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连科小说中的语言选择及表意策略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修辞学强调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作者为谁写作”,事实上包含两个问题:“为谁写”和“怎么写”。作为作家的阎连科,豫西方言已成为了其的“终极词汇”。在《日光流年》中,他通过对方言词语的重视与叙述,让小说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让文学回到底层,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呐喊。方言已经成为他自觉表现“底层命运”与“人类困境”的主要语言策略之一。
  关键词:《日光流年》;阎连科;方言;表意策略
  引言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强调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作者为谁写作”①,事实上包含两个问题:“为谁写”和“怎么写”。每一个作家,既是作者,也是读者,阎连科一直也在强调自己的读者意识:“直到今天,我们敬仰三十年代的文学,敬仰三十年代的作家,除了敬仰他们的作品以外,还敬仰他们对‘劳苦人的命运’的书写。我非常崇尚、甚至崇拜‘劳苦人’这三个字。这三个字越来越明晰地构成了我写作的核心,甚至可能会成为我今后写作的全部内核。”②
  在确定“为谁写”的同时,他也开始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怎么写”才能达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在其代表作品《受活》、《日光流年》、《坚硬如水》中,他通过对于语言结构的发现与选择,达到了对方法的完成,如李陀所说,他并不是为了某些抽象的美学意义而去追求语言的独特性,而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努力寻求语言与其社会批判意识的融合。
  (1)“命通”与“命堵”
  在《日光流年》(1998)的開篇,作者留下一段话:
  “谨以此献给我以存活的人类、世界和土地,并以此作为我终将离开人类、世界和土地的一部遗言。”③
  “遗言”,最通俗的解释为“临终时的话”,对象为活着的人。这里构建出一种写作的“当下”性与“交流”性。而“遗言”作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表述,它带有某种权威性与诚恳性,于是也具有了某种规劝性。同时,“遗言”是介于生与死之间的对话,它必定与命运具有某种强大的关联性,昭示着某种神谕般的启示。而整个文本果然就呈现出一种“生死挣扎”的状态——为了对抗不让“三姓村”人活过四十岁的“喉堵症”,杜桑、司马笑笑、蓝百岁、司马蓝等四任村长带领村民通过种种方式与命运进行抗争,而最终失败。
  “喉堵症”是“三姓村”这个在历史记载中不存在、在地图中未曾得到标示的山村所特有的。由最初的黑牙病、关节病最终死于喉堵而来,而且村民的寿限从六十岁慢慢减至五十岁,又减至四十岁,最终到了人人都活不过四十岁的境地。因为“喉堵症”,而产生了一对“三姓村”独有的方言词汇:“命堵”与“命通”。“命堵”一词在文本中是有双重意义的,首先是对命运的看法,认为“喉堵症”导致人寿命的缩短,人处于“命运不通”的堵塞状态,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抽象化;同时,它的来源却是具体的,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由村长司马蓝主张的修灵隐渠,引水入村,益命长寿的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概括。“命堵”与“喉堵症”有着相同的具体事件指向,但它加入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带有某种神秘意义的命运观,“命堵”一词在意义指向空间比“喉堵症”范畴扩大了许多,达到了与现代汉语中“命运观”的某种契合,因此取消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拉近了叙述者与受述者的距离。
  同样的,“命通”从具体的事件指向来看,是对修渠的看法,认为修渠就是通命,渠通了,命就通了。虽然“渠通”与“命通”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有着相同的指向性,甚至可以互换。但是进入语言层面之后,两者在概括意义上的指向具有了不同的空间。“命通”从字面上已经离开了具体的事件,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有了不受事件影响的外延。
  我们可以从这一对方言词汇的产生,可以看出语言一旦被抽象成概念,具体的事件意义就慢慢地被取消了,而扩大了理解的空间。如果从“真实”的角度上来讲,事件的“真实”被观念的“真实”已经慢慢取代了,即便是方言,它本身也是具有概括意义的,虽然有“原始性”的特点,但是仍然是一种抽象概念。真正本真性的语言,在方言中也未必能得以实现,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是尽可能地还原某种“真实的生存”困境,它比共同语仍然更具有单一情感指向性。
  (2) “合铺”与“分铺”
  《日光流年》中以司马蓝、蓝四十、杜竹翠三者在婚姻上的相互制约与纠缠,提到了两个方言词汇:“合铺”与“分铺”,“铺”当然指的就是床铺,男女正当地结合为“合铺”、男女感情破裂分手为“分铺”,把婚姻关系直接定义为肉体关联。这是三姓村人对于婚姻表达看法的两个重要词汇,具有婚姻的原始意味,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结婚”、“离婚”相对举。
  在伦理世界的读者理解中,婚姻首先是一种制度,它是男女两性依据一定社会体制内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创建起来的夫妻关系,它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同时,也是家庭成立的标志。这个定义意味着婚姻首先是要得到相关法律的认可,取得某种合法性,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定的社会体制以内为维护秩序的行为,将“合法性”作为婚姻的前提。那么,在“三姓村”——这个取消了时空所在的独特封闭空间,以村长集权为主的体制下,取消了现行社会的法规,“合铺”、“分铺”却是以何物为前提的呢?
