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做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录事①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②看,风前唯两人。
[注]①杜录事即杜牧。②篮舆即竹轿子。
(1)从白诗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对杜诗的“和答”?
答:“如花不待春”一句是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进一步提炼;“风前唯两人”二句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2)同样是写枫叶,都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枫林秋色图,其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杜诗用了烘托的手法,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写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白诗对枫叶的描写主要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中间两联写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写出了寒山的美丽和红叶的可爱。
例2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然后做题。
红叶
沙白
风,
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析之。
答:拟人,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双关,“经霜”一词既有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有比喻人生磨难之意。
(2)有人认为“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一句能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你认为它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答:人们向来把“绿色”当作和平的象征,植物蓬勃生长的象征;而一提到“红色”,就不由得会就想起流血、奋斗、牺牲之类,总觉得和“绿色”相去甚远。可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一片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境界,托物言志,蕴含了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会发现有斗争、有牺牲的生命更可贵之意。
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人们会用不同的形象、相同或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同一种情感,使得诗歌阆苑中奇葩朵朵。下面我就三组意象相同、手法相同而意境相近的唐诗与今诗加以比较,让我们看一看古今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品味其中穿越古典与现代的诗意。
一、含蓄蕴藉、云月映衬的落寞情怀
先看这两首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主题即写“客愁”,诗意明确。一二两句交代了背景:客游他乡,日暮投宿;宿于小船,船靠沙洲。于此诗人已表明了愁绪并点明了愁的原因,三四两句转入了对景物的描写,这两句景语意蕴何在是许多初学诗者殊难理解的。作者写四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和自己是如此亲近。那么,话语之中未曾直白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所谓诗贵含蓄,作者舌头底下压着的话是人在他乡,亲朋与自己多么遥远,这让自己是多么的孤寂忧伤啊。联系作者身世便可知,作此诗时,作者科举落第,失意东归,那么江边孤舟之中,明月当空之际,他的心中岂只乡思,他更有着怎样落寞惆怅的情怀。只是不想明说,而愈不明说,倒更让人品味出了明月难以抚慰的人生辛酸。这种含蓄蕴藉手法的运用在唐诗中比比皆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阁上朝朝暮暮只有云雨光顾,那“佩玉鸣鸾”的人呢?物是人非之情顿生;“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周遭之山还在,岂不废话?诗人的用心在于叹息南京城曾经的六代繁华业已不存。
顾城的《远与近》与孟浩然此诗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犹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不仅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落寞情怀,还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较之孟诗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二、回环往复、形影交织的孤寂氛围
再看下面两首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影答形
吕亮耕
时间有尽,我们的情谊无尽。
我追逐你,更逾于爱者的痴心。
任何心爱物都不似你我的逼近——
如鱼即水如水即乳的交融,
华灯作证,日月星辰作证:
我紧随你,时刻也不曾分离——
你的情怀冷暖,我知道最亲切,
我分担过你的悲哀同欢悦:
曾伴你独自走向无人的狂野,
且颤心地窃听过你的啜泣,
我零乱的影子像打散的珠串;
今夜,青春的稚子,当你的诗笔在——
羊脂烛上生花,
我又偷窥了你新的秘密。
我国早就有“顾影自怜”、“形影相吊”等成语,借以表达人们寂寞难耐之时对影子的钟情,上面两首更是以形影为意象写出的奇趣之诗。
“花间一壶酒”本是很惬意的,可“独酌无相亲”就显得单调凄清了。于是诗人突发奇想,邀来明月,拉过影子,形、影、月就成了三个人且歌且舞、暂得其乐。歌时月徘徊,两情依依似遇知音;舞时影零乱,形影相吊一往情深。不仅要今夜月光下相互交欢,还要永远结游,相约在那邈远的云天上再见。全诗就在“我”、“月”、“影”三者之间交互回环的描写中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诗艺相通,无独有偶,早于李白六百多年的陶渊明曾写出了《形影神三首》,阐释其“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而晚于李白一千二百余年的现代诗人吕亮耕更是推陈出新,把形影的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同于李诗的是《影答形》把“影”放在主角的位置,通过“影”对“形”(即“我”)回环往复的深情表白,渲染了浓郁的孤寂氛围。诗中先写“影”与“形”的密切关系,次写“影”对“形”的亲切关怀,再写“影”对“形”内心的入微了解,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在说诗人的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三、情景逆转、归人红袖营造的深婉意境
