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父母不“落伍”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ttwytp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吃饭,母亲急匆匆地敲开了我家的门。进门后马上把手机递给我,气喘吁吁地唠叨开了。原来,她今天刚加入了她的小区群,一进去,就有人在发红包,她好奇点了一下,哪知道是一个一百元的大红包,看聊天记录后她才知道,小区里有一个人得了癌症,大家在为他募捐,母亲抢到的是人家的捐款。这下母亲急坏了,她不会发红包,不知道怎么还回去,周围又没有什么人可以问,于是跑了1公里多的路到我这里,让我帮她想办法。
  我代替母亲在群里道了歉,并把这个钱还回去了,母亲这才放下心来,坐下来开始喝水。看得出来,这次把她急坏了,她肯定是担心人家误以为她是爱贪小便宜、抢了红包不还的人。
  没过几天,母亲回家后一脸丧气地说:“今天我们几个朋友建了一个群,在群里玩啥红包接龙的游戏,你给我发的几十块钱我发完后,后来就发不出去了,他们说要绑什么卡,还说我落伍了,哎。”我没想到,母亲就因这事不高兴,不就是发个红包吗?前阵子,母亲回家后叹气,说现在的朋友都是用微信联系,她这手机没有这个功能。老人家的手机哪有什么微信功能呀,看她羡慕得不得了,我便给她买了一款智能手机,因为忙,我只教她怎么接打电话,却没教她其它功能,哪知道,就让她那么尴尬。
  我特意在周末,去了母亲家,把母亲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全部教母亲一遍。把手机功能摸通,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根本不算个事,可对于读书不多的母亲,却是个难事。母亲认真地听着,教了好多遍,还是不怎么会。没办法,我只得耐心地重复,告诉她,这个怎么弄,那个怎么弄。我不仅教会母亲看新闻,还教她怎么分享有用的信息,怎么在朋友圈添加照片和视频,母亲像个认真的孩子,每天都要摸索到很晚。经过好几天的琢磨,很多功能她都掌握了。
  如今的母亲,简直成了一个手机通,她走路用“微信运动”计步,家里开销用“计一笔”计账,目標和计划用“爱上计划”一天天督促自己,做菜用“菜谱精灵”,交话费、水费、电费全部在线支付,母亲成了一个玩手机的高手,在他们朋友圈里渐渐出了名。这让母亲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天天高兴得像捡到宝一样。
  我想,别让父母“落伍”,让父母知道的信息更多一些,让他们周围的朋友对他们更多一些羡慕和一些仰慕,帮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这可能是孝的一种高级形式吧。
其他文献
记得小时候,麦收时节我要跟父母下地割麦。天还没亮,父母和我已经站在田边挥着镰刀跃跃欲试。我看了看长长的地头,觉得要開始一场漫长的苦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爸,这么多麦子,咱们啥时候才能割完呢!”  麦畦真的是太长了,一眼望不到边,金黄色的麦田一直绵延到邻村。我简直有些绝望了,觉得这辈子都割不完这么多麦子。我们开始割麦,镰刀飞快地舞动着,发出“唰唰”的声响,麦子应声倒地。可是,我们像蠕动的蚕一样,慢
期刊
以我的经历和爱好可以佐证:人,是一种很奇特、乖张的动物。上世纪六十年代,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后,我很为自己庆幸:苦不堪言的庄户日子总算到头了,这辈子再不用与土坷垃打交道了。想不到,退休数年后,我竟又怀念起农家生活,很想弄点地种种。  弄点地种种,不是想下乡转包一片荒山,像褚时健那样栽种果树致富一方;不是打算去郊区租上一块地建大棚搞养殖———我没有那么大的人生格局和体力、精力、资金、技术。我的目标“
期刊
没错,那是一丛银杏,一丛“被灌木化”的银杏。  某个春日,从省公司办事出来,在公交站台等车。百无聊赖间,目光漫無目的地游离在隔离带的冬青丛上,有几支不和谐的树枝从泛着春光的绿色里扎出———干黄虬劲,还有几分倔强,虽不算难看,可在新绿蓬勃的冬青丛里,总是刺眼。  或许是园林师傅的疏忽,尚未清理这几枝枯死的冬青。仔细看,有些不对———枝上零星举着几颗淡绿的叶球,虽未绽开,可像攥紧的拳头,蕴藏着随时迸发
期刊
又一次住进医院。这慢性病,每年都要犯,损害我的健康,消磨我的意志。躺在医院,我极度不配合,看谁都不顺眼,拒绝打针吃药。  不知我哪来的脾气,看见护士来打针,我的无名之火,就往上蹿,我身体像病猫,但脾气像狂怒的狮子。我掀翻了护士的托盘,药水撒了一地。护士捂着脸,哭着冲出了病房。医生护士长闻讯而至,摁住我,恳请我安静些。妻子接到电话,赶往病房,紧紧地抱住我,说些安慰的话,让我躺下。一干人累得直喘粗气,
期刊
很多人都读过《红楼梦》,吃货读红楼,看见的自然是各种美食喽。有红学专家统计,《红楼梦》所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名目繁多,精妙绝伦。通过各种各样的宴集,曹雪芹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张琳琅满目的美食单,还缔造了丰富的红楼饮食文化体系。  茄鲞,到底是怎么回事?《红楼梦》中吃的菜,到底是什么味道?在《红楼飨宴》中,专业食客闻佳联合中国烹饪大师毛水生先生按春、夏、秋、冬四季精选复制了20道“红楼”美食,其中
期刊
一直很欣赏作者南柯斯摩的一句话:“虽寒风凄雨,淋不灭相思;路远影长,我不曾放弃。写作是我要用一生去做的事情,步履不停,码字不止。”  不知何时,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定要写点什么,心里才会舒坦,哪怕是一句话,一段文字,都会觉得释然。每一篇文完稿,仿佛涅槃重生,有酣畅淋漓之感。写作的魅力是如此强大,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战胜惰性,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你的生命里,直到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
期刊
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化界大师云集,文星璀璨,在遭受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的时代,却诞生了几十位学贯中西的大师,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思议的时代奇观。  他们中间,可以说,辜鸿铭是最奇崛的一位。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
期刊
基辛格历任哈佛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兼任美国国务卿。  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但是随着年事已高,基辛格退出政坛,想回哈佛任教,却被哈佛校长博克婉拒。这位博克校长这样说:“基辛格曾经学识渊博,论私交,我和他也不坏,但是我要的是真才实学的教授,不是大人物,他这些年一心做官,学术上肯定生疏了。我不能
期刊
窃以为,杂文之所以为杂文,首先体现在一个“砸”字上。它应该与那些卿卿我我、风花雪月的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它应该与自怨自叹的人生感悟、心灵鸡汤有所不同;它也不同于那些罗列事例,简单说教,白开水样的文字。  而目下杂文的现状是,以新闻评论式的比较多。这些文字,大多指向官僚作风和时世弊端。有的人摆事实,铁证如山;有的人讲道理,以理服人;有人评时事,问题尖锐;有人作引申,联想丰富;有人发议论,逻辑严密;有人
期刊
全民阅读的时代,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如何做到有品味、高质量地去读好每一本书,并读出蕴意其中的精髓和状味,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由知名作家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联袂奉献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拆析和解读,在拓宽大众视野的同时,也让一场场看似寻常的读书活动变得更富有了意义。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麦家等四位作家从一个个经典解析中,传导了不少个性化的读书理念,令人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