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社会影响力探析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本科院校排行榜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排行榜之一。虽然其评估对象仅是美国高校,但30多年来它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从学生择校、高校发展、公共政策、雇主聘用、教育评估等方面入手,分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的影响力可以发现,无论人们的评价是否正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对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科院校排行榜;择校;高校发展;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2-0022-06
  收稿日期:2014-01-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13JJD880001)。
  作者简介:刘宝存(1964—),男,山东菏泽人,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
  近年来,大学排行榜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以下简称《美新》)杂志于1983年推出本科院校排行榜(America’s Best Colleges),主要以美国国内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为评选对象。自1987年起,《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由此前的两年一次改为每年出版一次。在1983年诞生之时,连杂志工作人员都从未料想到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今天,《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不仅成为美国各类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的研究主题,而且对美国的高等院校、社会大众、甚至政府部门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诞生之初就是以帮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大学为宗旨,学生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一直是《美新》杂志的主要目标人群。许多美国学者也在研究中证实了《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学生择校的影响力。一般而言,择校时更倾向于参考《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人群主要有五类: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高收入家庭、致力于继续深造的优秀高中生、异地求学者、亚裔家庭,而使用排行榜进行择校的学生基本都进入了新生录取标准更为严苛的私立大学[1]。此外,中产家庭对排行榜的使用率最高,其他人一般只是用排行榜来确认自己的选择,很少根据排行榜直接择校,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比其他人更少使用大学排行榜[2]。具体而言,《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择校产生影响。
  一是直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高等学校的有效信息。《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将其评估的所有高等学校分门别类,学生和家长在择校时可以便捷地了解到一所大学在同类型大学中的相对位置。同时,它还包括最具性价比大学排行榜、本科教学最佳大学排行榜、次优学生可以选择的顶级大学排行榜、传统黑人大学排行榜等指向性明确的特色排行信息,可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此外,《美新》杂志每年发行的“最佳大学指南”特刊中还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奖学金项目、申请日期等额外信息。
  二是赋予高中升学咨询教师话语权,间接影响学生择校。在美国,每所高中都会为学生配备升学咨询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大学。一般而言,他们都是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十分熟悉的专业人士。2010年,《美新》杂志将“高中升学咨询教师调查”纳入评估指标体系,此举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美新》排行榜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提高了《美新》排行榜在高中升学咨询教师心中的地位,从而间接影响学生择校。
  三是通过影响高等学校的新生录取标准来影响学生的择校行为。一般而言,除了有特定目标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择校过程中都需要细致地考察各所学校的录取标准和录取率,结合自身的优劣势,选择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学校,尽量减少被高校拒之门外的几率。有学者在对“《美新》排行榜与高校录取率之间的关系”做过研究后发现,一所学校的排名上升后会导致其录取率的下降,反之亦然[3](P6-7)。
  当然,在看到《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于学生择校的影响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能过分夸大其影响。事实上,学生在选择高等学校时的考量因素有许多,既包括经济因素(例如学校所能提供的奖学金数量),也包括学校的学术声誉、生师比、学校离家距离等因素,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12年的“全美大学新生调查”(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2012)中公布了“大学新生择校的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6名的因素分别是:这所学校有很好的学术声誉(63.8%)、这所學校的毕业生找到了好工作(55.9%)、我得到了这所学校的经济资助(45.6%)、就读这所学校的费用(43.3%)、我曾经到过这所学校(41.8%)、这所学校的社交活动很有名(40.2%)。《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美新》是美国唯一一本刊登大学排行榜的全国性杂志)的影响力在23个选项中仅排名第12[4]。
