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了全国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方法,其具有教学资源优质丰富、授课手段灵活多样、学习环境舒适自在等特点,这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新平台与新思路。文章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基于创新创业团队支撑与线上教学改革实践,即邀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线上讲座、选拨公益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线上路演、启迪学生结合疫情防控等时势所需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等,探究了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教学成效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线上教学;新冠疫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043-06
  Abstract: 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online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method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du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teaching is featured with excellent and rich learning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flexible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mfor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new platforms and new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Basic Cour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m support and onlin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he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inviting successful innovators and entrepreneurs to hold online lecture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lecting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for online roadshows, and inspiring students to combin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 COVID-19
  自2015年国务院相继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文件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力军,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节点,创新创业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提质转型的重要助力。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启迪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课,正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当代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勇于承担民族复兴使命。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更有助于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健全的人格与企業家精神。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与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全面实施,灵活多样的线上教学方式与优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平台、新思路;第二,疫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造就了大量商机与行业风口,创新创业迎来新机遇;第三,预计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口增加,通过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岗位,还能促进我国经济提速、增质、转型;第四,在疫情面前更需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从而为疫情防控以及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作出贡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大一新生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与后疫情时代被赋予了高要求与新内涵。文章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基于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团队支撑与前期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疫情期间围绕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教学成效以及改进措施等进行了实践探究,旨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前期基础   作者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准备与积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打下了扎实基础。主要有:创建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构建校企合作与深化产教融合。
  (一)创建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团队
  2018年底,作者牵头创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团队(详情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江理软件开发项目组),并实行导师制管理制度。团队目前已发展至由2名管理导师(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6名指导导师(包括高级工程师、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等)+3名企业导师(来自腾讯等知名企业)+40余名本科生(涵盖多个学院)组成。团队拟通过整合导师专业的技术能力、丰富的社会资源、开阔的视野格局与学生快速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高涨的创业热情以建设成优秀的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团队并致力于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此作出响应并表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4]。然而我国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过高[5],因此如何结合高校具体实际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点。借助学校、政府、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扶持,以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团队为根基,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任教师、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工程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等以打造一支完整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仅能够通过师生间频繁密切的言传身教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更有助于培养“五育并举”创新创业人才。对指导老师而言,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能更高效培养出能力突出且发展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拔尖领袖人才,也能更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导师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是最直接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也是学生快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团队将近两年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团队总结出了“基础巩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三步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大工程观理念为指导,在导师制下利用分组学习、比赛实践、项目协作等手段逐步实现“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第一步,基础巩固。团队通过统一招新或成员引荐以补充新成员,新成员获得管理导师认可后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并加入相应技术小组。借助网上慕课视频与团队内部资料,小组组长对新成员进行初步培训,并由团队指导导师、企业技术指导对新成员进行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能力评估,通过考核后正式加入团队与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组内协作学习,由管理导师安排学习任务、比赛任务、项目任务,由企业技术指导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答疑指导。
