了祥林嫂的外貌,通过一连串的镜头,工笔细绘,让我们体察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坚强的女性逼上绝路的。自然我们也很容易接受祥林嫂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模样,作品的主题“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也就自然地凸显在读者的心里了。
再来看《药》中的特写式人物——康大叔。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甫一出场,康大叔便以其极具“威慑力”的外形让身为平民的老栓“缩小了一半”,一个凶残的刽子手跃然纸上了。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抢、扯、裹、塞、抓、捏”等一系列动作,将一个贪婪的刽子手写活了。
鲁迅是很善于运用连续的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就是这个刽子手康大叔,在向老栓高价卖出了人血馒头之后,当天早上就来到了老栓的茶馆:“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那一身“玄色”的行头,“散着”的纽扣,“胡乱”捆在腰间的腰带,无不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康大叔不仅是刑场上的一个凶横的刽子手,在日常生活中,他展示给众人的,是一个与他的职业在本质上一致的形象。
在一番外貌刻画之后,鲁迅又抓住了康大叔的一个“嚷”字来做文章:“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横肉的人只是嚷”。康大叔何以在老栓的茶馆里如此目中无人,无所顾忌?一来或许是自觉有恩于老栓,二来或许生性如此,大嗓门;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伴随着康大叔大“嚷”的是茶馆中众人的低声附和,小心搭讪。看来众人已经习惯于在康大叔的面前表示自己的敬佩和臣服,而这没有其它的解释,只是因为康大叔代表的是当时强权,尽管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众人对他的畏惧、阿谀其实代表的是当时普通百姓处事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样,鲁迅通过对康大叔这个极具代表的中间人物的形象刻画,将强权与弱势,专治与臣服,将一个动荡的社会格局中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心态,准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在创作中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和娴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