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设计需“有来有回”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学习数学如果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由此可见,习题编设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应试等压力,教师对习题的探索多是围绕着“解题技巧”来展开,普遍忽视了对习题本身的探究。本期我刊特推出一组有关习题设计、改编的文章,与大家一同关注隐藏在习题背后的精彩。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新授课的内容需要通过练习来消化、巩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练习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纯文字叙述的单一形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的习题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被“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动画明星深深吸引;有的习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部分数学信息隐含在图片中;有的习题中存在干扰信息,学生需要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这样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细细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改变依然不够。习题的呈现形式改变了,但学生在练习中经历着从“具体的情境→抽象的算式→计算的答案”这样的过程没有改变。多数习题的结构依然是封闭的,学生思维的过程依然是单向的。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练习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有来有回”。
  一、在算式与情境间“有来有回”
  在习题中,我们最常看见的题目就是出示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比如二上《表内乘法》单元练习中有一题: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题意,可以列出“7×8”或“8×7”这样的算式。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算式”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但是,如果仅有这样的过程,学生很难感受到数学模型能解决的是一类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设计从“抽象算式”回到“具体情境”的习题。
  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似的算式,比如“4×7”。让学生去思考:“4×7”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情况?这时候,学生可能会想到“一张桌子四周可以坐4位小朋友,这样的7张桌子四周可以坐几位小朋友?”“一个星期有7天,4个星期有几天?”“妈妈拿来一些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7颗,一共有几颗糖?”这样的设计,通过一个算式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原型,与课本中原有习题组合,就形成了思维过程的一个来回。这样的习题能够让学生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解决一类生活问题,凸显了模型的价值。数学模型能解决一类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是要倡导的,也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渗透。
  二、在算式与操作间“有来有回”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四下“围棋中的数学问题”一课的练习设计中,经常可以看见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图中圈一圈,然后根据圈的图形列出算式。这是一个从“动手操作”到“抽象算式”的过程。同样,仅有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个计算所需的数学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个数学模型的深刻理解,而学生能根据算式想象出图形、表达出圈的过程,才能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从“抽象的算式”回到“动手操作”的练习题。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在小棋盘上,如果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话,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同时呈现4个算式:6×4-4=20(颗),5×4=20(颗),6×2 4×2=20(颗),4×4 4=20(颗)。然后,问学生:“这4个算式你看懂了几个?把你看懂的在图上(右图)表示出来!并把相应的算式写在图的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4幅图,看谁表示出的多?”
  学生在新授的环节经历了“先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的过程,在练习中经历了“根据算式来圈一圈”的过程,这就组成了思维过程的一个来回。教师可以多设计几个这样的来回,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三、在算式与答案间“有来有回”
  在计算课的练习中,教师给出算式,学生计算出答案是最常用的形式。学生需要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但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练习形式是单向的,也是封闭的。比如40×60=2400,答案是唯一的,学生知道了算法以后,计算就是一种程序化的过程。
  教师不妨反过来设计这道题目,从“答案”到“算式”,这样的练习就变得开放了(如下图)。第一位学生写出了4个算式。第二位学生写出了5个,他的思考是有序的,我们可以猜想,如果给这位同学更多的空格,他可以写出更多的算式。第三位同学以“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为基础一下写出了前三道题。
  这是三下“口算乘法”一课的习题。这样一个开放练习不仅让计算得到了巩固,而且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有的学生想到一个填写一个,有的学生思考的过程是有序的,有的学生抓住了一句口诀举一反三……不同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的数量,进行不同的思考,获得不同的发展。
  (浙江省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 314205)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与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的期望与当前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也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培训。  【关键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期望;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摘要】英国0~3岁婴幼儿早期有效学习项目将评价过程与教育过程相融合,制定了多元、完善的评估体系。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儿童,聚焦儿童与教师在活动中的状态和相互作用,对提升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和促进儿童发展很有帮助。  【关键词】英国;早期有效学习项目;评价;托幼机构;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53-03    
【摘要】政府应该为农村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但是具体的服务供给方式值得商榷。在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大量幼教机构为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方式存在无法克服的质量、监管难题。我们可以尝试由政府制定服务菜单,由现有的县、乡幼教机构按照菜单为农村儿童提供流动性服务,从而建构起“电影放映队式”农村幼儿教育服务模式。  【关键词】服务供给方式;政府;农村幼儿教育;服务基准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小学四年级学生“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就被广州市交警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完全正确!答题前,我们应该先解决超速和疲劳驾驶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生活化
2017年7月7~8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分会、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办,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协办的“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高校联谊会”在大理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97所高校、15所幼儿园、13家出版传媒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圍绕建设和维护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主题,会议从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互动环境、电子环境和
冬天的一个早上,乖乖兔一拉开门,哇,下雪了,地上已经变得白茫茫的,天空中还在飘着雪花。   它一下子跳到院子里,高兴地哇哇大叫起来,甚至还在地上打了个滚儿,沾的满身是雪。它拍了拍身上的雪,这时一片雪花落在了它的长睫毛上,它静静地看着雪花发现雪花竟然有角。它想,雪花不是圆圆的没有角吗?怎么会这个样子呢,真是太奇怪了!它又好奇的接住两片雪花,可是雪花立刻变成了两颗小水珠。   这可怎么辦呢?还是问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已经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不容易理解“余数”概念,对于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有许多困惑。因此,如何让学生获得鲜明的表象,建立“余数”的概念,通过数形结合等方式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在试商、调商计算技能方面获得一定的基础?笔者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尝试
【摘要】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受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存在意识淡薄,目标单一,内容狭窄,方式简单、机械,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流动家庭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的认识以及引导孩子合理收看电视节目、建立流动图书馆等策略加以改善。  【关键词】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流动
2016年10月29~30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举办的“童年与教师”研究与实践岭南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是该校继“关注母婴”“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方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之后举办的第五届岭南论坛,是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研究部联袂主办的。全国200多名代表,包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