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 主旨更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作品以其言简意丰独树一帜,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个作品的分析,一窥鲁迅小说人物安排的用意,以期引起对鲁迅作品更深的研读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安排
  
  鲁迅小说作品对当时人性的分析与揭露是十分的尖锐和深刻的,下面试以《祝福》和《药》为例,谈谈笔者对鲁迅小说在人物安排上的一点看法。
  总归起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群像式人物
  
  《祝福》中鲁镇的一群不知名的看客,在得知祥林嫂再嫁后先死了丈夫后夭了儿子的消息后,陆陆续续的赶来,为的是亲耳听听祥林嫂的关于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这群人为何而来,又得到了什么而去?为什么个个脸上都带着满足的表情?
  《药》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先于老栓来到刑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待到行刑时,“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他们又为何起个大早而来?得到了什么而去?
  细究两篇小说中的这两个场景,从这两群不知名姓的人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对两篇小说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更深刻的认识。
  
  二、速写式人物
  
  《祝福》中,有几个出场不多却极耐寻味的人,就像绘画中的素描,不描其形,但显其神。一个是祥林嫂捐门槛时出现的庙祝,庙祝是寺庙中管香火的人,对他来说,有人捐献该是欢迎和感激的,为何要“执意不肯”?反而要祥林嫂流着泪哀求才“勉强答应”?无非是在庙祝这等“善人”看来,祥林嫂也是不干净的人,是没有资格在寺庙里捐献的,这和鲁四老爷的“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如出一辙!另一个人是鲁家的短工,当“我”在他口中得知祥林嫂已经离世的消息时,鲁迅不经意似的交代了一笔:“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难怪“我”会发出如下的感慨:“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在“我”看来,祥林嫂无异于一个“玩物”,这不也正是鲁迅想要告诉读者的吗?
  至于柳妈和卫老婆子,她们的一言一行所揭示的内涵,就更不待多言了。
  《药》中,茶馆里的一群茶客,也是极耐咀嚼的。他们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强不知以为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可谓丑态毕露;他们的构成,有代表没落地主阶级的驼背五少爷,有代表老年的花白胡子,有代表年青人的二十多岁的人。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运笔之俭省,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就是一个社会。
  
