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解决“中产焦虑”吗?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直对知识有着严重功利化的认知。历史上,老百姓向来尊敬读书人,甚至连读书的工具也连带地尊敬起来,“敬惜字纸”说的是,写了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隆重地烧掉。但究其原因,人们尊敬的并不是读书人,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因为读书人有做官的机会。“学而优则仕”的体制,使一个读书的农民子弟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读书人的敬意,不过是权力崇拜的延伸罢了。
  不过,这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
  实际上,类似的中产焦虑在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
  如果有一天,读书不能使人做官,人们还会尊敬读书人,还会像“敬惜字纸”那般尊重知识吗?
  今天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今天的学习虽然不能使人做官,却会带来财富。不要说职场上收入和学历从来都是成正比的,就说这几年风口创业的成功者,大多数也都有高学历背景。马云虽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但一大批阿里系的管理层富豪,多是名校毕业。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宣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年代。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这知识既不能带来权力,也不能带来财富,还会有人爱知识吗?
  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为知识还可以治疗恐慌。在去年一轮知识变现的风口上,罗振宇和吴晓波成功地把“中产焦虑”转化为“知识恐慌”,让中产阶级相信,知识仍然可以维系住他们的地位,从而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2017年11月2日,天津市民在滨海图书馆内阅读。

  在这里,知识解决焦虑的原理,并不在于知识有什么用,而是把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中产地位脆弱)转化成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强化学习),从而把不可解的忧虑转化为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恐慌。而且最重要的也不是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填满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感到充实,就没有时间去恐慌。
  不过,知识按摩的方法虽然有效却并不厚道:把中产焦虑转化为知识恐慌,其背后的含义是,通过自我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只要不断学习,假装自己有收获,心理上就会得到安慰。但问题是,真实的中产焦虑很难通过自我努力来解决。
  知识的力量有时而穷。知识的力量是有边界的。
  根源来自外界,并非自己不努力
  不同的中产有不同的焦虑。按照导致焦虑的压力来源和性质,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政策性焦虑、职业性焦虑、经济性焦虑、亲密关系焦虑。
  通过自我奋斗而上升到一定地位的中产,其实向下滑落特别容易。中国社会有一个“上车”论,也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比如分房,十几年前分房的人就算是上了车,没分房的人就沦入另一个阶层;比如评职称,早早评上教授的就上了车,新人则面临着更苛刻的条件或者根本就没有位置;再比如买房、编制、养老、医保、教育,都存在上车的情况。我们知道,这些政策影响的对象就是体制内中产。所以这个阶层很容易形成一种政策性焦虑。永远不知道车来了没有,一旦错过就沦入比自己差的阶层。
  至于体制外中产,也受到政策性焦虑的影响,如买房也是一种“上车”,当初政策宽松的时候买了房的人,面对各种限购无法出手的人群还是有相当的“优越感”。
  不過,体制外的中产感受更多的则是职业性焦虑。职场如战场,不进则退,不能升职或离职的压力始终存在。传统的中产劳动岗位现在受到资本投向、新人技能、人工智能等各方面的冲击,金融领域的许多岗位甚至已经消失或被人工智能取代。许多职场人士不断学习充电,正是感受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据对3万多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个“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压力排行榜是这样的:管理中层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中产阶层都在高分区。至于非中产阶层的人士,如下岗人员为68分;矿工为60分;一般工人为59分,都普遍比中产压力更小。这是因为中层的职位压力更大,而可替代性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而且职位也意味着一种人生价值评定。在一个等级观念严重的社会里,职业性焦虑不但会被竞争压力所刺激,也被对未来的期待所放大。
  亲密关系的焦虑不比经济压力小
  另外一重焦虑则是经济上的。中产的标配生活有四大成本是绕不过的: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现代人普遍感受经济压力在最近几年突然增大,是因为大势已经改变了,财富分配方式从生产劳动分配为主,变成了按资本分配,而脑力劳动的报酬相对增长不快。房价猛涨远超工资水平、资本大鳄进军制造企业,都是这种分配方式变化的体现。
  中产中不少已经步入中年,还负担家庭的各种开支,花钱的项目与日俱增。除了房价呈几何级数攀升外,各种商品的价格均有不小的涨幅。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医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为了让子女的地位不向下滑落。只不过这种努力有时会变成一种嘲讽:中产最看重学位房,是因为这能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现实是,清华北大毕业生也可能买不起学位房。
  同时,中产的财富保持体系也具有相当的脆弱性,面对财富的缩水,比起被拆迁的农民,也未见得有更好的办法。财富获得不易、开支不易、失去却更易,这不能不让财富的所有者焦虑万分。
  但最容易让中产陷入沮丧的,恐怕还是亲密关系领域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变幻太快,情感也随之脆弱而易变。都市中成功男性和职业女性的离婚率上升,家庭关系冷漠也不鲜见。本该由家庭承担的缓解压力的角色,现在无人承担。亲密关系无法提供给焦虑的人生以必要的情感支持,反过来又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我们目睹了在这个时代无数亲密关系的解体。前两天上海金融圈又出事了(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同济大学教授、业内美女精英都被卷入绯闻。就当事人的学历来看,当年高考成绩都是顶尖的。这不能不让人慨叹,就连学霸的家庭也解体了—我们还要学习吗?   无论是政策性焦虑、职业性焦虑、经济性焦虑,还是亲密关系焦虑,都是因应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既然中产焦虑的真正根源在于外界,而不是内心,那么解决中产焦虑的良方就应该是改变这个外在环境。但恰恰是在这个方向上,现实中的中产却缺乏改变现实环境的勇气、耐心和想象力,只好缩回到“改变自己”的龟壳中。