  作为读者,我们对“合铺”与“分铺”进行观察,最初的“合铺”应该发生在司马蓝与蓝四十之间,无论是以他们青梅竹马的感情基础为前提,还是以蓝四十为全村人的“命通”委身于卢主任的牺牲精神,甚至在司马蓝“喉堵症”发作时,为他筹钱而去做“人肉生意”来看,司马蓝都应该选择与蓝四十合铺。
  而杜竹翠出于对“喉堵症”的恐惧决定外嫁,而打破了“村里女不外嫁”的公道时,作为司马蓝的村长,为保持权力,只得妥协,同意与杜竹翠“合铺”。这样,司马蓝为了保持公道,维持乡村秩序的进行,不得不背叛与蓝四十的契约,而使“合铺”体现出某种“合理性”。注意,如果说现代婚姻强调的是“合法性”,那在原始乡间,婚姻强调的却是“合理性”,那被“合铺”抽空的是什么呢?是人类的真实情感。在这个复杂的权力社会中,制约着人的情感因素的,仍然是“法制”或“理性”,而不是“情感”本身。那么,“合铺”与“分铺”传递某种关于婚姻的共同感受,从原始意义上达成了与现代意义的某种契合,而让现代的读者能够扯掉法律的面纱,看清笼罩在婚姻之中的权力制约关系,达到对婚姻制度的某种反思。   (3) “教火院”与“冤皮生意”
  三姓村的人称县城里的烧伤医院为“教火院”,作者指明其时间为1892年,为英国传教士所修建,最初是教堂医院,1942年之后,日军进驻河南,改之为战场烧伤医院,专门救治战场上的烧伤士兵,日本投降后撤走,但留下异人填皮术,被称为“教火院”,解放后虽然更名为县医院附设烧伤医院,但当地百姓仍称之为“教火院”。
  阎连科对“教火院”进行了历史考证,而在正文中仍然保持着民间的用法,所指向的历史停留在解放前。而与“教火堂”相关的则是三姓村人的“冤皮生意”。
  “冤皮生意”指的是三姓村人卖皮子的行话,即在卖皮中遇到冤大头,你要多少钱,对方便给多少钱。冤皮生意是从司马南山开始的,时间指向1945年——这是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而作者所描述的三姓村人与日本人的关系,与历史毫无关联,“教火院”的日本院长,在1945年的时候,不能以“城北监狱里的中国犯人”、“公路桥下的民工”为活人皮源了,恰好碰到了司马南山,同意将钱甚至烧伤院、整个县城都给他,换取他的活体人皮。这桩生意,在三姓村人看来,是一次“发财的冤皮生意”,为三姓村的生存获取了极大的资源——到青岛买盐和海带。尽管三个月之后,日本人投降,他们的“冤皮生意”本未获得真正的收获,但他们还是认为值得。
  在这里,作者故意将叙事指向一个宏大叙事的时空,但从乡间的日常生活来看待战争的意义。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他们的生存而言,完全没有意义。日本人的入侵与失败,并不是他们所想要关注的,他们唯一关注是“如何生存下来”。这种极致化的叙事策略,通过“教火院”与“冤皮生意”,解构了历史的宏大意义,而将日常的生存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受中国现代历史浸染的当下读者,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一种新奇的感受,这种历史与“正史”表现出一种悖反关系,反而在日常叙事中呈现出历史与常人的真实关系。
  作者通过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日常叙事,所有传递的,是真实的、与常人相关的历史感受,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民族国家”的“反侵略战争”历史。作者通过这种叙事,进行回望的,不仅仅是某种乡村苦难,某种历史情境,更是一种真实的人类生存感悟。而在这种感悟下面,若是再去回望“启蒙”、“救亡”等事件——全部由三姓村人的“冤皮生意”转化为无意义的知识分子“独语”,那么人类唯一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指向生存, 指向人类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司马南山“一次发财的冤皮生意”与“日本人投降”并举,作者利用反讽,对历史进行了虚构中的解构。架空“启蒙”,走出“启蒙”,否定“启蒙”,将文学对于人类的思考还原为人类生存的目的——仍然是生存,“活着”得以成为纯粹的“活着”。
  自1980年代始,语言作为一种本体而存在,渐渐成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安忆就自己的创作经验及阅读经验,对1980年以来在“寻根文学”中对方言、俗语的借用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次“试图从大众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原始面貌和发展过程,怀有人类学史社会学意义上的用心,并力图将此反映出来。”④在梁鸿看来,“方言写作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试图改变‘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对底层世界的代言方式,试图从叙事者与被叙事者之间寻找新的关系存在。”⑤事实上,他们共同指向的是共同语对等级秩序的划分,导致语言分级,方言对特殊“此在”的叙事作用被屏蔽,《故乡》中闰土一声“老爷”,将乡土空间与知识分子构建的文化空间完全隔裂成两个世界,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话的可能性。
  要想使“对话”从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语言本身,回到共同的思维方式中。于是,当代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方言”当作“回家”的手段,通过对方言词语的重视与叙述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
  当然,对于方言是否能被委以“回归”的重任?看法总是两极的,比如于坚认为“普通话把汉语的一部分变硬了,而汉语的柔软的一面却通过口语得以保持”。⑥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农民之子,豫西方言已成为了阎连科的“终极词汇”。尽管他所接受的文学素养已经将他的某些内在进行了转化,但是在表达情感时,不自觉地加入了方言因素,在他早期的创作“瑶沟系列”中已经出现了“喜兴”、“地场”、“讨个家业”等方言词汇,对于这种不自觉的广度运用,他个人认为,在当时“完全是一种非自然状态,懵头懵脑,仰仗的是生活的经验和感觉,而不是文学修养与写作技巧。”而到《日光流年》,方言已经成为他自觉表现“底层命运”与“人类困境”的主要语言策略之一。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1jytp063。
  
  注释:
  ①[美]W·C·布斯: 小说修辞学,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10).
