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科特点和体育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价值在于改变当下以知识本体为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能够体现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学习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89-02
引 言
课程是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要想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就要挖掘课程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形成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一价值充分体现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概括为運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1]。为此,笔者在核心素养基础上梳理出初中体育育人支点,并围绕育人支点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以更好地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初中体育育人支点的确立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笔者梳理出三项育人支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需要具备的能力[2]。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围绕教育支点开展教学实践,既体现出知识的本体价值,又展示出《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以事喻德”的教学内涵。教学的目标是教育,而求知的本源在于幸福生活,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成就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终实现的就是“化民成俗”的育人目标,也是“教学为先”的根本所在。
以育人支点为核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内容。
其一,育人支点与单元内容的契合性。当前,中学体育教材依然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习方式,将相关育人支点融入各章节中、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其二,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育人支点的体现不局限于哪一项知识,而一项知识也不是只体现一个支点。例如,在运动能力的培养中,就包含着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等内容。运动能力并非通过一项技能的掌握就能形成,可以说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考查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学生的理解层次和程度。
其三,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育人支点落实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耐久跑的教学,教师如果采用单调的一圈又一圈反复跑的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其四,育人支点立足新课程标准、分散于内容、体现于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向的是育人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育人价值。与宽泛的育人目标相比,育人支点具有更高的可实践性,将其落实到学习的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决定了育人支点的落实。
基于上述分析,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认知层次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资源,对整本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统一规划,形成育人系统,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育人目标紧密衔接,落实育人支点。
二、立足育人支点的教学设计:以“耐久跑”为例
下面,笔者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耐久跑”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1)本单元耐久跑不论个体有氧代谢能力还是个体的意志力,都比以往年级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本单元的三节内容分别为耐久跑技术的学习与练习、耐久跑与身体健康、耐久跑的拓展练习。第一节由耐久跑技术的学习、练习两部分构成;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耐久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第三节的主题是耐久跑的拓展练习,体现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这三部分内容的编排遵循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由外及内,由浅入深。
(3)本单元采用课上提问、合作探究、练习、测试和课后每周运动打卡的方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提升等育人支点均有所体现,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结 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育人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将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人支点的作用,让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的同时,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撬动社会育人的支点[J].湖南教育,2020(12):4-6.
[2]苏宝明.读书成为我们育人的一个支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31.
作者简介:苑光成(1996.6—),男,山东日照人,本科学历。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89-02
引 言
课程是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体现,要想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就要挖掘课程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形成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一价值充分体现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概括为運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1]。为此,笔者在核心素养基础上梳理出初中体育育人支点,并围绕育人支点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以更好地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初中体育育人支点的确立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笔者梳理出三项育人支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需要具备的能力[2]。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围绕教育支点开展教学实践,既体现出知识的本体价值,又展示出《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以事喻德”的教学内涵。教学的目标是教育,而求知的本源在于幸福生活,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成就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最终实现的就是“化民成俗”的育人目标,也是“教学为先”的根本所在。
以育人支点为核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内容。
其一,育人支点与单元内容的契合性。当前,中学体育教材依然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习方式,将相关育人支点融入各章节中、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其二,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育人支点的体现不局限于哪一项知识,而一项知识也不是只体现一个支点。例如,在运动能力的培养中,就包含着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等内容。运动能力并非通过一项技能的掌握就能形成,可以说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考查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学生的理解层次和程度。
其三,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育人支点落实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耐久跑的教学,教师如果采用单调的一圈又一圈反复跑的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其四,育人支点立足新课程标准、分散于内容、体现于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向的是育人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实现育人价值。与宽泛的育人目标相比,育人支点具有更高的可实践性,将其落实到学习的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决定了育人支点的落实。
基于上述分析,在进行单元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认知层次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资源,对整本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统一规划,形成育人系统,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育人目标紧密衔接,落实育人支点。
二、立足育人支点的教学设计:以“耐久跑”为例
下面,笔者以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耐久跑”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1)本单元耐久跑不论个体有氧代谢能力还是个体的意志力,都比以往年级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本单元的三节内容分别为耐久跑技术的学习与练习、耐久跑与身体健康、耐久跑的拓展练习。第一节由耐久跑技术的学习、练习两部分构成;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耐久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第三节的主题是耐久跑的拓展练习,体现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这三部分内容的编排遵循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由外及内,由浅入深。
(3)本单元采用课上提问、合作探究、练习、测试和课后每周运动打卡的方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提升等育人支点均有所体现,具体规划如表1所示。
结 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育人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将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人支点的作用,让学生在通过体育学习,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的同时,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撬动社会育人的支点[J].湖南教育,2020(12):4-6.
[2]苏宝明.读书成为我们育人的一个支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31.
作者简介:苑光成(1996.6—),男,山东日照人,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