  当然,“改变自己”也还是有用的。记得伊索的那篇寓言吗?两个同伴谈论如何躲避熊的追击,一个人说自己在练习跑步,另一个人很奇怪:你跑得再快还能有熊快吗?结果前一个人回答说,我不必比熊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在这个意义上,“罗胖们”的工作其实还是有用的:在一个大家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注定受损的环境中,你的自我提升虽然不可能改变环境,但你真的不必比熊跑得快,只要比你的同伴跑得快就行了。
  在压力固化的体系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不再是改变世界,而是让你能够跑赢同伴。在这种“鸡贼”的想法下,人们认为自己为改变环境也做了很多,但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
  走出中产自恋
  实际上,类似的中产焦虑在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
  19世纪末,美国中产阶级经历了南北战争后40多年“镀金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相當规模。但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垄断阶层出现爆发式增长,让中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其财富也受到威胁。1899年,全国制造业资本的1/3被185个垄断组织掌控。全国铁路网在1901年已被六大垄断公司控制。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大批中小企业被吞并或破产。当然,中产阶级的家庭焦虑也不遑多让,离婚率急剧上升,核心家庭大批解体。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发出哀叹,“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年代。”
  不过,美国中产阶级自救的方式不是学习知识超越同伴,而是眼光向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环境,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进步主义运动的来源。亨利·乔治在1879年出版《进步与贫困》,讨伐工业主义。杜威把实用主义发展成官方哲学,并身体力行地投入社会改革运动。劳诶德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一个巨型垄断的故事》,揭露垄断危害。1903年《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三篇文章,发起“黑幕揭发运动”。20多年进步主义运动导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出台,一大批垄断组织被肢解,包括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
  此外,保护环境、消除腐败、劳工平权、妇女平权—这些进步主义的成就终于让社会变得更有安全感,缓解了中产焦虑,并且带来中产阶级的爆发式增长,直到占这个社会80%左右的人都成了中产阶级。美国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引领改变社会的浪潮。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只会制造“中产恐慌”来赚一些口水钱。
  要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能够解决中产焦虑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依法治国,强化对公民权利和财产的法律保护;国家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增强社会的安全感;政府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不将教育成本过多转移给家庭;规范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小民营企业松绑;完善社会治安体系,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在大街上被拐走;打击不良商贩,让消费者不必担心入口的每一根菜都是致命毒药;对个体来说,亲密关系的背叛也不能摧毁你对生活的信念。等等。
  所以,中产焦虑不是无解的,只不过当你把外在环境的一切看作是不可能改变时,由此所带来的必然性当然就是不可抗拒的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就不可能通过记忆死板的知识、甚至专业领域学习来实现了。何况现在流行的“学习”不过是“把信息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储存当作掌握”。

  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其思想动力直接来自于进步主义教育改革,它把激发个体思维和责任感的贵族博雅教育,变成平民教育,让普通的中产阶层子弟都能够接触到。当这些子弟在课堂上通过辩论、讨论、展示、研究等形式去探讨那些慈善、竞争、公平、正义等话题时,不但把固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认知,也是在为未来的社会定调。
  这样看来,学习还真是解开中产焦虑的钥匙,不是从情绪上缓解,而是真正的改变焦虑之源。不过,具有改变力的学习,不是肤浅的知识存储,而是认知能力(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以及更重要的,由认知和行为的对接所产生的行为意志。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帮助中产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也只有在一个被中产意志所改变的世界里,“中产焦虑”才会彻底消失。
其他文献
根据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介绍,云南白药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粉状药物,主要用于止血愈创,在长征期间是重要的军需物资。直到今天,云南白药包装瓶上关于用途的说明还提到适用于刀、枪、跌打诸伤。而今,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国企改革的样本。此前,一家私营企业对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增资253.7亿元,取得了白药控股50%的股权。该公司在2009年就试图收购白药控股一部分股权,但是为“防止国有资产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沙特籍记者卡舒吉遇害的故事,一直在发酵。在这场国际政治的博弈中,沙特和美国被解读为“盟友”。  按照通行的说法,沙特作为产油国组织OPEC(欧佩克)的领袖,曾带领这个组织确定用美元结算原油交易,从而奠定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可以在全球“薅羊毛”,征收铸币税。作为回报,美国答应保护沙特王室,并支持其統治。  另外还有说法,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为何被处死?