看下面两首诗: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在诗歌园地中乡愁是一种风景,闺情也是一种风景,而能将这两种风景结合起来的便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了,十分巧合的是上面两首诗都做到了这一点。《寄远》一诗又题《南陵道中》,“客心孤迥”是其主旨,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悠悠”二字既写出了水面平静、水流悠长,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乡思的悠长;“欲变秋”不仅点出天气变化的动态,更写出诗人的心情由原来的孤寂而变为清冷了。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第四句,当诗人心情孤回之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楼遥望,那么诗人的心情起何变化呢?“谁家”二字可见此处不是“客”的归宿,那么红袖的出现表面上让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实际上更加重了他的乡思。可以说正是这情景的逆转、情绪的起伏让此诗有了更丰富的联想体味。
《错误》一诗有着同样的深婉意境,在字面上诗人从“我”写起,一个归人(或曰浪子)经过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不期而遇一位苦苦等待心上人的美丽女子,便有了美丽的故事,其实是美丽的错误。但全诗的重点却又在刻画一位凄婉美丽的思妇形象,以莲花、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最具古典意味的意象把思妇的怀人心理表现得深婉动人。“美丽的错误”本是个矛盾体,“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情景的逆转便尽现了“红袖”由听到马蹄声的惊喜到失望再到无尽的等待的情感历程,一波三折,言有尽而意无穷,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当之无愧。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是作为古典诗歌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这二者天生的又有着一种必然的渊源关系。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可以说以上三首现代诗正是突破了格律的束缚,才得以如此自由地挥洒语言、渲染诗意,产生了如此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古贤有灵亦当欣慰赞叹的。
【作者简介】
何玉清,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潢川第一高级中学,教研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录事①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②看,风前唯两人。
[注]①杜录事即杜牧。②篮舆即竹轿子。
(1)从白诗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对杜诗的“和答”?
答:“如花不待春”一句是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进一步提炼;“风前唯两人”二句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2)同样是写枫叶,都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枫林秋色图,其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杜诗用了烘托的手法,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写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白诗对枫叶的描写主要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中间两联写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写出了寒山的美丽和红叶的可爱。
例2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然后做题。
红叶
沙白
风,
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析之。
答:拟人,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双关,“经霜”一词既有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有比喻人生磨难之意。
(2)有人认为“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一句能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你认为它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答:人们向来把“绿色”当作和平的象征,植物蓬勃生长的象征;而一提到“红色”,就不由得会就想起流血、奋斗、牺牲之类,总觉得和“绿色”相去甚远。可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一片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境界,托物言志,蕴含了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会发现有斗争、有牺牲的生命更可贵之意。
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人们会用不同的形象、相同或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同一种情感,使得诗歌阆苑中奇葩朵朵。下面我就三组意象相同、手法相同而意境相近的唐诗与今诗加以比较,让我们看一看古今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品味其中穿越古典与现代的诗意。
