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淋漓抒深“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aixia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2.紧扣文本,深入文字,品透“酣”“愁”。
  3.辩证思维,体悟诗人个性化的“愁”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学说明】
  教学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而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外,还有没有可以开掘的内容?如果教学只在这些一望而知的表层滑翔,势必会遮蔽掉这篇杰作的丰富深广的教学价值。本设计着眼于诗人两种情绪的激荡,由文字入手,紧抓诗中的“酣”和“愁”。“沉酣”和“深愁”其实是一体两面,绝对不能简单割裂开来。李白的“愁”很独特,不幽怨、不隐忍、不含蓄,这种豪放式抒愁既是内心情绪的真实袒露,同时也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时间煎熬的诗人心绪的最直接表达。
  一、释题初读,打开原初体验
  1.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标题较长,从这个标题中,你了解到什么?
  2.自由读诗,读完后尝试根据注释和自己的语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提醒易错字词,交流难懂诗句)
  3.懂得诗歌的大概意思,仅仅是做了最基础的工作,但却是我们走进诗歌深沉情感的重要的一步,带着对诗歌意思的初步了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用心读诗,你们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
  二、想象体验,尽享“酣”中豪情
  1.全诗中最能直白明了地传达豪放之情是哪几句?
  (生全篇开花,首句尾句都点到,这也是这首诗歌感情杂糅的最直接体现,即全诗处处豪放,处处忧愁。师尊重学生的体验,并逐步引导到中间六句。)
  屏显: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2.这股豪放的起因是什么,能否从这六句中找一个字来概括!(学生斟酌后找到“酣”)
  李白这股酣畅豪情游走、浸透在字里行间,自由诵读这六句,借助对诗歌所描写的画面的想象,说说你还能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这股酣畅?
  (学生自由朗读品悟,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结:严羽说李白,“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这一场酣畅的倾吐,这用胸口一喷的豪情,我们还是用朗读来演绎吧!
  三、沉潜文字,细品“愁”中滋味
  1.那么这首诗剩下的部分在写什么呢?(请一生读剩下的诗句)
  屏显: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从“烦乱”“愁更愁”“不称意”提炼出忧愁!)
  2.刚开始上课,同学们说自己印象中李白不会忧愁,其实,谁没有忧愁呢?那么李白的忧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觉呢?尝试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感受。
  屏显:
  我觉得李白的忧愁很 ,我从
  (诗句)读出……
  (师生配合读后自由诵读品悟,全班交流中,關注到开头四句独特的句式,即倒装句和整散句,教师顺势引领到“歌行体”的介绍。)
  屏显:(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征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24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120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3.同学们结合了解到的歌行体的知识猜猜,李白为什么要打破整齐的七言形式?
  (交流后明确:这样的句式是为了配合内心强烈的、蓄积已久的情感的宣泄!而且长句中间停顿一下,不仅设置了一个悬念,而且又是为了下一波情感的爆发。)
  4.小结:从“抽刀、举杯”的动作中,从“散发弄扁舟”的人生选择中,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愁深重绵长强烈,作者抒愁的方式很痛快、豪放!李白的个性倔强而不屈!李白的内心却又矛盾而挣扎。很多时候,是无奈造就了豁达,或者是故作旷达。
  四、辨析“酣”“愁”,体悟独特抒愁
  1.整首诗歌直抒胸臆,那股复杂的忧愁倾泻而出,读来实在很过瘾,那么中间“高楼酣饮”的部分会冲淡这份忧愁吗?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默想,讨论后交流明确:不写就无法突出饯别这一事件,无法感受诗人的才华横溢,雄心壮志,也不能反衬现实的可悲,体验不到诗人不屈的反抗,整首诗少了跌宕起伏的震撼。)
  2.小结:,通观全篇,酣中有愁,愁中有酣,在酣与愁之间起伏,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所以诗人的愁如此跌宕起伏,大开大合。这场饯别,实质就是借“饯别”来浇心中块垒,是故作旷达的牢骚语、愤激语。现在,我们就是李白,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来一起吟唱出自己的心声!
  (在朗读中结束)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其他文献
6月7日中午,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各地作文题引起社会热议。 当天下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谭邦和接受《中学语文》特约通讯员彭志友老師专访,逐一评点全国九套作文题,全文如下: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感觉都比较平易,不难下手,不过,也有一些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先说全国卷一。全国卷一作文题比较宽厚。十二个关键词,涉及到中国当下生活
【评议论著】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内容提要】建构合宜的写作课程可能需要在课程取向上形成一个重大的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关注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满足。一种能够满足学生學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其基本特征为: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具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表象是刘母的专制与蛮横,真正根源是刘兰芝张扬任性、高调倔强的个性。  一、刘兰芝早年受到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都离不开早年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我们应首先从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入手,分析刘兰芝早年受到了怎样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诗歌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时说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汉代虽有
文本手法也叫文本的表达技巧,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判断、归类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揭示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最近,三峡大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赵乔翔副教授的专著《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探索》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我们是赵老师学生,便有幸最先拜读了该书。尽管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该书的全部内容,但却分明感觉到该书是我国近些年来少有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问题的重要成果。我们之所以必须用“重要”二字评价,除了因为该书探索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这个永恒的重要课题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奇离惝怳,飘逸不群,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尤其是最后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强音,表现了须眉男子的铮铮铁骨和昂昂豪气,道出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受前两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理解为李白不愿为官,高蹈遁世,寻求归隐,啸傲山林。这是一种肤浅的
许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无序无物无效的尴尬状态,理论界著书立说的很多,一线教师亮出实践主张的也不少,但还是很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中学写作教学依然没有迎来黎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蔡少军老师在《写作教学从哪里开始》一文中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在阅读教学日渐灵动开放的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却成了‘沉默的一代’”。
小说《香玉》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选修),笔者在几次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总是困惑于几个问题,现提出来探讨,请教同行。  一、关于“欣赏”  课本在小说之后有一段“欣赏”,说:“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小说。胶州黄生,孤寂地住在清冷的道观中,是为‘冷’;香玉为牡丹花神,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为‘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静
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后,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主要部分。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在教学方法和技能上也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变化。但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注重于运用新理念的课堂形式,或注重于教师本人独特视角的阅读理解而去强解课文,这些举措都在无意中忽视了
写作文如同穿衣,如果长时间穿一件衣服,那肯定自己讨厌,别人也讨厌。时时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这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但改变应当以不破坏这个人长期形成的基本风格为前提。就写作文来说,以不影响抒写真实的自己为前提,写出的作文要想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思维方法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要领,那就是要善于进行思维转换。在思维转换中提升作文,这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大多数出色的作家都能够准确地描述场景,能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