2017年12月,出差旅途中的一家酒店里,我把自己锁在房间,打开电脑,登录稿件系统,查询过去一年究竟写过什么稿。  目的是回忆和梳理过去一年的经历和遭遇。我发现我去了全国13个省份,一年在外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接触了大量南来北往的人,感受着他们的激动、愤怒、高兴、失落和平静,也在奔波中收获别人的冷落、拒斥、质疑、理解与支持。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否通过查阅过往文章来完成对往昔的梳理与回忆?
尽管每次股市下跌,总有股民质疑或调侃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士余是一位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官员。在主流财经或证券类媒体和专业人士的语境里,刘士余被贴上的标签主要有:改革者,实干家,为人低调、做事雷厉风行、说话犀利而接地气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自然是从上任之初就被官方与民间寄予了厚望,然而改革总是伴隨着艰难、曲折与可能的失败,更遑论改革的对象是切实关系到千万股民利益与国家信用的重要经济领域
在《失序时代》一书中,理查德·哈斯认为,建立国际秩序2.0是适应全球化和国际社会权力日趋分散,旧的国际秩序已经解体之后的必然走向。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国家主权义务”,并斩钉截铁地认为,它是建立升级版国际秩序的一个最为基础性的原则。  在哈斯看来,自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到“冷战”结束的四百年间,是世界秩序1.0的历史时段,它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这一原则基础之上的。然而,“冷战”结束以来,这一秩序已无
随着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正在建设。2017年是承前启后的“中间年”,法治建设在这一年更多呈现出“动态”一面。  多部新起草和新修订的涉及法治政府建设的条例陆续公布草案,“制度的笼子”显现出更多细节。税收立法方面,烟叶税、船舶吨税这两类单行税法的草案已提交审议,立法将指向更为复杂的税种。而《民法总则》的通过,宣告民法典编撰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民法典分编的编撰并提
收费公路的一大堆“糊涂账”和电商巨头自建物流上“雷声大雨点小”,这两者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收费公路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法定的收费期计算,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收费公路要陆续面临收费期的届满。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多地宣布即将期满的公路将重新收费,而一些业已期满的公路更照收不误。  2014年年底,交通部公布的一份收费公路“亏损”报
“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年代,一些艺术娱乐化、低俗化了,没有哪个乐队愿意在街头过卖唱的生活,因为现实总要吃饭的,但街头的底层人供养不了,给不了这个养分和土壤。”  和骆老师约访好几次,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因为时间渐渐不属于他自己了:  今年4月,他在深圳乐器城二楼开了个工作室,招收10多名学员,专门培训他们学习二胡。既然收人家钱,培训的时间安排,当然以学员为主。  前不久,和他见缝插针聊了没多久,突然
我认中国和韩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在文化方面都有类似的渊源,所以不同于欧美各国,以人为主的经济模式都有其实行的空间及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产业厅”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并于2014年4月发表《日本能源战略规划》,橘川教授作为此调查委员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并起草了此报告书的核心部分。并于2015年4月的日本国会众议院会议中发表报告书。  国际上对日本研究
征地拆迁和城管执法,是极易制造社会矛盾的两个领域。手边就有两例:3月22日,网民爆料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城管人员将一名盲人乞丐打伤后丢入水中;27日,河南中牟县农民宋合义在自家承包地被开发商的铲车辗死。  为什么人人看得出来、全社会深恶痛绝的暴力行径却总是公然得到施行?为什么施暴者可以轻而易举伤害别人而不受良心谴责?  1961年,以色列开庭审判前纳粹德国高官艾希曼。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特派记者前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