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47卷)总目次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正>《诗经》三百篇,古今注家有歧义者甚多。然而讲解某些诗篇却又古今一词,对诗的解释基本一致。这后—种情况往往并不意味对诗的解释已完全正确,有时倒是因为诗的意义过于隐晦,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唐风·扬之水》就属于这种类型,全诗如下: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诗不长,文字也比雅,颂的许多篇章远为平易。但是,由于汉儒解诗的风气相沿成习,一直用这首诗
<正>关于屈原的生年,学术界探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究竟是否指明屈原降生之年?二、“孟陬”是否是“夏正正月”之专称?三、屈原自述生辰用的是“夏正”还是“周正”?这些问题倘若不能得到解决,则屈原之生年便无法确定。我以为陈久金先生的《屈原生年考》(见《社会科学战线》八○年二期),大胆提出的“楚用周正”说,在探讨屈原的生年上开出了一条新蹊径。对他的立论和推算方法稍作修正和补充,屈原的生年便可考定。据我的推算,屈原当生于“周正”前三四○年
<正>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雅”、“颂”多为上层阶级的作品,已成定论,而关于“风”诗的作者,研究者往往偏执一端,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分歧更大。本文试图依据西周时期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况,以及原文本义,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求教于大方之家。 《毛诗序》最早把《七月》的作者说成是周公。它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其后注疏大家郑玄、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遂沿用旧说,垂行后世。至宋代朱熹等人从自己的政治伦理观念出发,大肆发挥。朱熹在《
<正> 朱熹道的范畴,涵盖广泛,含意深远。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道是一个带有纲领性的范畴,自与“理”、“太极”等范畴相当,共同构成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最高范畴,它又向两个方面扩展,一是通向自然宇宙,与天地万物,即器相联结;一是通向人间世界,构成伦理原则、道德规范。“道”既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又通向自然与社会。这样往复循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道的内容、形式便愈来愈丰富和发展。
<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确定了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保证。这里,我仅就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有关经济方面的指示和论述谈几点学习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任务、道路、特色。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图情档学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第一辑(全一百五十册)16开定价:140 000元2020年10月出版本书收录清代乡试录、题名录、同年录、同年齿录、同门录等乡试文献368种,记录当次乡试的考官、试题以及录取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家世、著述等履历资料,涉及全国各个地域,尤以当时文化和经济发达的直隶、顺天、浙江、江南等为最.清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和各地时彦名贤等的相关资料,如吴士俊(见《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李鸿章(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顺天乡试录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基础性指标已居世界第一,一所设施平均覆盖人数和电子资源总量两项基础性指标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存在短板,一是基层、农村公共图书馆质量水平低,二是基础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三是体现服务效能的指标差距明显.英、美、日、韩等国公共图书馆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显示出一些基本规律: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公共图书馆整体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平一般经历10—20年,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