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的策略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讲好酒泉故事,传播好酒泉聲音,是加强酒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还提出了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文物;酒泉故事;策略
  0 前言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如果说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资源基础,那么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则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生动形象地向老百姓展示酒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让他们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讲好酒泉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当前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背景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西走廊酒泉敦煌莫高窟时强调,文化工作者要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瞬息万变,借助多媒体手段助力“让文物活起来”,讲好酒泉故事,让酒泉故事的传播呈现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效果,在加速研究背景下体会酒泉故事的神奇魅力和视觉感受。
  2 现状
  2.1 丰厚的文化积淀为讲好酒泉故事奠定雄厚的资源基础
  ①酒泉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酒泉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北有古长城,东与金张掖相连,西与嘉峪关接壤,是河西四郡之一,是传说中古雍州的西界,约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强大,军事的强盛,加上丝绸之路的繁华,酒泉人才辈出,文化蓬勃发展,留下大量的文化瑰宝,为挖掘酒泉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可以显示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②酒泉境内大量的文物遗存,丰富而珍贵的馆藏文物,是酒泉数千年历史的物化载体,更是区域研究的珍贵资料。酒泉田野文物分布广博,遍布7个县市区。有大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9大类,涵盖的文化形态、研究领域极其丰富。有四坝文化、长城文化、敦煌文化、简牍文化、西凉文化、西夏文化等。馆藏文物丰富,珍贵文物多,种类齐全,有陶器、木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等多种类型。每一个遗产、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和传奇,是酒泉灿烂文化积淀之源。这些文物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最早的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历史进程十分珍贵的实证。
  ③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存在为讲述华夏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保护文物资源,讲好酒泉故事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
  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文物讲好酒泉故事拓宽了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和手段。
  ②观众欣赏方式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不断适应新技术和观众的消费习惯,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平台和方式,推动文物故事的知识化、通俗化、趣味化、体验化、文娱化、网感化、网络化、视频化等成为传播的必然趋势。
  2.3 新媒体环境下,讲好酒泉故事对酒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彰显酒泉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品位。新媒体环境下,讲好酒泉故事、传播好酒泉声音,向广大市民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示酒泉形象,传递优秀文化,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酒泉历史,为酒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②有利于加强内外交流,增强相互了解,树立酒泉良好的城市形象。故事是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最好的载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利用新媒体环境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加强交流和沟通,增强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适应传播格局的新变化,让更多的人听得懂、听得进我们的故事,提高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
  ③有利于展示酒泉城市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发展城市旅游业,促进经济的繁荣。历史发展、文化繁荣、人类进步,从来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好的故事可以净化人的思想和心灵,让人不断进步。好的传播方式可以改变人对故事的认知,达到“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的高度。
  3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①思想观念陈旧,发掘文物背后故事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物保护普遍重保护、轻利用、轻文化传播,对文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文物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让文物活起来”,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下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还存在认识上、理念上、技术上等的差距。
  ②忽视文物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和联系,往往孤立地看待某一文化形态,没有独特性和地域性。文物的作用是由其价值的高低决定的,它通常有史料、借鉴、教育作用。挖掘的故事是否真实、可靠与珍贵,取决于文物的价值体现。因此,将某一文化形态与文物的史料价值相结合,更能体现这一地域故事的生动性、可信度。