  第二步,专长发展。经过一段时间(一般3-6个月)分组学习之后,新成员能力与兴趣点将出现明显分化,指导导师同技术指导沟通协商后,将结合学生兴趣特长、能力层次、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或多个领域同步发展,或利用寒暑假将部分优秀学生送入本地合作企业进行集中免费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第三步,社会融合。大学生只有通过工程实践融入社会才能全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团队学生首先通过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科竞赛、完成项目实战、进入企业实习以沉淀技术能力以及积累项目经验,然后利用导师资源、整合团队力量尝试校园微创业,从而在大学期间就能做到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优质创业项目。
  (四)构建校企合作与深化产教融合
  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往往离不开企业的支持。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6]指出: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共建双聘机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在此背景下,江西理工大学将教师个人工程实践经历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利用暑期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培训。2019年暑期,作者前往南昌市微轲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工程实训。在实训期间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优势,并在实训结束后被该公司聘任为技术总监,随后撮合所在学院与该公司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凭借创新创业团队整体实力,2019年團队师生共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并与江西省创海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两家本地企业为团队20余名学生提供了免费培训机会与实训实习岗位,同时团队导师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获得了8项学科竞赛奖项。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并向企业提供服务,作者与本地企业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团队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被本地企业立项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联合基金),团队与企业携手合作开启创业,同时将团队研究生、本科生送往企业进行联合培养。
  二、融合路径
  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责任感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基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优势与国家时势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借助创新创业团队力量积极开展了“培育式”思政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邀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线上讲座;第二,选拨优质的公益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线上路演;第三,启迪学生结合疫情防控等时势所需打造创新创业项目。   (一)开展“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线上讲座
  讲座实例1
  采用腾讯会议视频方式邀请了南昌市微轲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耀祖先生为机器人工程、软件电气专业的122名大一新生进行了一场题为《结合微轲联创业经历给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分享》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授课老师主持,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与硬实力;2. 成为企业家需要哪些品质;3. 微轲联公司创业历程;4.微轲联公司企业文化。同时使用学习通、QQ群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学习通中进行签到、提问交流,在QQ群中提前上传了刘耀祖先生个人简介。45分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整个提问环节持续了60分钟,大一新生对于创新创业以及个人成长成才有着诸多困惑,其中有两位同学采用面对面视频提问,将近20位同学在腾讯会议聊天栏中进行了提问。
  讲座实例2
  采用钉钉群直播方式邀请了北京万邦易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翔先生为机器人工程、软件电气专业的122名大一学生进行了一场题为《创新创业思想启航》的线上讲座,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智能软硬件工程师学习路线图;2. 智能软硬件就业需求及职业发展;3.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创业;4. 大学生领袖能力培养与社会使命。同时使用学习通、QQ群与学生进行同步互动交流,学习通中进行签到、提问交流,在QQ群中提前上传了赵翔先生的个人简介。45分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整个提问环节持续了45分钟,12位同学在线进行了提问。
  小结: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通过线上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企业家的现身说法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是此次线上讲座的一大创新点,并通过创新创业成功者的榜样作用能及早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与爱国敬业的种子。
  (二)选拨公益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线上路演
  路演项目1 速知
  知识付费是知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深刻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手机等移动端学习因其便捷高效等特点逐渐被广为接受,知识付费服务平台“速知”因运而生。“速知”旨在为大学生、职场新人等成长型人才提供专业且即时的知识服务,其最大特色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为用户提供高效、及时、多样的一对一知识服务。速知平台除了一对一功能,还设置有用户讨论、题库资料、拍照搜题、课程培训等功能板块。另外,该项目还计划通过积极参与或主办公益活动以宣传公司以及培育用户。为了让更多人获得优质的专业教育,“速知”项目拟将其每年利润的5%投入到教育扶贫、知识下乡、慈善捐助、知识竞赛等公益活动中。
  该项目经过团队导师3个多月的指导,学生不仅撰写了详实的商业计划书、制作了优质的路演PPT,而且还利用墨刀软件制作出了整个项目原型。在线上路演时,路演团队以其高水准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該项目与学生问答环节持续了一小时,学生通过提问也为该项目的提升完善提供了诸多帮助。与此同时,该项目参加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西理工大学校赛并获得了校赛三等奖,随后该项目申报了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指导该项目,团队学生加入了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将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在该项目上持续耕耘。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只是启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第一步,而借助该课程引导并培养大学生长期坚持创新创业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才是根本目的。
  路演项目2 干电池检测回收售卖一体机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废旧电池(以干电池为主)进入自然环境中,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不仅浪费了能源、资源,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为解决上述问题,“干电池检测回收售卖一体机”项目应运而生。该一体机主要包含以下五大功能:1. 电池性能检测,即对电池剩余电量、回收价值等进行鉴定从而为用户提供使用或回收建议;2. 电池集中回收,即对新、旧、废电池进行分类回收,并给予用户一定积分奖励;3. 以旧换新,即用户可用废旧电池或积分兑换新电池;4.电池监管销售,即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获取用户基本信息从而实现电池的追踪销售;5. 一体机位置查询与消息推送,即用户可以通过配套微信公众号查询一体机位置等信息并了解电池小知识、近期优惠活动。该项目通过研发干电池检测回收售卖一体机旨在为废旧电池回收的售卖提供集中统一渠道,同时帮助用户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电池分类回收习惯,并为环保政策的制定、推行、宣传提供帮助。
  该项目经过团队导师将近两年指导,不断取得新进展,也通过本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本科生,主要如下:1.立项2019年度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生5人;2.获批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联合基金),参与学生5人;3. 荣获江西理工大学第十一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并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进入国赛,参与学生共12人;4. 分别以“电池电量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电池回收售卖一体机设计”为题指导2名本科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两名毕业生分别被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通过项目调研、设计与开发,参与到本项目的20余名学生不仅提升了学术调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更意识到了只有将个人创新创业理想与国家战略、社会服务融合到一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该项目在线上课程路演过程中,不仅进行了PPT展示,而且还成功演示了干电池电量检测实验,该项目路演与问答环节持续了70分钟,许多学生对该项目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申请加入创新创业团队以尝试公益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从而能在创新创业浪潮中有所作为。
