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堂应是有生成性的课堂
  谈到生成,学生对物理、化学这些需要动手实践的课很有感觉,因为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可以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其实语文课何尝不应如此?甚至说,语文课的生成尤为重要。因为语文课的教学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语文课中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有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动过程,气氛是活跃的,感情是真实的。语文课上,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丰实的课,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语文课堂生成性的意义是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知识和能力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有生成性。评价一节语文课的好坏,应看在文本的研读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否彼此得到尊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都有感悟,都有提高。
  在讲授鲁迅的《铸剑》时候,我依然故我地采用老办法教学,小说看三要素,找到人物,对照环境,归纳主题。这篇小说的文字量较大,又是鲁迅的作品,学生有畏难情绪,阅读兴趣不是很浓厚,課上非常沉闷。我上完第一课时,深深挫败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反思一下,课堂上的学生仿佛被推土机卷起的砂石土粒,不知为何被铲到天空,更不知道将被扔向何处。冷静下来,认真求索,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的成就感。布置《铸剑》自学作业时,我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在多次研读课文之后,提出了很多宝贵的问题,如:
  1、眉间尺为何如此信任黑衣人?
  2、既然写报仇,为什么还写报仇之后的第四部分,鲁迅想表达什么?
  3、小说中的那些歌词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
  把课文的阅读理解完全交给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去真实地触摸文本。教师为什么不把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还给学生呢?我从学生提的问题出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从黑衣人的性格入手,继而到眉间尺的性格,特别让学生关注了第一部分眉间尺戏弄小老鼠的那一段。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去把握眉间尺优柔的性格。眉间尺这个人物不同于以往的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他后来可以为父报仇蜕变为“英雄”。这样“英雄”的报仇行为我们可以说是伟大的、勇敢的、崇高的、有意义的。这样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来到第四部分,报仇其实更多的不是悲壮的,而是戏谑的。不是生生撕裂有价值的悲剧,而是以闹剧来重新演绎悲剧,之前的崇高与伟大反而被荒谬与嘲讽代替,留在我们视野的仍然是那些熙熙攘攘的出殡,“连行列都乱了”,“看客,尤其是中国的,是永远的戏剧主角”。
  二、语文课堂应是有“书卷味”的课堂
  教师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铸剑》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比较“三头相啮”与“三头相辨”部分的语言描写。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在语言上的不同,诡丽、绚烂的鼎中相啮与诙谐、冷静的鼎外相辨,学生不难看到之前本来可以戛然而止的复仇的激昂已经消逝殆尽,更有甚的是竟然还有类似狂欢节的三头同葬。三头同葬部分我让学生做了改写,思考如何去处理这部分内容。学生有的以生动的描写,有的以大肆的铺陈等等,再回头比较鉴赏鲁迅的文字,会发现冷峻的笔触其实包含着作者多么不平静的内心,鲁迅对看客,怒气不幸,哀其不争。语文课也该“归朴返真”,学生和课文做深层次的阅读,与作者和编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你会发现那些静止的语言文字原来都是有生命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
  三、语文课堂应是学生的学堂
  转变学生“学”的观念,就是还原课堂给学生,不是“听堂”、“记堂”,而是“学堂”。在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之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一味的满堂灌,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很可怕的,因为学生如果只会听教师讲授而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可能会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课堂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接受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自主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自主性”。正像奥苏贝尔所说的,学生只有“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时,学习才会变得有意义,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只有牢牢地守住语文课程的本质,才能正确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而这些都依赖于教师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转变学生“学”的观念。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就是要自己专心深入地去研读文本。转变“教”的观念在于教师应读很多深刻的书籍。转变学生“学”的观念,就是还原课堂给学生,而不是“听堂”、“记堂”。教师赋予学生语文的生命的种子,才是学生一辈子的语文收获。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兼职与户外实践,是以充实课余生活,增加社会阅历,获得实践经验,加强与社会联系现象。通过学生自主创新,参与课外实践时,我们提出了兼职旅游一体化模型建立。兼职旅游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典型,但兼职旅游业中经营和管理也有许多的问题和弊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课外实践;弊端  对于众多高校来说,目前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整合这些零散的实践资源,让每个学生发挥其专业特
期刊
摘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创新点和亮点,它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学习
期刊
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近处看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亡成败,从长远看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这是我们业内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多年从事美术高考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逐渐形成了我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追求。  关键词:高品质教育;美术教学; 跟人主张  一、因材施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
期刊
在父权制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总是被塑造成温柔体贴的形象,但是欧里庇德斯的戏剧《美狄亚》却打破了这一成规,用新的视角阐释女性的个性与生存,塑造了一个不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女性——美狄亚,整个剧本围绕美狄亚的复仇展开故事。  《美狄亚》中所有的出场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美狄亚复仇的,如歌队、埃勾斯、科任托斯的传报人等;另一派是反对美狄亚复仇的,如伊阿宋、保姆、保傅、克瑞翁等,同时这一派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平日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携手协作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就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协作对现实世界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  关键词:虚拟社区;网络协作;人肉搜索;媒介素养  一、 小悦悅事件解析  海德格尔曾经断言“技术
期刊
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恩的一部代表作。很多的评论家都从女权运动的角度,对于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的变化给予了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生命,婚姻一直是大家讨论的主题,而且婚姻似乎成了玛拉德夫人去世的罪魁祸首,然而立足于社会实际,当我们超脱了那些庸俗的理论,我们却可以看到另一个事实:玛拉德夫人,死于自己的贪婪。  关键词:死亡;自由;生命  《一个小时的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女权运动的代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作为男女平等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女性也可以自主的掌控婚姻存废。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长期处于夫权父权控制下的妇女,其对于自己的婚姻往往没有选择权,这不仅体现在不能任意选择如意郎君,也表现为无法在婚姻生活不幸的情况下自主解除婚姻。受胡风影响的唐代的文化开放和包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为旨在就唐代关于离婚制度上的研究,探索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程度。  关键
期刊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关于后脑勺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  在片头,一家人合影时,站在洋洋身后的几个女孩调皮地用手拍他的后脑勺,洋洋几番回头,却无法判断谁是“作案人”。这一特写貌似一个小插曲,其实却为洋洋后来得出“我们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这一结论,以及他为解开困惑而拿起照相机去拍别人的后脑勺这一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一一》中,人物众多,围绕NJ一家展开,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式的电影,
期刊
摘要: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
期刊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讲,美到极致即病态的审美观念在古今中外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当父权制社会与这种病态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令人感到残酷的病态人体美便出现了,女性作为这一结合的牺牲品,在我国主要体现为裹脚文化,在西方则表现为束腰文化。本文主要从社会角色建构的视角对这种病态的审美观进行论述,并阐述此种病态文化对于女性的压迫问题。  关键词:病态审美观;裹脚、束腰;男权社会;社会性别建构  一、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