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催化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抓住情感教育这跟“红线”,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品质。教育的真谛是教人做人,21世纪的教育强调情感的沟通、精神的相遇、心灵的碰撞。探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色彩,改变语文情感教学“荒漠化”的现状,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注重阅读,激发情感
情感是内在的东西,它不能告诉,更不能是外在的给予和强加,它要靠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让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在教学中必须抓住阅读这根红线,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让其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阅读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的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例如,我安排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高尔基的《海燕》。学生读到了一系列优美的排比句,直到全诗感情高潮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情感激烈、气势磅礴的诗句,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诗句的深邃内涵,也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通过阅读初见端倪,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广泛地阅读,可以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弦外之音”,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情感为敲门砖,创设情感氛围,渲染情感。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旋律,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品析感悟,体味情感
理解是阅读的关键,没有理解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学生获得的认识是肤浅的。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正确引导品读感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品读,帮助学生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认真反复读文章,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作者表达的意图。多读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可以让人的思绪飞扬,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控制语速。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意思是说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读者要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探究文本,构建文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性,用形象、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讲出文章情趣,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品味美的事物过程中学习语言,开拓视野,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情感上的愉悦,。
四、随文练笔,升华情感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不久就会消失、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能让学生融人课文的角色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在书写心得和发现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本人通过练笔使学生体会这种爱国思想,将之内化为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这样的练笔,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使领会文本主旨、发展个性化语言等多重目标在瞬间达成。学生的随笔练习,可以倾诉心声,沟通情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总之,语文课是情感的花圃、情感的世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氛围,渲染情感;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体味情感;培养学生随文练笔,升华情感。
一、注重阅读,激发情感
情感是内在的东西,它不能告诉,更不能是外在的给予和强加,它要靠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让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在教学中必须抓住阅读这根红线,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让其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阅读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的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例如,我安排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读高尔基的《海燕》。学生读到了一系列优美的排比句,直到全诗感情高潮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情感激烈、气势磅礴的诗句,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诗句的深邃内涵,也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通过阅读初见端倪,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广泛地阅读,可以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弦外之音”,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情感为敲门砖,创设情感氛围,渲染情感。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旋律,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品析感悟,体味情感
理解是阅读的关键,没有理解的阅读是失败的阅读,学生获得的认识是肤浅的。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正确引导品读感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品读,帮助学生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认真反复读文章,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作者表达的意图。多读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可以让人的思绪飞扬,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控制语速。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意思是说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读者要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探究文本,构建文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性,用形象、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讲出文章情趣,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品味美的事物过程中学习语言,开拓视野,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情感上的愉悦,。
四、随文练笔,升华情感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不久就会消失、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能让学生融人课文的角色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于笔尖,在书写心得和发现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本人通过练笔使学生体会这种爱国思想,将之内化为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这样的练笔,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使领会文本主旨、发展个性化语言等多重目标在瞬间达成。学生的随笔练习,可以倾诉心声,沟通情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总之,语文课是情感的花圃、情感的世界。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氛围,渲染情感;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体味情感;培养学生随文练笔,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