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幼儿分层;目标分层;材料分层;设问分层幼儿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将加快幼儿个体潜力发展的最大化当作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因为幼儿之间有着许多在个体上的差异,所以使得教师的进行指导教学方面有一些不小的难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充分的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以及主体人格的基础之上,就幼儿的个体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能够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与个性特长方面都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中指出,理想的教学就是使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幼儿的潜在水平能够转化成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且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教学不仅要走在幼儿独立发展的前面,而且还不能脱离幼儿最近发展区。实践中可以采用“分层”的方式,即教师在对幼儿认知差异方面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再不断寻找教学及次幼儿认知水平的各个方面结合点,分层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正确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幼儿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个性发展还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一、对幼儿的分层
因为幼儿在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全体幼儿等到不同程度的收获,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将幼儿进行区分,分出不同层次,并且还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幼儿能够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拥有差不多的特点,以方便教师对其同一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分层的主要依据是认知水平,除此之外还包括幼儿的年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其他因素,幼儿教师可以灵活的掌握幼儿的情况,实施定期变换分层的侧重标准,这种做法对于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贴近幼儿的本质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幼儿的层次视具体情况可分为数层不等,且这种层次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因此各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其作用于环境的行为方式是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幼兒的差异性。《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在幼儿大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我为妈妈设计包》这一课程,在课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对班上的幼儿的各种情况有所,再根据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吧他们分为三个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动手能力一般的以及动手能力弱的。完成之后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部分的幼儿制定不同的任务。1、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在进行给妈妈的包的式样、剪、帖以及涂画等工作中,使其一个人完成任务。2、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我们可以让与和动手能力较为一般的幼儿合伙,实施分工合作。比如说:谁画的好就画一画,谁设计好就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够有事可做,而且还能够使每个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反之,对于能力比较低的幼儿只是一味的进行拔高,会导致他们不能完成任务,因此还会造成他们畏惧学习和动手等能力,时间久了就会是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我们实施幼儿分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他是影响幼儿教学活动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进行教学分层时,不仅要科学、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在其相应层次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还要使其具体体现在教学的总目标中。
对于教学目标的层级数量的设定应该和幼儿的层次数目相对。老师可以把幼儿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本层、中等层以及较高层。基本层的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幼儿都可以达到的并且是都必须达到的最低的教学目标;中等层是能够在老师以及同伴的帮助下的大多数幼儿,他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达到的教学目标,较高层是指只有少数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才能适应的教学目标,他们能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能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当不同层次的幼儿基本能完成相应目标是,教师可有意识让幼儿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注意鼓励幼儿的挑战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对于材料的分层
在一些教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操作,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能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可以按照幼儿的发展情况的不同,对其投入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性材料,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及爱好来进行手工操作活动,而教学老师也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与尝试。例如:中班美术活动“梅花开”操作活动,我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是提供了教师事先吹好枝干的画纸,孩子只需用棉签点上梅花即可,这适合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二个层次难度则比较高,需要孩子先在画纸上吹出梅花枝干的形状后再点上梅花。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减少能力差的幼儿的操作量,让他们有完成操作活动的信心以及完成操作活动后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在比如大班制作油印版画是,对能力差的幼儿只提供单色油墨,油印作品有大树、麦田等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供多色油墨,油印作品有苹果园、荷花塘等等,形式不同,效果一样,从而使不同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对于设问情景的分层
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同时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分出层次。通过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孩子的思维逐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的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也就是一开始提出一个比较抽象、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能做正确回答。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先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幼儿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的四个分层外,还可以进行指导、评价的分层。如: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给予不同层次的帮助;再如:评价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只要幼儿达到层次目标的要求,都给予积极肯定。因此“分层”教学活动能从更多的维度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使全体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中指出,理想的教学就是使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幼儿的潜在水平能够转化成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且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教学不仅要走在幼儿独立发展的前面,而且还不能脱离幼儿最近发展区。实践中可以采用“分层”的方式,即教师在对幼儿认知差异方面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再不断寻找教学及次幼儿认知水平的各个方面结合点,分层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正确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幼儿的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个性发展还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一、对幼儿的分层
因为幼儿在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全体幼儿等到不同程度的收获,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将幼儿进行区分,分出不同层次,并且还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幼儿能够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拥有差不多的特点,以方便教师对其同一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分层的主要依据是认知水平,除此之外还包括幼儿的年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其他因素,幼儿教师可以灵活的掌握幼儿的情况,实施定期变换分层的侧重标准,这种做法对于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贴近幼儿的本质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幼儿的层次视具体情况可分为数层不等,且这种层次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变的。因此各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其作用于环境的行为方式是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幼兒的差异性。《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在幼儿大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我为妈妈设计包》这一课程,在课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对班上的幼儿的各种情况有所,再根据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吧他们分为三个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动手能力一般的以及动手能力弱的。完成之后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部分的幼儿制定不同的任务。1、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在进行给妈妈的包的式样、剪、帖以及涂画等工作中,使其一个人完成任务。2、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我们可以让与和动手能力较为一般的幼儿合伙,实施分工合作。比如说:谁画的好就画一画,谁设计好就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够有事可做,而且还能够使每个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反之,对于能力比较低的幼儿只是一味的进行拔高,会导致他们不能完成任务,因此还会造成他们畏惧学习和动手等能力,时间久了就会是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我们实施幼儿分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他是影响幼儿教学活动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进行教学分层时,不仅要科学、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在其相应层次的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还要使其具体体现在教学的总目标中。
对于教学目标的层级数量的设定应该和幼儿的层次数目相对。老师可以把幼儿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本层、中等层以及较高层。基本层的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幼儿都可以达到的并且是都必须达到的最低的教学目标;中等层是能够在老师以及同伴的帮助下的大多数幼儿,他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达到的教学目标,较高层是指只有少数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才能适应的教学目标,他们能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很快就能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当不同层次的幼儿基本能完成相应目标是,教师可有意识让幼儿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注意鼓励幼儿的挑战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对于材料的分层
在一些教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操作,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能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可以按照幼儿的发展情况的不同,对其投入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性材料,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及爱好来进行手工操作活动,而教学老师也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与尝试。例如:中班美术活动“梅花开”操作活动,我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是提供了教师事先吹好枝干的画纸,孩子只需用棉签点上梅花即可,这适合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二个层次难度则比较高,需要孩子先在画纸上吹出梅花枝干的形状后再点上梅花。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减少能力差的幼儿的操作量,让他们有完成操作活动的信心以及完成操作活动后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在比如大班制作油印版画是,对能力差的幼儿只提供单色油墨,油印作品有大树、麦田等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供多色油墨,油印作品有苹果园、荷花塘等等,形式不同,效果一样,从而使不同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对于设问情景的分层
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同时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分出层次。通过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孩子的思维逐步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的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也就是一开始提出一个比较抽象、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能做正确回答。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先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幼儿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的四个分层外,还可以进行指导、评价的分层。如: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给予不同层次的帮助;再如:评价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不同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只要幼儿达到层次目标的要求,都给予积极肯定。因此“分层”教学活动能从更多的维度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使全体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