  二、《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虽然《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初衷是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提供信息,但随着排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对美国高等学校的影响力逐步显现,部分学校甚至会将其在《美新》上的排名写入招生简章作为招揽学生的砝码。尽管大学校长们不愿正面承认《美新》排行榜对其所在学校的影响,但许多事实证明《美新》排行榜在校长们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2000年,由于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学院(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的一名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将学校当年的最新数据呈报给《美新》杂志,致使《美新》在对全国性文理学院进行排行时使用的是其以前的数据,该校名次从第二梯队(Tier2)滑落至第三梯队(Tier3)。学校为此大为恼火,直接将这名管理人员开除[5]。具体而言,《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了高等学校间的竞争环境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4 000多所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间自然存在相互比较和竞争。《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将评估对象分门别类,以数字这种直观的形式反映同类型学校间的差距。因此,《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出现不仅使原本学校间的“私下较劲”显像化,而且也使竞争更具有指向性。尤其是在排名方法进行标准分改革之后,一所学校在排行榜上的具体名次不仅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实力,而且还要取决于同类型其它学校的表现,更是让校际间的竞争白热化。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之间的高等学校不具备可比性,且同一分类体系中名次相隔太远的两所学校一般也不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如作为全国性大学的哈佛大学与作为全国性文理学院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虽然经常同为这两类排行榜中的第1名,但人们一般不将这两种不同层级的学校进行比较。
  虽然《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强化了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但是这并不会导致院校间合作的减少。例如,虽然《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将“班级规模”列为评估指标之一,倡导小规模班级越多越好,但是这并不影响院校间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虽然远程教育涉及的学生人数众多,但一般参与远程课程授课的教师对于其它学校而言属于兼职教师,这类教师不在《美新》的统计范围之内,其所开设的课程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排名。因此,“如果高等学校间的合作有所减少,绝不应该归咎于《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6](P19)。
  此外,《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所引发的激烈竞争还催生了一个“新精英大学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包括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埃默里大学、赖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美国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规模远超过传统精英大学(一般指“常春藤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的招生规模。在供需不平等的条件下必然致使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传统精英大学,这批“多余”的优质生源理所当然地成为其它名校竞相争夺的目标。《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将“新精英大学”的名次排得很高,使得优质生源觉得申请这些学校也是可以接受的[7](P226)。
  (二)促使名牌大学开始重视本科生教育
  在美国,许多知名大学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用于科研而非教学上。原因很简单,因为从事科学研究既能为学者和其所在学校带来荣誉,而且当其转化为现实产品后也能给学者个人及学校带来大笔收入。因此,拥有众多一流学者的名牌大学乐此不疲地将教育经费投入到科研领域,学者一旦成名后也极少亲自给本科生授課。这种大学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以牺牲本科教育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美国许多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要高于名牌大学。《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评估对象是各所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这对于一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名牌大学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为了争夺优秀国内生源和留学生,众多名牌大学也开始将发展本科生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以哥伦比亚大学(下称“哥大”)为例,1992年乔治·鲁普(George Rupp)刚刚就任哥大校长时就提出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本科生教育上。9年任期内他对哥大两个本科生院的教务和学务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哥大的本科申请人数翻了一番。由于录取总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哥大的录取率足足降低了50%,其在《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是扶摇直上[8](P101-102)。
  (三)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新生入学要求
  “新生录取标准”是《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它包括录取率、新生的高中排名、SAT分数等内容。这些评估指标都会对高等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蒙克斯(James Monks)和埃伦伯格(Ronald G. Ehrenberg)对1987~1997年间《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中前25名的私立院校(包括私立大学和私立文理学院)排行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大学排名上升时,其新生录取标准也会有所上升。具体而言,当一所学校的排名每上升1位,这所学校第二年就会收到更多的入学申请,从而使学校的新生录取率(新生录取总人数/申请该校的总人数)降低0.399%,录取学生的SAT平均分数上升2.8分,新生注册率(大学新生人数/录取人数)上升0.2%。此外,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注册,排名下降的学校也会增加助学金的数目[3](P6-7)。马克·梅雷迪斯(Marc Meredith)拓宽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证实了《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高等学校新生录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梅雷迪斯发现《美新》排名对公立大学的影响要大于私立大学。因为即使是排名靠后的私立学校,其录取学生的SAT平均分也比较高[9](P459-460)。