  ③传播方式单一,没有构建完整的、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还停留在表面、初步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形成一套全面的、统一的系统。
  ④文物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讲好酒泉故事,还有一定的差距。
  ⑤没有研究和分析文物和酒泉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酒泉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酒泉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每一个酒泉故事都有一段与之相符的历史记载。因此,要想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还需要将酒泉故事有关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挖深、挖透。
  ⑥缺少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的系统策划和编辑,用文物讲述酒泉故事的媒体方式单一、平台缺乏创新。   4 策略和方法
  4.1 讲好文物背后的酒泉故事
  ①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是“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积极作用的重要环节。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就要对文物背后故事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寻找历史密码,将故事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传递给观众。如酒泉果园壁画墓,除了要让人民群众了解高超的绘画艺术、独特的绘画风格,还要通过壁画内容让人民群众知道民族大融合、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浓郁的风土人情。
  ②挖掘文物背后的酒泉故事,了解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是讲好故事的前提条件。例如,分布在酒泉民间各地的民国时期老庄子,每一个老庄子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融合着酒泉的历史、风土人情、建筑历史,尤其是黄土夯筑技术的应用,既符合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又能够发挥就地取材的科学原理,最主要的是将民国时期一边生产、一边防御的社会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讲好它的故事,不仅能够了解酒泉的历史,还可以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真正讲好酒泉故事。
  ③塑造具有酒泉地方特色的品牌故事,找亮点和创新点。故事是传播品牌的有效手法。人类自从会口头表达,就开始了讲故事。从欧洲的古罗马到亚洲的长安,从马可波罗到司马迁,都在讲故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可以找到、找准历史定位,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
  ④做好讲好酒泉故事的策划和编剧,是讲好故事的保障。要把酒泉故事讲好就要先学会驾驭它,出神入化,融会贯通,做好策划和编剧。既要让故事本身吸引人,更要讲得吸引人,真正发挥故事的效果,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4.2 新媒体是文物讲好酒泉故事最佳媒质
  ①新媒体是讲好酒泉故事的关键环节,是传播酒泉优秀文化的客观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互动,是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播转型的契机和标志,拉近文物和观众的距离,形成一种心理的共鸣和亲和力,体会文化的内涵,理解故事的深意,起到引导和传播的作用。
  ②适应当前新媒体形势下观众接收传统文化方式的必然选择。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接收传统文化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发生质的飞跃,了解文物由肃穆庄严向亲切共鸣、由战战兢兢向亲和自然转变,听故事由被动向主动,讲故事由单一到多样、呆板到灵活等多种方式转化。
  4.3 新媒体环境下讲好故事要采取科学的策略
  4.3.1 轉变陈旧观念,接受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文物的展示与推广,不能像赛宝一样,简单将东西罗列出来,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简单的、浅层次的讲述,而是需要应用互联网手段,将其前世今生与当前的时代背景融会贯通,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放下曾经位居文化圣殿的高位,要走下来,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它,了解它,爱护它。
  4.3.2 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各项培训和学习
  一是定期召开讲好酒泉故事文化交流会,就如何挖掘酒泉故事、讲好酒泉故事、用好新媒体等问题进行研讨,充分吸收、广泛采纳专业和民间艺术家的意见、建议。二是邀请具有多媒体技术的专家学者讲学,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三是外派人员学习其他省区市的先进、成功经验。四是定期开展民意调研,了解观众的需求动向,选择最佳的多媒体传播方式。
  4.3.3 建立新媒体环境下专业传播团队
  新媒体环境下,必须组建一个讲好酒泉故事的专业传播团队,发挥团队精神。一是精选一批高质量的人才。能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讲好酒泉故事,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还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很好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多媒体应用方面的技能。二是制订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人尽其才,发挥人才的能动性。三是聘用专家顾问,充分发挥地方文史专家的力量,把好质量关,提高故事水平。四是建立素材库,通过团队挖掘、特邀专家供稿、向社会征稿等方式建立素材库,不断发掘新故事,改革传播方式,改善多媒体基础,发挥新媒体作用,讲好酒泉故事,传播优秀文化。
  4.3.4 策划好让文物讲好酒泉故事的传播方式
  讲好酒泉故事关键要在最想讲与最想听之间找准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发挥最大正能量。因人而讲,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用新技术讲,应用适度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动性、形象性、感悟性;用新媒体讲,用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多种形式讲好酒泉故事,如长城、壁画等可以做成微电影或者动漫,提高吸引力、生动性,增强影响力。
  4.3.5 挖掘文物中的优秀文化元素
  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文物中的酒泉故事,挖掘文物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传播好酒泉声音,更好促进酒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 思考的几个问题
