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达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是教学策略,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举足轻重。那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点看法,仅供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如是说过。“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合理创设学习环境,能引起孩子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趣乐学。成功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进入训练状态,打好教学基础,教师课堂上得有趣,才有探索创造之力。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引入相关故事笑话,导入新课,创设问题,引发思考,争相回答,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创设操作情节,激趣乐学。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可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测量、演示、操作、答问,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安排两个操作情境: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深入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尽情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游戏竞赛、寓戏于学鼓励,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机会,促进了所有学生的比学赶超,用竞争消除了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如,在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我安排如是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还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外,还有应用广泛特点。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教学时应该尽量使问题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时刻注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既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相得益彰。
三、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處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发受到老师青睐。我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合理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租房子和负责景点门票,有的学生负责午餐搭配……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了优等生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从中得到锻炼、学困生更多得到帮助,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促进了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可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融洽,活跃课堂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兴趣之中、随着你鼓励多多的语言投入认知之中,随着你赞扬不断的语言沉浸成功之中。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除要通俗准确、清晰精炼、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更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劲。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个性,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富有激情的语言关心学生,多给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投入积极学习之中。
五、自主探究,体验创新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结合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经典学说和实践,可以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其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六、教学反思,更有成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深入剖析反思,认真总结,找出规律,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习兴趣,善于创造条件,才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如是说过。“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合理创设学习环境,能引起孩子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趣乐学。成功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进入训练状态,打好教学基础,教师课堂上得有趣,才有探索创造之力。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引入相关故事笑话,导入新课,创设问题,引发思考,争相回答,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创设操作情节,激趣乐学。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可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测量、演示、操作、答问,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安排两个操作情境: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深入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尽情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游戏竞赛、寓戏于学鼓励,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机会,促进了所有学生的比学赶超,用竞争消除了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如,在学习了混合运算后我安排如是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还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外,还有应用广泛特点。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教学时应该尽量使问题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时刻注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既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相得益彰。
三、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處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因“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发受到老师青睐。我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合理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租房子和负责景点门票,有的学生负责午餐搭配……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了优等生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从中得到锻炼、学困生更多得到帮助,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促进了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可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融洽,活跃课堂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兴趣之中、随着你鼓励多多的语言投入认知之中,随着你赞扬不断的语言沉浸成功之中。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除要通俗准确、清晰精炼、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更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劲。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个性,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富有激情的语言关心学生,多给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投入积极学习之中。
五、自主探究,体验创新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结合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经典学说和实践,可以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其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六、教学反思,更有成效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深入剖析反思,认真总结,找出规律,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习兴趣,善于创造条件,才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