  为了提升在《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中的名次,许多排名靠前的大学通过“提前录取”(early decision)来降低录取率,以此扭转自己的被动地位。主要做法是:在正式录取之前让应届高中生在毕业前一年的秋天就提前申请一所他们最心仪的大学,一旦被录取,学生们就不允许再申请其它大学。此举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被录取学生的注册率,而且能够降低录取率。例如,按正常招生步骤来计算,某所大学有10 000名申请人,而它的录取名额是4 000人,最后注册人数为2 000人。该校的的录取率就应该是40%,注册率为50%。但假如这所学校实行“提前录取”政策,10 000名申请人中有2 000人提前申请,而它录取其中的1 000人,所有这1 000人必须注册入学。在完成“提前录取”后,假如该校通过正常途径申请的学生也能保持50%的注册率,那么这所学校只需要在剩下的8 000名申请人中录取2 000人。最终,这所学校的录取率为30%,注册率则达到67%[6](P11)。“提前录取”除了可以降低录取率、提升注册率外,还能减少学校助学金的金额,缓解财政赤字。因为“提前录取”意味着无选择性,学生被录取后不得申请其它学校,因此,参与“提前录取”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而贫困家庭的学生一般倾向于参加正常招生程序,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之后,选择进入提供助学金更多的学校。   (四)对大学经费的影响
  美国大学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学生学费。《美新》本科院校排行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项指标是“生均教育经费”,一所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越高,其在排行榜中的名次也会越高。相反,学校在《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中的名次也会促使学校对学费进行调节。有学者曾对《美新》排行榜与大学学费之间的关系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所私立学校在《美新》排行榜上每上升1名,它第二年的学费就会上涨0.3%。由于在美国人心目中,低收费就意味着低质量,因此,当顶级私立学校的名次下降时,其并不会降低学费标准,而是以提供更多的助学金这一变相降低学费的方式来吸引优质生源[3](P9)。就学费而言,《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私立大学的影响比公立大学大,因为私立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及时根据排名变化调整自己学校的学费。同时,《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排名较低的大学的影响比排名较高的大学大[9](P459-460)。
  大学经费的另一个来源就是校友捐赠。校友捐赠是私立高等学校获得经费的主要途径,以往公立高等学校并不十分重视这一领域。但随着州政府拨款的减少,公立高校开始加大对校友募捐的宣传力度。同时,《美新》杂志认为校友捐赠比例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认可的表现方式之一,将其纳为评估指标,因此,提升校友募捐额度可谓一石二鸟。一般而言,当一所学校的排名上升时,其能获得的校友捐赠也会有所增加。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努力改善在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求他们将来能为母校慷慨解囊。另一方面,各所学校也开始向历届校友展开猛烈攻势,呼吁他们踊跃捐款[8](P100)。
  在美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感情十分复杂,爱恨交织。他们既享受学校排名上升所带来的好处,如容易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提高就业率等,同时又痛恨《美新》简单地以数字的形式来对高等学校的质量进行排名。其实,无论排行结果是否公正,《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极好地依托了《美新》杂志这一媒体平台,从外部对高等教育系统施压,迫使其进行调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变化并非是《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一家之力,而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三、《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公共政策、大学评估和雇主的影响
  《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影响力的辐射范围绝不局限于学生和高校,它还对公共政策、大学评估、雇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人们经常将新闻媒体的形象与“客观”、“公正”联系起来。由于排名方法公开、透明,因此,《美新》杂志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不仅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认可,同时也为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
  《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是否有其独特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2007年,有学者对《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与公立大学所获州政府拨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美新》本科排行榜的刺激下,公立大学的生均支出增长了3.2%,州政府的生均教育拨款也增长了6.8%,但是学生的学费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研究认为,“《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引起了人们对大学质量的关注,而州政府对排名所作出的回应是增加对公立大学的生均教育拨款,而不是提高学费,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他们还强调,“虽然目前有超过100种介绍大学的书籍和手册,但《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仍然牢牢地统领着大学排名的这个市场”[10]。
  此外,《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的绩效责任。200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报告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在入学机会(accessibility)、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和质量(quality)四个方面。其中,《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被看作是绩效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质量评价标准。报告呼吁美国高校应当“重视绩效责任和透明度,提供有用且可靠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比较和排名”[11]。尽管联邦教育部公开认可《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地位的这一做法遭到了许多大学的批评,他们认为此举会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但这份报告仍然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几个主要的大学团体参与到高校绩效责任运动中来。如美国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 and Land-Grant Colleges)与美国州立高等学校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联合开发了“自愿绩效责任系统”,这是唯一一个要求高校提供评价数据和学生学习成果数据的系统[7](P224-225)。
  (二)对大学评估的影响