  5.1 新媒体环境与讲好酒泉故事相辅相成
  讲好酒泉故事与传播酒泉特色一脉相承。讲故事就是叙事,包括内容和表达,它们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新媒体环境下,故事作为叙事表述的重要内容,语言讲述已经不是唯一形式,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方式、路径。讲故事,传播好声音,既要借助传统主流媒体塑造酒泉好形象,还要通过新媒体实现个性化的补充。既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要求,还要讲好酒泉故事,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发挥文物的价值。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科技手段的优势,讲好酒泉故事,还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不能过分应用多媒体手段,失去故事的内涵,也不能过于重视故事的叙述性,而忽略多媒体形象、生动和简洁的作用。使用得当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5.2 文物和故事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
  文物的价值需要通过故事体现,故事的内涵需要文物提升,既不能过分强调文物的专业性,又不能忽视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文物缺少“活起来”的特性,而又不能一味看重故事的灵活性,失去它的历史性和厚重性。
  5.3 合理把握新媒体环境下讲好故事的度是关键
  在新媒体环境下讲好酒泉故事,既不能一味依靠媒体的丰富“形式”,还要把握好故事的“内容”,达到对故事内涵、深度的理解和文物优秀文化的完美传播,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文物的厚重性和历史性,以及故事的趣味性、灵活性完美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讲好历史故事,尤其是通过文物讲好地方故事,就是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温历史,宣传酒泉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其他文献
文物保护工作是传承我国传统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文物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可以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在实际
摘 要:从考古发掘来看,璧多为玉质,人们也常用玉璧来泛称所有的璧。而庆城县博物馆所藏的陶质璧,就其材质、纹饰在璧的所有类别中,当属异类。文章通过对陶璧的年代、材质、功用及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印证了汉代百姓“精神归天,骸骨归土”的生死观。  关键词:陶璧;年代;材质;文化内涵  2016年9月,庆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到当地群众举报,称玄马镇柏树塬村高山自然村一钻井队在推井场时发现古墓一座(图
文物是博物馆收藏、展陈、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拓宽文物征集渠道,提高征集水平,是各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文
简帛可以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岁月,古时文人墨客将简帛作为记录文字创作的工具,这就造成了简帛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学创作最真实的轨迹。从已经出土发现的简帛
摘 要:文章介绍了对石质文物浮雕戏猴石案腿的保护修复工作,详细记录了病害调查、表面清洗、表面脱盐、表面风化层加固、表面裂隙处理、表面封护等步骤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并就改善石质文物保存环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浮雕戏猴石案腿现状;病害调查;保护修复  2013年5月初,笔者有幸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并参与了浮雕戏猴石案腿等7件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
摘 要: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被引入中国,其建设初衷是有效保护全球化发展下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了让被强势文化包围的弱势文化得以繁衍生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建设了许多民族生态博物馆,弥补了之前传统博物馆的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活态保护”。然而生态博物馆在中国肩负着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双重责任,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弊端:生态博物馆的使用主体之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冲突应该如何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文物鉴定与鉴赏方面新技术的创新,对文物鉴定与鉴赏工作质量的提升和效能的优化具有积极影响。基于此,文章从新技术入手,对文物鉴定与鉴赏的方法进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安全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历史文明的发展延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就近十年博物馆行业发展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结
为了充分发挥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陕西省文物局联合腾讯首次在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共同举办“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全省共有100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参加。  这次“秦娃说—我的国宝开场白”短视频征集大赛活动的参赛作品征集时间截止2021年5月15日。参赛范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
摘 要:文物是人们了解过去最直观、最简单的认知方式。四渡赤水纪念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秉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有效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利用;文物征集;文物安全;文物管理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四渡赤水纪念馆(图1)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