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香校园的建设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几句话深刻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我校把“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作为重中之重,如今,阅读的星火已经在校园形成燎原之势,展现了知识的力量。

一、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读书氛围


   我校以“一墙一壁”为阵地,遵循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特色性统一的原则。走廊的书架形状各异,有拱形的、六边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各种形状组合在一起,赏心悦目;颜色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适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同时,各个楼层彰显不同的风格:一楼的文化主题是“乐健身”,代表动物为马,昵称“壮壮”,用黄色灯光作衬托。一年级的孩子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读书,心情愉悦。二楼的文化主题是“好读书”,代表动物为大象,昵称“聪聪”。我们将童话、论语、唐诗宋词、中华成语故事封面作为文化墙面,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读书兴趣盎然。三楼的文化主题是“勇担当”,代表动物为骆驼。用绿色灯光做渲染,我们在走廊里摆满图书和小座椅,图书架和书历让图书触手可及,孩子们置身其中,手不释卷。四楼文化主题是“讲诚信”,代表动物为牛。墙面上贴满学生的手工作品和学生画的思维导图,窗台的书架上除了各种图书,还有孩子们亲手栽种的绿萝、竹子等植物。
   教室内,我们把“读书之星”“读书园地”“书香少年”等作为文化墙,鼓励孩子多读书,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好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流的绘本馆,购入优质绘本3000册。孩子们可以到绘本馆上课,也可以在绘本馆借阅。孩子们很快乐,家长也啧啧称赞。
   营造书香文化氛围能使学校的一品一物都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墙一壁都富含诗情画意,一草一木都散发沁人心脾的书香,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二、开展多种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擂台赛、国庆节师生朗读大赛、师生同读一本好书活动、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手抄报评比、课本剧展演、书香少年和书香班级评比等活动,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我校兴起了读书的热潮,读书已经成为师生的精神食粮,读书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读书让孩子们的未来充满希望。无论是诗歌朗诵,还是音乐剧表演,都没有离开“读书”这个主题。“六一”儿童节活动,学校以“苔之魂”为主题,受古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启发。苔花像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我们要告诉学生:我虽小,但我要有大志向。各班级紧紧围绕“读书不可辜负”,展演了与读书有关的小节目,让孩子度过愉快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
   在此基础上,各班“聊书会”开展得风生水起。我校课程表上每班都多了一节“聊书会”,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展示的平台。通过聊书,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所得讲给大家听,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激发了读书的欲望,更培养了自己的勇气。

三、培养阅读习惯,保持阅读兴趣


   我们开展读书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多读几本甚至几十本书,而是在多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强制,二是暗示,我们采用第二种途径,因为这会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最好是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蕴涵一定道理的文学作品。为了让学生读出韵味,我们还推荐学生看电视节目《朗读者》,让他们学习嘉宾的朗读方法。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持续默读,简单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一般为10至15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
   为此,我们推行了三种朗读制度:一是晨读。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二是每周一节阅读课,提倡学生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边读边勾画或做摘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三是每天回家半小时读书打卡活动。
   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位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我们每个班都有家长微信群,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监督”,然后在群里打卡,教师每天进行签到总结,还定期在群里进行好书推荐、分享读书收获、交流读书心得等,孩子们在天长日久的坚持中,自然能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教师可利用游戏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比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朗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谁做得好,谁就获得优秀成绩并能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及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要多设擂台,多设奖项,教师要让学生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学生将会更积极主动地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四、传承中华文化,引入诗词经典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许多传世之作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哲理深刻,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丽至宝。诵读诗词经典是继承中华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编辑了校本课程《古诗诵读》一书,教材共六册,每年级一册。学生人手一本,教师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两篇,旨在组织学生通过“诵读背诵”的方式,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詩文的基本修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在吟诵的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从而在丰富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打好人生起步的基石。
   我们持之以恒地用书中的人生哲理和成功法则给学生智慧和启迪,让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看书,日渐积累。我们相信,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一滴水里就蕴藏着浩瀚的大海。作为教师,我们期望看到每一位同学都能捧起经典,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充实心灵,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拥有书香浸润的童年。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是一个民族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简称《纲要》)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现有40个教学班,教工95人,学生总数1967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70%,并呈增长趋势。对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来说,由农村步入城市,在生存
期刊
摘要: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作为中国古代“潇湘”题材的代表之作历来被人们所珍视,其所体现出实际的价值早已远远的超出其画面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渐渐成为历代画家喜闻乐见、乐意去创作的一个大众题材。在五代以后以宋迪、李氏、张远、王洪等人所创作的“潇湘八景图”题材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关键词:五代;董源;“潇湘八景图”  一、董源《潇湘图》  传为五代董源所作的《潇湘图》为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从全国高等教育中并不占优势,很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完成了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转变、单一人才培养由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但地方高校如何向
摘要:为适应学校集团式发展需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探索了“校区联动,集团发展”的新工作模式。以心理教育研究室为核心,统筹规划,具体落实,完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引领心理健康科研与教学改革,推进集团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集团式发展;校区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也是扩大优质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能单凭说教,而是靠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良好习惯的奠基阶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 一、“品行储蓄”活动的背景   近些年,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而且教学评价的内容单一,仅以考试成绩作
期刊
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的起源,认为异质性和非流动性的资源才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上面两个特征,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技术资源、规则资源和形象资源四种类型
慢性根尖炎导致患牙或邻牙牙龈瘘管较为常见,但发生在远离患牙根尖区的牙龈瘘管较少见.rn
南朝宋刘义庆等人编著的《世说新语》专门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名士的言行轶事.书中《容止》一门专门讲述魏晋审美,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
人人都需要大数据rn正方rn我为人人,人人为我rn张田勘 时评人rn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在提供和暴露个人信息,同时又在收集和使用信息,形成了信息提供和使用的“我为人人,人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