  《美新》排行榜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和其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润,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它组织或机构参与到大学评估中来。例如,1999年,在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印第安纳大学推出了全美学生学习参与情况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NSSE)。不过,由于NSSE曾向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承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会公开数据,因此,其很大程度上仅是高等学校用来了解学生学习参与的内部工具。目前,NSSE已开始与《美新》合作,为其提供部分教师调查问卷[12]。此外,《美新》排行榜所使用的排行方法也引起众多机构的效仿,如我国的网大排行榜所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就基本上是以《美新》为模板的。
  (三)对雇主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文凭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敲门砖”。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因此,学生要获得大学文凭的难度其实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对聘用人员的选择标准会参考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在校成绩,二是这所学校的排名。一般而言,在应聘人员同等优秀的条件下,其所毕业学校的声誉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另外,由于许多美國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的工作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并不一致,也就是说,雇主在招聘时会遇到许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应聘者。在对应聘者专业不熟悉的情形下,雇主一般也会以《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之一。2004年,美国法律专业就业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w Placement, NALP)曾对139家律师事务所的221名管理者进行过调查,其中72.1%的受访者承认《美新》排行榜会影响到他们的聘用流程,只有“近期毕业生的表现”一项指标的影响力超过《美新》排行榜,达到77.9%。此外,这些受访者还表示《美新》杂志是他们会经常咨询的对象,83.6%的人表示曾使用过《美新》排行榜。尽管这是针对《美新》研究生院排行榜的影响力调查,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雇主的影响[13]。   四、《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对《美新》杂志自身的影响
  《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是《美新》杂志的产物之一,但其对《美新》杂志本身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附属物的地位。在很多人心中,《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甚至已经可以完全代表《美新》杂志本身了。具体而言,其对杂志本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杂志带来巨额的经济利润。据统计,包含《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9月份特刊的发行量则高达200多万册,是其平时发行量的好几十倍。每年就能为杂志带来几千万美元的收益。此外,排行榜的巨大影响力也为杂志吸引了众多的广告赞助。《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已经成为《美新》杂志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二是提升杂志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虽然是编辑的偶然之作,但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逐步将《美新》杂志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排行榜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指责,但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每年九月,当最新一期排行榜公布后,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研究。
  三是形成以排行榜为特色的杂志内容。1983年以前,《美新》杂志的主要形态是专题述评,但自从尝到本科院校排行榜为其带来的甜头后,《美新》杂志对于排行榜的热衷便一发不可收拾。本科院校排行榜之后,其又推出了研究生专业排行榜、高中排行榜、医院排行榜、汽车排行榜等,排行范围从教育领域拓展至日常生活领域。目前,各种类型的排行榜已经成为《美新》杂志的特色内容。
  五、结语
  《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作为大学排行榜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遭受了多方攻击,许多学者认为它只是媒体的商业行为之一,是哗众取宠的小丑。尽管社会各界对《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已经成功引起了美国社会乃至世界范围的关注,而且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如何抵制,在可预见的将来《美新》本科院校排行榜还会年复一年地发行。
  大学排行榜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完全肯定或者一味地排斥大学排行榜的影响,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正确利用大学排行榜影响力的正能量,引导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指导政府做出正確决策。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M.McDonough,Anthony Lising Antonio,Mary Beth Walpole,Leonor Xóchitl Pérez. College Rankings:Democratized Knowledge for Whom?[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8(5).
  [2] Howard McManus Michele. Student use of rankings in national magazines in the college decision-making process[D]. 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2002:18.
  [3] James Monks,Ronald G.Ehrenberg.The Impact of U.S. News & World Report College Rankings on Admissions Outcomes and Pricing Policies at Selective Private Institutio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July 1999.
  [4] UCLA.The American Freshman: National Norms for Fall 2012[EB/OL]. http://www.heri.ucla.edu/monographs/TheAmericanFreshman2012.pdf,41.
