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育人支点研究与实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科特点和体育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价值在于改变当下以知识本体为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能够体现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学习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89-02
  引 言
  课程是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要想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就要挖掘课程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形成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一价值充分体现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概括为運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1]。为此,笔者在核心素养基础上梳理出初中体育育人支点,并围绕育人支点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以更好地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初中体育育人支点的确立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笔者梳理出三项育人支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需要具备的能力[2]。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围绕教育支点开展教学实践,既体现出知识的本体价值,又展示出《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以事喻德”的教学内涵。教学的目标是教育,而求知的本源在于幸福生活,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成就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终实现的就是“化民成俗”的育人目标,也是“教学为先”的根本所在。
  以育人支点为核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内容。
  其一,育人支点与单元内容的契合性。当前,中学体育教材依然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习方式,将相关育人支点融入各章节中、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其二,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育人支点的体现不局限于哪一项知识,而一项知识也不是只体现一个支点。例如,在运动能力的培养中,就包含着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等内容。运动能力并非通过一项技能的掌握就能形成,可以说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考查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学生的理解层次和程度。
  其三,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育人支点落实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耐久跑的教学,教师如果采用单调的一圈又一圈反复跑的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其四,育人支点立足新课程标准、分散于内容、体现于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向的是育人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育人价值。与宽泛的育人目标相比,育人支点具有更高的可实践性,将其落实到学习的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决定了育人支点的落实。
  基于上述分析,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认知层次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资源,对整本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统一规划,形成育人系统,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育人目标紧密衔接,落实育人支点。
  二、立足育人支点的教学设计:以“耐久跑”为例
  下面,笔者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耐久跑”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1)本单元耐久跑不论个体有氧代谢能力还是个体的意志力,都比以往年级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本单元的三节内容分别为耐久跑技术的学习与练习、耐久跑与身体健康、耐久跑的拓展练习。第一节由耐久跑技术的学习、练习两部分构成;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耐久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第三节的主题是耐久跑的拓展练习,体现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这三部分内容的编排遵循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由外及内,由浅入深。
  (3)本单元采用课上提问、合作探究、练习、测试和课后每周运动打卡的方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提升等育人支点均有所体现,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结 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育人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将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人支点的作用,让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的同时,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撬动社会育人的支点[J].湖南教育,2020(12):4-6.
  [2]苏宝明.读书成为我们育人的一个支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31.
  作者简介:苑光成(1996.6—),男,山东日照人,本科学历。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提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问学课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问学课堂基于学生的“问”,把问与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问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教师应探索问的艺术,掌握导的关键,拥有学的品质,将课堂变学堂,实现师生共成长、教育远流长。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积极情感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要求教师挖掘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通过“智慧生物实验室”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了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生物技术课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普及,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和整理英语错题。通过错题的积累和整理,学生能认识到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英语学习内容等收集错题、积累错题、分析错题、解答错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错题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错题整理的意义,培养学生
摘 要: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孤立、机械和被动的浅层学习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阶思维视角下的课堂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知识联系起来,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有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设计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应用性思维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用问题激发问题,培养学生
摘 要:英语作文在英语考试卷中的分值占比较大,且是最容易得分或失分的地方。英语基础良好的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素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英语作文缺乏语言逻辑而失掉较多的分数。本文通过阐述英语写作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生在英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对如何提高高中英语作文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写作;高中英语;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是“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陶行知教育思想以“生活”为核心,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通过开放式、生活化的全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生活运用能力,将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育。其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简要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初中政治教学的引导作用,从而
摘 要:采取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设计开放化自由阅读环节,鼓励学生发挥阅读想象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37-
摘 要: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数学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除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外,还广泛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直观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是近年来诞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门对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极度重视。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并未在高中化学课上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绿色化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
田径课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田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情,合理地确定田径课的教学目标;在田径教学中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适当降低田径教学难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