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上应把握如下几点
  1、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與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 “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二、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地理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存量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第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其他文献
写作是作者自主地对生活、人生、自然的认知和感受的书面形式,显然这种认知感受是自主学习的结果,因而带有个性固执的特点。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的个性,综合素质都有差异,所以造成了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拓宽学生写作的软环境。    一、拓宽学生写作的心理环境    1、抓住说话内容,强化讲述条理  话题作文“路上”  提示:同学们在上学或放学的
期刊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
期刊
步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最终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电脑多媒体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是黑板教学和电视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一、多媒体技术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1、利用电脑多媒体,易于设境激情。高中英语新教材
期刊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来设置情境  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稱一次,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
期刊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实验稿)》对写作技能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近年来教师们在教学中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加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可是成效不大。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薄弱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不是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将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中变化的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总复习的要求;才能达到三个“化”。下面就来谈谈如何进行三个“化”。    一、章节复习——善于转化    我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发研究型课程,使课内学习研究和课外知识的延伸及课题研究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一、依托教材内容提出研究型课题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关键一环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比如,《赤壁之战》为什么具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朱光潜提倡“咬文嚼字”,马南邨主张“不求甚解”,两者是
期刊
在当今时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数字时代的数学化生存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也因此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特别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初中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也在着重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
期刊
内容摘要:“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每当写作时,学生们就感觉到害怕,抓耳挠腮觉得“不知道写什么”、“没什么内容可写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也往往是笔下的人物是别人的人物,笔下的事情是作文选上抄来的事情……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究其原因这主要还在于农村小学生手头作文题材匮乏,没有“真事”、缺乏“发现”,因而很难抒发真情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我在教改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