  ②李陀、阎连科:《受活》:超現实写作的重要尝试,南方文坛 [J],2004(02).
  ③阎连科:《阎连科文集(日光流年)》,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09).
  ④王安忆:大陆台湾小说语言比较,上海文学 [J],1990(03).
  ⑤梁鸿: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扬子江评论 [J],2007(06).
  ⑥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诗探索, 1998(01).
  (作者简介:鲁红霞(1978.11- ),女,湖北天门人,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近处看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亡成败,从长远看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这是我们业内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多年从事美术高考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逐渐形成了我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追求。  关键词:高品质教育;美术教学; 跟人主张  一、因材施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
期刊
在父权制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总是被塑造成温柔体贴的形象,但是欧里庇德斯的戏剧《美狄亚》却打破了这一成规,用新的视角阐释女性的个性与生存,塑造了一个不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女性——美狄亚,整个剧本围绕美狄亚的复仇展开故事。  《美狄亚》中所有的出场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美狄亚复仇的,如歌队、埃勾斯、科任托斯的传报人等;另一派是反对美狄亚复仇的,如伊阿宋、保姆、保傅、克瑞翁等,同时这一派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平日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携手协作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就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协作对现实世界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  关键词:虚拟社区;网络协作;人肉搜索;媒介素养  一、 小悦悅事件解析  海德格尔曾经断言“技术
期刊
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恩的一部代表作。很多的评论家都从女权运动的角度,对于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的变化给予了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生命,婚姻一直是大家讨论的主题,而且婚姻似乎成了玛拉德夫人去世的罪魁祸首,然而立足于社会实际,当我们超脱了那些庸俗的理论,我们却可以看到另一个事实:玛拉德夫人,死于自己的贪婪。  关键词:死亡;自由;生命  《一个小时的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女权运动的代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作为男女平等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女性也可以自主的掌控婚姻存废。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长期处于夫权父权控制下的妇女,其对于自己的婚姻往往没有选择权,这不仅体现在不能任意选择如意郎君,也表现为无法在婚姻生活不幸的情况下自主解除婚姻。受胡风影响的唐代的文化开放和包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为旨在就唐代关于离婚制度上的研究,探索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程度。  关键
期刊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关于后脑勺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  在片头,一家人合影时,站在洋洋身后的几个女孩调皮地用手拍他的后脑勺,洋洋几番回头,却无法判断谁是“作案人”。这一特写貌似一个小插曲,其实却为洋洋后来得出“我们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这一结论,以及他为解开困惑而拿起照相机去拍别人的后脑勺这一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一一》中,人物众多,围绕NJ一家展开,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式的电影,
期刊
摘要: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
期刊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讲,美到极致即病态的审美观念在古今中外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当父权制社会与这种病态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令人感到残酷的病态人体美便出现了,女性作为这一结合的牺牲品,在我国主要体现为裹脚文化,在西方则表现为束腰文化。本文主要从社会角色建构的视角对这种病态的审美观进行论述,并阐述此种病态文化对于女性的压迫问题。  关键词:病态审美观;裹脚、束腰;男权社会;社会性别建构  一、前
期刊
一、语文课堂应是有生成性的课堂  谈到生成,学生对物理、化学这些需要动手实践的课很有感觉,因为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可以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其实语文课何尝不应如此?甚至说,语文课的生成尤为重要。因为语文课的教学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语文课中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有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动过程,气氛是活跃的,感情是真实的。语文课上,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才
期刊
探究型学习属于发现式学习方式,发现教学法的产生最早可追述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究型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在探究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根据课程设制,选准探究内容  首先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旺旺雪饼”中的生石灰干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