  三、特写式人物
  
  《祝福》中的祥林嫂无疑是鲁迅要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所以鲁迅也不惜笔墨,多次对祥林嫂进行了外貌的描写。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看一下:
  首先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时的祥林嫂尽管新丧不久,但是尚带着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两颊却还是红的”,便是明证。
  在鲁四老爷家安顿下来之后,没有了被婆婆转卖的担心,又有一身好力气,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不幸的是祥林嫂还是被寻到,并卖到贺家坳,更不幸的是丈夫和儿子先后离她而去,祥林嫂又一次无处安居,只好重返鲁家,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命运的再次重击,改变的不仅是祥林嫂的外形,更是她的内心。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个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
  祥林嫂重回鲁家之后,便因为再嫁,成了众人眼中“不干不净”的人,也因此失去了参加鲁家“祝福”的资格,后来在柳妈的建议下,捐了门槛赎罪。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是因为祥林嫂又看到了可以重新博得众人认可的希望,尽管花去了她所有的积蓄。
  然而,鲁家终究没有认可祥林嫂的伟大的赎罪行为,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统统抹杀了她所有的努力,“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坎坷的身世、艰难的生活没有把勤劳、坚强的祥林嫂击倒,而最终让祥林嫂彻底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勇气的却是众人的鄙视!
  在对祥林嫂的一生做简略的回顾时,鲁迅抓住了祥林嫂的外貌,通过一连串的镜头,工笔细绘,让我们体察到了一个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坚强的女性逼上绝路的。自然我们也很容易接受祥林嫂最后一次出场时的模样,作品的主题“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也就自然地凸显在读者的心里了。
  再来看《药》中的特写式人物——康大叔。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甫一出场,康大叔便以其极具“威慑力”的外形让身为平民的老栓“缩小了一半”,一个凶残的刽子手跃然纸上了。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抢、扯、裹、塞、抓、捏”等一系列动作,将一个贪婪的刽子手写活了。
  鲁迅是很善于运用连续的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就是这个刽子手康大叔,在向老栓高价卖出了人血馒头之后,当天早上就来到了老栓的茶馆:“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那一身“玄色”的行头,“散着”的纽扣,“胡乱”捆在腰间的腰带,无不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康大叔不仅是刑场上的一个凶横的刽子手,在日常生活中,他展示给众人的,是一个与他的职业在本质上一致的形象。
  在一番外貌刻画之后,鲁迅又抓住了康大叔的一个“嚷”字来做文章:“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横肉的人只是嚷”。康大叔何以在老栓的茶馆里如此目中无人,无所顾忌?一来或许是自觉有恩于老栓,二来或许生性如此,大嗓门;但细究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伴随着康大叔大“嚷”的是茶馆中众人的低声附和,小心搭讪。看来众人已经习惯于在康大叔的面前表示自己的敬佩和臣服,而这没有其它的解释,只是因为康大叔代表的是当时强权,尽管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帮凶。众人对他的畏惧、阿谀其实代表的是当时普通百姓处事的一种普遍心态。
  这样,鲁迅通过对康大叔这个极具代表的中间人物的形象刻画,将强权与弱势,专治与臣服,将一个动荡的社会格局中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心态,准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在创作中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和娴熟手法。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朝鲜发行6枚一套的新邮票,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相比穷困的朝鲜一切从简,富裕的韩国则有足够的财力好好操办。政府集会、国家祭奠、阅兵等形式都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倒是韩国文艺工作者为纪念朝鲜战争60周年拍摄的4部影视剧似乎更能折射出民间对那场战争的看法和对现实的思考。这4部影视剧分别为电影《走进炮火》、《小小莲池》和电视剧《战友》、《一号国道》。    影视剧与政治正确性   
据新加坡教育部官方网站2015年8月6日报道,2015年10月14-15日,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加坡政府首次联合举办的“高等教育的未来”(Higher Education Futures)国际会议将在新加坡召开,讨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新举措。  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瑞杰、经合组织副秘书长史蒂芬·卡普费雷尔(Stefan Kapferer)将在开幕式上发言,新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课文不在少数,这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爱,往往都是通过文本解读而实现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风格的文本在描述爱这一主题时,手法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这样才能契合课文的解读需要。《散步》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莫怀戚。课文从表面来看,写的不过
对华出口在澳大利亚总出口额中占比超过30%,远超澳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和美国。然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与战略姿态,正在被拉向相反的方向。  据澳大利亚媒体8月4日报道,澳可能派军舰,监视中国与俄罗斯今年9月在南海的联合军演。毫无疑问,这是堪培拉对华盛顿亚太战略的积极配合。早在1980年代,澳大利亚曾有个代号为“通道行动”的计划,监视苏联军舰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当时这个行动计划是西方阵营与苏联冷战
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2019年7月16日消息,部长弗蕾德里克·维达尔宣布152个项目入选“欢迎来法国”项目,据此前消息,这一项目将获得法国政府500万欧元的教育资金支持。  项目共分3大类,分别为同伴项目、国际学生法語培训项目和高等院校招生人员外语培训项目。经过法国高等教育署、国家学术与学校工作中心、法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法国工程学院院长会议、法国大学校会议及学生联合会的联合评审,在82所
【摘 要】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注意准确切入,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状态,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得以展现,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效果 最优化 思维能力    一、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人普遍认为,《逍遥游》是庄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篇作品,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以区别于《论语》《孟子》等诸子之书策,直接写上庄周人名,而非以文集方式出现。当然,这亦有庄周之《逍遥游》别于其他诸子的弟子整理而言。除此之外,高考默写中多年高频率出现在默写题,均可证明《逍遥游》的重要性。因此,如何给学生上好庄周的代表作《逍遥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近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在柏林发布了《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2015教育趋势》调查报告。IQB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联邦州比较调查,并以此作为PISA测试的补充。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德国1700所学校的3.7万名9年级学生。报告显示,德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德语水平停滞不前。在英语方面,40%的学生能达标。值得欣慰的是,2/3的9年级学生德国正字法达标。  与首期报告
在古典的政治哲学里,国家理论乃是核心,它有两大支流:  一支是国家“工具论”,它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它认为个人的自由很重要,但个人的自由并不能保证国家的止于至善,因此国家(政府)乃是促进公共利益的主要工具,政府拥有调控(Regulation)之权,它可以透过调控制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平衡社会的阶级差异,形成各种行业的行规及国家的纪律,从而确保公共最大的利益。这一支学说到了近代,已不再讨论它的哲学
据统计,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无法上学读书的儿童中,女童约占60%。由此可知,在各国推行的教育普及运动中,女性的受益程度远远大于男性。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受过教育能自食其力的女性,往往能给整个家庭生活带来巨大改善。  应保障全世界尽可能多的贫困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对此或许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然而现实的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在努力实现他们上学读书的梦想,但他们的努力却未必都能成功。  近年来,中国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