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并心脏静脉汇入左心房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4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伴大汗,持续30min自行终止。之后心悸反复发作,憋气、刺激恶心等兴奋迷走神经方法可终止。近1个月发作频繁,1天可达数次,偶有头晕、黑噱,无确切晕厥史。30年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病?室间隔缺损?”。

其他文献
虽然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肌或心房肌,但是因为心脏大血管与心脏在解剖、形态学、电生理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1997年Jais等报道了由肺静脉的异位激动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在消融这些异位激动后成功地终止了阵发性房颤,心脏大血管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期刊
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医学会、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多家单位主办的2010年第6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于2010年7月8日至11日在天津天宇大酒店召开。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年会”将于2010年9月16日至19只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目的本文观察植入犁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
患者男性,21岁,阵发性心悸6年,突发突止,发作时胸闷、心悸、出冷汗伴黑噱。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查体:血压120/70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双肺(-)。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率70次/min,心律齐,胸骨右缘第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和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08年12月12同至14R在美丽的古都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及与会人员近500余人,共同研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常规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CRT)是通过将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分别放置在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或问隔部)及心脏后或侧后静脉内来实现的。新近左心室双部位起搏(dualsite left ventficular pacing)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罕见报道。现报道本中心植入的2例。
我们是黄宛教授最早的学生。黄宛教授于2010年2月28日9时15分不幸因病治疗无效逝世,享年91岁。闻讯后不胜悲痛。他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救治病人贡献了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