  (三)启迪学生结合时势所需打造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实例1 汇邻同购
  在电商经济日益繁荣背景下,结合了电子商务与团购模式二者优势的社区团购于2018年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居民“困在家中”,并因此造就了以下两大商机:第一,疫情期间众多居民高度依赖线上购物,社区团购空前繁荣;第二,疫情期间大部分居民被迫宅在家中,社交需求十分旺盛。针对上述两大商机,“汇邻同购”项目应运而生。“汇邻同购”基于“社区+社群+社交”新型零售模式,该模式以团长为桥梁把线上购物和线下交友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通过整合多个社区团长与社群资源,让客户在享受优惠团购便利的同时,可以自主选择去结交一些兴趣相同或职业相近的邻居朋友以满足客户社交需求并增强用户粘性。   项目实例2 忆本云谱
  疫情期间,家族亲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团聚,这使得许多家庭的家族成员意识到家族与亲情的可贵。同时,重塑优良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并赋予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忆本云谱”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基于网页平台和微信小程序,集工具、平台、私人空间、知识分享等于一体,具有在线修谱、在线祭祀、家族文化展示、家族生活动态分享等功能,并以中老年人为核心用户,同时对年轻用户群体进行下探,让中老年人引导年轻人正确成长,从而实现对用户群体的“老带新”培育模式。该项目致力于在当前快生活节奏下,给宗族、家庭、私人一块专属空间以加强家族成员间的日常交流、促进家族关系的和睦发展、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退休老人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缓解闲散老年劳动力压力。
  小结:启迪学生结合时势所需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针对疫情防控需要以及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创新创业者而言,变化就是机遇,时势所需就是创新创业价值所在。对于授课老师而言,启迪学生结合疫情防控等国家需要开展创新创业就是对学生开展实践中的思政教育。上述两个项目皆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西理工大学校赛三等奖,“忆本云谱”项目更是被立项为2020年度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三、教学成效
  (一)“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双管齐下
  线上通过邀请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思政教育”讲座、选拔公益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路演、结合疫情防控设计创新创业项目以实施线上课程思政,线下通过长期指导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学校企业社会以广泛开展线下实践思政。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思政教育增效明显。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后,学生上课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水准显著增强,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学科比赛热情高涨,优质的公益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大幅增加。许多同学更能意识到创新创业不仅是因为兴趣与生活所需,更是人生价值、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所在。在创新创业课程结束之后,部分学生加入了授课老师所在创新创业团队,并积极利用暑期三下乡机会跟随导师一起探寻扶贫助农等公益创新创业项目。
  在授课期间,授课老师指导学生打造了“干电池检测回收售卖一体机”“速知”“忆本云谱”“汇邻同购”等优质的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干电池检测回收售卖一体机”项目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之江西理工大学赛区比赛一等奖并进入国赛,“速知”“忆本云谱”“汇邻同购”三个项目皆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赛三等奖,同时“忆本云谱”项目已立项为2020年度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相信再经过数年持续耕耘,上述项目会取得更高成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得到持续增强。
  (二)“思想启航→均衡发展”循序渐进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仅有32课时,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该课程将重心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启航上,即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与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精神、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与三观。利用课堂教学是引领大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的第一步,筛选部分潜在优质学生加入授课老师所在创新创业团队进行长期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创新创业团队则是第二步,经过大学数年获取完整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均衡全面的个人发展从而大幅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才是最终目标。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本创新创业团队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1.通过创新创业思想启航教育,团队已经招收了40余名正式学生成员,吸引了将近100名新生作为潜在成员,导师团队由最初2人扩增至8名;2.通過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团队已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10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包含创新创业联合基金1项)、江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3.通过高质量创新、服务企业与社会、尝试校园创业,团队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3篇,完成商业项目4项,立项横向课题(提供信息技术服务)1项,正培育优质创业项目2项。
  (三)“思政理念∈双创实践”学以致用
  思政理念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等融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并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产生深远影响。所谓课程思政则是指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德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想引导与三观塑造,形成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实现“立德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7]。基于思政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新时代内涵,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学俭教授指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8]。
  思政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目的能达到高度契合与完美统一,将思政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则能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指明具体方向:1.立德树人,即通过创新创业团队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拔尖领袖人才以及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2.协同育人,即线上课程思政、线下思政课程双管齐下以增强思政成效,创建创新创业团队、壮大导师队伍、构建校企合作以全面开展三全育人工作;3.立体多元,即通过“基础巩固+专长发展+社会融合”三步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层次化、多元化发展;4.显隐结合,即通过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把政治认同、民族意识、文化自信、人格魅力等显性思政元素同专业技能、学习动力、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隐性能力因子相结合,显隐互促、显隐结合进而助力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科学创新,即通过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国家战略、人民需要进而挖掘商业需求、实现技术创新、打造创业项目,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发展,以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等作为行为准则,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本创新创业团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产生了影响:第一,团队有12名学生担任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班主任助理等职位,团队2名成员参加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通过思政教育打造了6项公益性创新创业项目,团队2名成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前往甘肃等偏远地区投身于教育扶贫行业;第二,团队学生成员学习兴趣明显高涨、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学生在大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其学业成绩也得到提升,有10名学生考试成绩位于专业前三,将近20名学生成绩位于专业前十;第三,团队学生主动为企业、学校、班级、同学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例如为中国安能集团第四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基础教学部等开发了官方网站,为学生所在班级开发并运营班级微信公众号,开发了办公、学习小软件等供学生免费使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或沟通效率。
