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复学记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今年将满7岁,读小学二年级。从伦敦3月底封城起,学校就停课了。几个月来,英国公立小学面对疫情的反应,则完全是挑战想象力的。
  封城一周之后,我们才从家长群(并非学校正式通知)里得知,学校会发放下一周的学习资料,但需要家长去领,然后回家自行辅导。
  无奈之下,忍着不满,冒着感染风险去了学校接待处把资料领回家,开启了“自学模式”。“自学”要持续多久?如果遇到问题是否有老师可以网上解答?完全没有说明。
  直到居家第二周,我们才知道,学校准备就让孩子们在家自学了,课件还需要家长每周去领,学校不但不提供网课,甚至都没有安排老师答疑解惑。
  疫情发生后,英国政府第一时间宣布了对“关键岗位”进行补贴,中小学教师就在其中。政府重视教育,当然是值得点赞的好事,但实施到基层学校,却有些变了味。作为家长,我们的感觉是,老师呆在家里,就可以领取纳税人埋单的8个月全额工资,而他们提供的服务,似乎只是复印一些课件。
  反观国内,中小学校不但在全民宅家期间提前录制了网课,分批复学之后,更是一边常态防疫,一边照常教学。两相对比,两个国家的教师敬业程度和教育管理水平,高下立見。
  更糟心的事还在后面。因为家长每周就靠几页纸的课件自行发挥,常常跟“神兽”发生冲突,弄不好就鸡飞狗跳。所以疫情期间,基本过着连哄带威胁,熬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好不容易盼到疫情缓解,政府宣布说,中小学6月1日复学。但高兴了没两天,情况又变了。复学遭到了全英教师的集体抵制,原因是疫情期间人手缺乏,学校怕是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社交距离。
  于是事情又“黄”了。几番谈判之后,妥协的结果是,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先复学,其他年级暂缓。逻辑也是新鲜——据说是这两个年级的孩子“好管”:一年级的听话,六年级的懂分寸。其他年级的嘛,不好带。
  也算是个进步吧,我安慰家人说,试下来没问题的话应该就可以复学了。
  就这样又盼了10多天,等来的消息却是:今年上半年不开学了!原因居然又是老调重弹——担心都回校难以保证社交距离。
  作为家长,我想说的是,如果担心学生太多,是否可以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轮流上课,至少让孩子们一周能学习两天?又或者,让已经休息了几个月的老师取消部分暑期休假,给孩子们补点课?
  办法一定是有的,但是一切都没有答案。
  这次疫情中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优质教育”盛名之下,基础教育流于“懒政”的英国。说到底,复工复学的安排,不能“拍脑袋”,而是应当基于科学分析,敢于精准管理,并参考先行国家的经验,尽早规划。
其他文献
2013年4月20日到7月12日,四川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对省慈善总会“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募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并于近日出具了《“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报告》,对省慈善总会“4·20”芦山强烈地震捐赠接收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报告指出,省慈善总会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狠抓赈灾动员,拓宽募捐渠道,规范善款接收工作;加强宣传
“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是人之本性,同样“善”也是人们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感情元素。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更需要“善的雨露”来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学生、困难职工和遭遇天灾人祸的贫困家庭,他们迫切需
时序迁流,花开花落。天津市慈善协会已历经15个春秋。我们有对往昔的追怀,更有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热望。赵玉衡同志撰写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发展天津慈善事业而努力》的总结15年历程的文章已发表在《慈善》杂志2010年第六期。15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感悟到慈善事业的庄严、仁爱和神圣。我们能从事这一事业,是我们做人的自豪。年复一年,我们目睹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慈善事业。慈善救助已成为当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担任黄岩市副市长。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军民两用机场投入使用,我代表政府派往澳大利亚采购机场导航必需的盲降设备,有幸接触到澳洲的民众,在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我遇到不少中国的移民群体,他们都会向我展示同胞的微笑并顺便用普通话聊上几句,如“您好”、“大陆来的吗”等,而当地居民,无论在商店或餐馆也都脸带微笑迎接我们。更使我难忘的,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小街上,我
昨天下班乘公交车,车上很拥挤。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上了车,挤在人群里,可却没有人站起来给她让座。这时,就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年轻小伙碰了她一下,然后伸出手,示意把孩子给他抱着,妇女笑着说了声谢谢,把孩子递给了他。这一幕我们都看见了,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小伙子已经不错了,能替别人分担一些困难,可有的人却在嘀咕:站一会就能累死吗?直接把座位让给她不就完了!车到了一站,小伙把孩子递给了妇女,站起身把座位让给妇女
清明节这天,难得一时闲情,忽地想起了已故的老唐,于是提笔在手,笔祭一下老唐吧。  老唐名叫唐福玉,是曲阜的作家,去年6月份因患十二指肠癌不幸逝世,终年56岁。  我与老唐的相识还是在7年之前。2002年10月的一天,老唐骑车来到我们曲阜市慈善总会,提出要把自己著书的利润捐给总会,用于救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众。总会领导对他的慈善义举非常感动,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几天后,老唐便拿来了自己售书后的第一笔利润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慈善读本》的书。这本书分六个单元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爱心故事、慈善事迹,给我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大爱者爱国爱天下》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诗人屈原在年幼时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看到家乡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因而沿街乞讨、啃食树皮,不禁感到伤心难过。  一天,屈原家的石头缝里流出了雪白的大米,乡亲们便去拿袋子接。父亲感到很
今天,校园里的阳光格外温暖。  同学们都集结在操场上,穿着洁净的校服,听着熟悉的音乐,做着整齐的广播体操。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一个人,那就是领操员——张媛媛同学。张媛媛是那么漂亮的一个女生,可是她却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她得了白血病,明天她的父亲就要带她去北京治病了,这是她最后一次领我们做间操,大家的心都很沉很沉。  间操做完了,同学们没有立刻回教室,而是要为张媛媛同学举行一个小小的送别会。大队长李新
一首首亲切的歌曲,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如甜甜的海河水在观众心里泛起阵阵波澜,传递着歌唱家关牧村的悠悠故乡情。4月16日,由天津市慈善协会、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天津歌舞剧院共同主办的“一支难忘的歌”关牧村慈善音乐会首场演出在天津滨湖剧院成功举行。市慈善协会会长陆焕生、顾问曹秀荣,天津市民政局、市慈善协会、部分区县慈善协会等有关方面领导以及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慈善工作者、志愿者、社会孤老、孤儿、残疾人、
老鼠在人类眼里一直是十恶不赦的坏东西,从《诗经》开始:"硕鼠硕鼠,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人们讨厌、愤恨老鼠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自古以来,老鼠就是人人喊打的动物。   我们常把小偷小摸说成是鼠窃狗盗。人类说老鼠是小偷的依据是老鼠偷了粮食,其实人类把世界所有的东西据为已有,从这一意义上讲,除了人类所有动物都是小偷,它们都在偷吃人类的东西。假如老鼠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也许它会认为人类就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