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所以勃拉姆斯自幼随着父亲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圆号。生活在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中,幼年时家境不佳,生活贫困,十几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伴奏,同时也在剧院为父亲帮忙,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勃拉姆斯还创作了很多沙龙音乐作品。1853年,勃拉姆斯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舒曼夫妇并得到赏识,1862年回到维也纳后开始创作交响曲,并完成了多部优秀的交响作品。他对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 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全曲为四个乐章,深刻的表现了“悲伤”到“悲剧”的心理变化过程,采用戏剧性的手法,生动并且概括,从一定程度上讲,《第四交响曲》的艺术高度大大超过了其前三个交响曲。作品中的结构原则、调性的合理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反映出巴赫、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四首交响曲中,以第一和第四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并不像大多数作曲家那样往往带有尝试和模仿的性质,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勃拉姆斯对这一时期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和理解。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气势恢弘,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使整个乐曲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 时常突破传统基本配器原则, 但又不同于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施特劳斯, 他不需要那种色彩缤纷的调色板, 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在第一乐章是一个含有大型尾声的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长达四百多个小节,大致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部分,其中呈示部中由多个主题发展乐曲,大体分为四个段落,在第一主题中,e小调很好的突出了主题部分,这个段落的旋律,先由第二小提琴从第十八小节第四拍进入,一直到第二十六小节,都是由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呼应交替地演奏被装饰的主题。第二十二小节的第四拍到第二十三小节的强拍,是一个e→d→e的下助音进行,是对主题的一个相互呼应。此外,低音弦乐声部也有一个主题化的音型,加强了主题与材料的统一性。在主题与副题中所出现的连接部分,只有短短的三个小节,用升F大调连接,之后进入旋律部分的副题在核心动机展开后进入b小调,此后的连接部分用G大调连接了副题部分和主题的核心动机,经过B大调的副题部分之后,渐渐结束。展开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了三个调式展开乐章,分别是e小调,g小调和升g小调,再现部分在连接中,调式由G大调变为C大调,此外在副题展开后,乐曲的第二展开再现部即尾声部分,篇幅也比较大。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勃拉姆斯运用了自己最喜欢的变奏曲式, 以巴赫康塔塔的主题作为固定低音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为基础, 接近于古老的恰空舞曲。这部创作于十九 世纪80 年代的交响曲使用古老的形式和技巧,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回复古典传统的情怀。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都是无标题性的纯器乐交响曲。勃拉姆斯追寻着古典大师的足迹, 走在浪漫主义的大道上, 进行新的探索, 不断创新, 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音乐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调节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展, 同时也为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具有独特音乐风格的作曲家。,他以严谨质朴的作曲风格,体现了他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相结合的音乐特质。勃拉姆斯的一生共作有四部交响曲,而这四部交响曲均为四乐章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这种在古典主义早期便已确立的快板—行板—小步舞曲—终曲的曲式结构,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被“标题音乐”和“交响诗”等新形式取而代之。当时,李斯特和瓦格纳倡导标题音乐和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主张,其影响颇为巨大。然而,勃拉姆斯坚决反对,仍然执着地追随着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古典主义传统,讲究音乐自身的完满和形式美感。所以,他的四部交响曲,都没有标题,在勃拉姆斯的这些作品中,严格地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充分體现了勃拉姆斯的古典倾向。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王至光.勃拉姆斯的音乐世界 [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苏方崇,女,蒙古族呼和浩特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阐述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辅导员。  关键词:双重身份;精神财富;自身素质  一、深化认识,不断理清工作思路  1、积极主动,厚积薄发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大学里接触的“第一人”,也是学生在大学里交往最频繁的老师。作为辅导员,在思想和学习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的同时,更要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地关怀。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会主动与学生打
期刊
摘要:高校共青团是校园文化的组织实施者之一,是学校党政组织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借助问卷调查,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三所奉贤大学城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得出,依托学生会、社团、志愿者服务以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载体,团组织在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丰富校园生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组织优势,为校园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利平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兼职与户外实践,是以充实课余生活,增加社会阅历,获得实践经验,加强与社会联系现象。通过学生自主创新,参与课外实践时,我们提出了兼职旅游一体化模型建立。兼职旅游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典型,但兼职旅游业中经营和管理也有许多的问题和弊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课外实践;弊端  对于众多高校来说,目前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整合这些零散的实践资源,让每个学生发挥其专业特
期刊
摘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创新点和亮点,它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学习
期刊
摘要: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近处看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亡成败,从长远看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这是我们业内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多年从事美术高考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逐渐形成了我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与追求。  关键词:高品质教育;美术教学; 跟人主张  一、因材施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
期刊
在父权制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总是被塑造成温柔体贴的形象,但是欧里庇德斯的戏剧《美狄亚》却打破了这一成规,用新的视角阐释女性的个性与生存,塑造了一个不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女性——美狄亚,整个剧本围绕美狄亚的复仇展开故事。  《美狄亚》中所有的出场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美狄亚复仇的,如歌队、埃勾斯、科任托斯的传报人等;另一派是反对美狄亚复仇的,如伊阿宋、保姆、保傅、克瑞翁等,同时这一派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平日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携手协作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就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协作对现实世界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  关键词:虚拟社区;网络协作;人肉搜索;媒介素养  一、 小悦悅事件解析  海德格尔曾经断言“技术
期刊
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恩的一部代表作。很多的评论家都从女权运动的角度,对于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的变化给予了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生命,婚姻一直是大家讨论的主题,而且婚姻似乎成了玛拉德夫人去世的罪魁祸首,然而立足于社会实际,当我们超脱了那些庸俗的理论,我们却可以看到另一个事实:玛拉德夫人,死于自己的贪婪。  关键词:死亡;自由;生命  《一个小时的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女权运动的代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婚姻自由作为男女平等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女性也可以自主的掌控婚姻存废。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长期处于夫权父权控制下的妇女,其对于自己的婚姻往往没有选择权,这不仅体现在不能任意选择如意郎君,也表现为无法在婚姻生活不幸的情况下自主解除婚姻。受胡风影响的唐代的文化开放和包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为旨在就唐代关于离婚制度上的研究,探索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程度。  关键
期刊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关于后脑勺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  在片头,一家人合影时,站在洋洋身后的几个女孩调皮地用手拍他的后脑勺,洋洋几番回头,却无法判断谁是“作案人”。这一特写貌似一个小插曲,其实却为洋洋后来得出“我们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这一结论,以及他为解开困惑而拿起照相机去拍别人的后脑勺这一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一一》中,人物众多,围绕NJ一家展开,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式的电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