  四、改进措施
  疫情期间,借助线上教学优势与创新创业团队力量,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通過灵活实施课程思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却也存在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授课老师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课程思政理解不深,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手段有限、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第二,授课老师自身工程实践经历与创新创业经验缺乏,且与企业、行业、社会缺乏交流合作,因此难以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积极开展实践思政,更难以调动企业或社会资源为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往往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成效,仅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培养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更难以孵化出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基于两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总结以及两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经历,针对上述三点不足本文提出了以下三大改进措施:第一,利用好党支部活动、学习强国平台、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提升授课老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以及加强对课程思政理解程度;第二,授课老师利用暑期实训、三下乡活动、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等积累工程实训经历、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加强企业行业交流合作、积极融入社会,并通过创建或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三全育人”,从而通过成功的创新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第三,借助强大的创新创业团队、完整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的实践训练与跟踪指导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4-5.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8):5-10.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4]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J].人民教育,2018(19):7-10.
  [5]吴薇,刘璐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16所“985”高校师资队伍基本状态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9(1):209-226.
  [6]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51-57.
  [7]林贤明.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3):191-193.
  [8]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介绍了河南省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河南省车辆工程专业当前所面临的缺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专业扩张速度过快、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适当控制普通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以及坚持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车辆工程;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中
摘 要:现阶段,由于本科教学长期以来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以燃气轮机专业为例,过于强调专业性,知识过于枯燥、难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文章以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的建立与实践进行研究,目标为建立健全的由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的梯级创新团队,形成学习基本知识—发现实际问题—探求解决方法—进行成果输出
摘 要:4R课程模本是由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多尔提出的教学理论,它包括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四个特征。文章根据当前中医药专业大学物理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将其融入教学,力图实现对物理化学教学的引领。  关键词:4R理论;物理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高校教师应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更应担负起高校教师该有的使命与责任。高校教师应从自己培养的学生中取样总结,分析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再反馈到自身,继续发现自己职业道德修养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观,要在跟学生交流过程中养成宽厚的心胸,同时高校教师要在社会生活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各高校应有合
摘 要:在对悉尼大学以研究生课程平台、开放学习环境平台、学习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学术素养课程体系和清华大学由综合讲座与前沿热点、学术素养、职业素养3大模块组成的研究生学术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两种课程体系在目标、结构、课程分配、课程实施方面进行对比,并为我国研究生学术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学术素养;课程体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四册读写教程的单元主题涉及英语世界的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了全方位的英语文化图式,同时通过融入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文化图式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摘 要:问题导向学习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自我反思、小组反思等方式解决生活中真实性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使问题导向学习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得到充分、有效地应用,须明确问题导向学习法的本质,以及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法; 核心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州市六所高职院校在校高职生的锻炼行为、锻炼态度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讨高职生体育锻炼行为、锻炼态度的特点,以及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的高职生在锻炼行为、锻炼态度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指导高职生树立端正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提升高职生的锻炼效果和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锻炼行为;锻炼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
摘 要:基于情景认知和翻译能力模型理论,文章论述了将计算机工具能力纳入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六个计算机工具能力教学模块。在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调查表明,在翻译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工具能力教学模块,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诸多非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具有翻译能力的综合建构意义。  关键词:翻译教学;计算机工具能力;翻译能力;互促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