  [5]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Administrator Ousted After Failing to Reply to “U.S. News’ Questionnaire”[EB/OL].http://chronicle.com/section/Home/433, 2011-02-02.
  [6] Ronald G.Ehrenberg.Reaching for the Brass Ring: How the“U.S. News & World Report”Rankings Shape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n U.S. Higher Education[A].Macalester College,June 12th,2001.
  [7] 刘念才,程莹,Jan Sadlak.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8] 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Marc Meredith.Why Do Universities Compete in the Ratings Gam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e Ranking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ume 45,No.5,August 2004.
  [10] U.S. News & World Report. How the Rankings Affect State Education Spending [EB/OL]. http://www.usnews.com/blogs/college-rankings-blog/2008/02/11/how-the-rankings-affect-state-education-spending.html,2011-02-01.
  [11]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Test of Leadership: 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EB/OL]. http://www2.ed.gov/about/bdscomm/list/hiedfuture/reports/final-report.pdf, 2011-02-01.
  [12]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About NSSE[EB/OL].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2011-02-01.
  [13] Michael Sauder,Wendy Espeland. Fear of Falling: The Effect of U.S.News & World Report Rankings on U.S. Law Schools[R]. 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October 2007:33.
  (责任编辑 黄建新)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三方面构建了一种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既尊重汉字的教学规律,又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既重视人伦日用的反复练习,又强化传统经典的朗读背诵;既重视经典的学习,又重视经典的力行教育。这一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加强学生的背诵,强化汉字教学,以及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融入力度等方面具有启
期刊
1.高等教育,无论是发生在哪个学科,都意味着个体交往能力及敏锐的批判意识(综合、分析和表达)的发展。[P3]  从本质上来说,高等教育是通过自由教育的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过程。[p4]  那些掌控着高等教育拨款大权的政府要员们用人力资本理论的狭隘视角来理解高等教育。较之于他们所乐意相信的高等教育,身处高等教育之中的我们心目中所倾向的高等教育或许对经济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p7]]  2.一直以来,
期刊
摘要:基于“关于亚洲大学教员变化的调查”(APA调查)的数据,探讨日本的大学教师回答教学质量有改善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原因。调查表明,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中国、台湾相比,日本回答“教学质量有改善”的大学教师比例最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教学质量改善的关键要素包括教室环境、近年来的新生质量、是否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培训、任务导向型管理模式。综合这些要素,可以得出“日本在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或者是人或者与人密切相关。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探讨使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三个选择”密不可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历史学教
期刊
编者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教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方向。4月30日,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举办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专家们热议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纷纷为高等教育质量 “把脉”、“号诊”,旨在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理论与评价体系。本刊上一期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研究发源于批判,批判是高教研究的题中之义、重要职能,是高教研究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今中国高教研究中批判的极度缺失,严重弱化了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阻碍了高教研究的进步。重建批判之维是中国高教研究的理性选择。政策批判、理论批判、校本批判是批判的三种类型,也是重建批判之维的三个方向。当前要重新定位大学高教研究机构服务本校的职能,为校本批判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批判;校本批判;重
期刊
摘要:本研究抽样调查了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的整体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毕业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从整体状况来分析,高校管理干部在领导行为方面更倾向于关系维持,在领导风格方面更倾向于民主型,在领导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高,管理技能稍弱。从差异性来看,男性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技能比女性稍高,偏爱权威型的领导风格且对任务维度更为关注。文科和理
期刊
摘要:评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科评估既要依靠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又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评估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真正一流的学科绝不全是评估评出来的,而是知识与学术长期积淀的自然结果。对于一流学科的评估,应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学科文化的差异,在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基础上,谨慎地使用量化评价技术,并及时对学科评估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以确保评估是促进而不是妨碍一流学
期刊
摘要: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已经在多所高校开展,北京某高校加入了这一调查,但在调查结果反馈教学院系过程中,出现了对有关调查指标的严重误读。认真分析进而努力避免这些误读,不仅对该校自身有效利用调查结果,切实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其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开展这一调查及准备开展这一调查的高校,特别是类似地方高校,也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摘要: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