一、含蓄蕴藉、云月映衬的落寞情怀
先看这两首诗: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主题即写“客愁”,诗意明确。一二两句交代了背景:客游他乡,日暮投宿;宿于小船,船靠沙洲。于此诗人已表明了愁绪并点明了愁的原因,三四两句转入了对景物的描写,这两句景语意蕴何在是许多初学诗者殊难理解的。作者写四野空旷,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和自己是如此亲近。那么,话语之中未曾直白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所谓诗贵含蓄,作者舌头底下压着的话是人在他乡,亲朋与自己多么遥远,这让自己是多么的孤寂忧伤啊。联系作者身世便可知,作此诗时,作者科举落第,失意东归,那么江边孤舟之中,明月当空之际,他的心中岂只乡思,他更有着怎样落寞惆怅的情怀。只是不想明说,而愈不明说,倒更让人品味出了明月难以抚慰的人生辛酸。这种含蓄蕴藉手法的运用在唐诗中比比皆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阁上朝朝暮暮只有云雨光顾,那“佩玉鸣鸾”的人呢?物是人非之情顿生;“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周遭之山还在,岂不废话?诗人的用心在于叹息南京城曾经的六代繁华业已不存。
顾城的《远与近》与孟浩然此诗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犹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不仅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落寞情怀,还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较之孟诗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二、回环往复、形影交织的孤寂氛围
再看下面两首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影答形
吕亮耕
时间有尽,我们的情谊无尽。
我追逐你,更逾于爱者的痴心。
任何心爱物都不似你我的逼近——
如鱼即水如水即乳的交融,
华灯作证,日月星辰作证:
我紧随你,时刻也不曾分离——
你的情怀冷暖,我知道最亲切,
我分担过你的悲哀同欢悦:
曾伴你独自走向无人的狂野,
且颤心地窃听过你的啜泣,
我零乱的影子像打散的珠串;
今夜,青春的稚子,当你的诗笔在——
羊脂烛上生花,
我又偷窥了你新的秘密。
我国早就有“顾影自怜”、“形影相吊”等成语,借以表达人们寂寞难耐之时对影子的钟情,上面两首更是以形影为意象写出的奇趣之诗。
“花间一壶酒”本是很惬意的,可“独酌无相亲”就显得单调凄清了。于是诗人突发奇想,邀来明月,拉过影子,形、影、月就成了三个人且歌且舞、暂得其乐。歌时月徘徊,两情依依似遇知音;舞时影零乱,形影相吊一往情深。不仅要今夜月光下相互交欢,还要永远结游,相约在那邈远的云天上再见。全诗就在“我”、“月”、“影”三者之间交互回环的描写中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诗艺相通,无独有偶,早于李白六百多年的陶渊明曾写出了《形影神三首》,阐释其“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而晚于李白一千二百余年的现代诗人吕亮耕更是推陈出新,把形影的意象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同于李诗的是《影答形》把“影”放在主角的位置,通过“影”对“形”(即“我”)回环往复的深情表白,渲染了浓郁的孤寂氛围。诗中先写“影”与“形”的密切关系,次写“影”对“形”的亲切关怀,再写“影”对“形”内心的入微了解,而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在说诗人的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三、情景逆转、归人红袖营造的深婉意境
看下面两首诗: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在诗歌园地中乡愁是一种风景,闺情也是一种风景,而能将这两种风景结合起来的便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了,十分巧合的是上面两首诗都做到了这一点。《寄远》一诗又题《南陵道中》,“客心孤迥”是其主旨,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悠悠”二字既写出了水面平静、水流悠长,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乡思的悠长;“欲变秋”不仅点出天气变化的动态,更写出诗人的心情由原来的孤寂而变为清冷了。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第四句,当诗人心情孤回之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楼遥望,那么诗人的心情起何变化呢?“谁家”二字可见此处不是“客”的归宿,那么红袖的出现表面上让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实际上更加重了他的乡思。可以说正是这情景的逆转、情绪的起伏让此诗有了更丰富的联想体味。
《错误》一诗有着同样的深婉意境,在字面上诗人从“我”写起,一个归人(或曰浪子)经过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不期而遇一位苦苦等待心上人的美丽女子,便有了美丽的故事,其实是美丽的错误。但全诗的重点却又在刻画一位凄婉美丽的思妇形象,以莲花、柳絮、青石街道、春帷、窗扉等最具古典意味的意象把思妇的怀人心理表现得深婉动人。“美丽的错误”本是个矛盾体,“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情景的逆转便尽现了“红袖”由听到马蹄声的惊喜到失望再到无尽的等待的情感历程,一波三折,言有尽而意无穷,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当之无愧。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是作为古典诗歌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但这二者天生的又有着一种必然的渊源关系。唯有继承才能创新,可以说以上三首现代诗正是突破了格律的束缚,才得以如此自由地挥洒语言、渲染诗意,产生了如此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古贤有灵亦当欣慰赞叹的。
【作者简介】
何玉清,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南省潢川第一高级中学,教研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