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烧要警惕“药物热”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Temp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李小姐因患呼吸道感染,发热高达40度,她先后买了几种消炎药和退热药服用。几天后,李小姐头痛、咽喉肿痛都减轻了,精神、体力也恢复了,但是热度却持续不退。医生诊断后告诉她,这是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应立即停用所有的退热药和抗生素。两天后,李小姐体温恢复了正常。
  “药物热”是由于患者因病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目前临床上,一些医生对“药物热”还不够重视,个别患者因不能及时停用致热药物而危及生命。
  
  药物过敏是引起“药物热”的主因
  
  引起“药物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遗传或个人体质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这种“药物热”最为常见,又称其为药物过敏症。患者可伴皮疹、关节痛、嗜酸粒细胞增多、哮喘发作等过敏表现。此外,药物作为抗原与病人体内蛋白质结合,也可以产生致热源引起发热。这类患者伴有寒颤、呕吐、贫血、背痛和血尿等症状,严重者还表现出心跳过速、呼吸急迫、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另外,药物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也会引起用药者发热。
  
  “药物热”一般停药后会退热
  
  在临床上,如何区分“药物热”和普通发热?医生介绍,典型的“药物热”出现于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可在用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
  据了解,“药物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并无其他症状。少数患者症状较重,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寒战等,部分病人可伴有其他过敏症状。发热患者若除发热外,还出现了皮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尤其原发病已有好转,而体温仍高或体温一度下降后再度升高,临床上又找不到引起发热或发热加重的确切病因者,均因想到“药物热”的可能。
  当然,不是所有高烧不退都属于“药物热”反应,有些合并感染或者混合性细菌感染同样会出现持续不退的高烧。但“药物热”的高烧通常热度较高,伴有药物过敏等其他症状,停用药后热度立即减退。
  
  预防“药物热”要按医嘱用药
  
  对“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补液,帮助体内药物的排泄。对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如冰敷等。
  预防“药物热”应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遵守用药原则,即:能口服则不注射,能肌注则不静脉,能局部则不内服,能单用则不合用,能少用则不多用,能不用最好不用。特异体质者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以便医生选择药物时对“药物热”有所警惕。同时,医疗机构也要严把药品质量关,禁止使用过期、污染药品。对已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应告诫病人,以后有病时禁止再用同一药物,以防发生意外。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香港注册中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香港耳针学会理事长兼台湾学术处顾问、财团法人赖本源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客座教授、世界传统卫生组织WTHO耳穴专家组成员、高雄市中华健康养生协会创会理事长。擅长慢性病的中西医整合非药物疗法及身心安定处方的研究与应用。多年来致力向两岸三地的民众推广预防医学、耳穴诊疗及传统养生保健法。    颈椎病患者不一定出现颈痛症状,部分
【作者简介】孔令谦,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嫡孙,自幼随父临诊,尽得其传。其间,拜著名太极大师孙剑云研习太极之道。创三四五平衡养生之法。“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现任孔伯华养生医馆馆长。      清代的席裕康在《内外功图说辑要》中专门为女子健身介绍了女子五禽戏,运用“虎形法、熊形法、鹿形法、猿形法、鹤形法”使女子同样“五气朝元,六腑调和,元气无损,从此百病不生”。  具体口诀如下:    
肾精充足才能强壮身体,凡体弱多病,未老先衰,身体不强壮,都是肾精不足以推动全身气血正常运行的缘故。人们常会说一些身体瘦弱、面色晦暗、未老先衰力气少的人是“肾亏”了,这往往是十分准确的。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从胎儿时期就决定了肾与全身脏腑以及气血运行的密切关系,所以称肾为强壮之官。  肾藏精,司气化,主骨,生髓,肾功能产生之气,称为少阴之气,也称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能量物质,有主导精神意识活
树木虽然表面凝然不动,可外能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内可吸收大地的营养,所以树能生生不息,不断地发育成长,坚实壮大.可能是受这一自然现象的启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便创造出了
期刊
三“8”运气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特别适合老年人。此方法对于慢性鼻炎、近视、耳鸣、面瘫、三叉神经痛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动作要领】  (1)坐、卧、立均可,一般多采用坐式。思想集中,大脑入静,松静自然,意气合一。颈直,舌抵上腭,口微闭,以鼻吸气。眼半闭,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收胯;坐位,踝、膝、髋关节都是90度,两手松开,掌心向下放腿上。手、面均应洗净,搓热两手,自然静息40秒
不久前,曾战略性收购了MIPS科技公司的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就其MIPS CPU系列产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发布了详细的产品路线图。
有些人在服中药汤剂时,常因味苦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中医专家说,有些中药不适宜加糖服用,因为加糖后的中药汤剂在减少了苦味的同时,药效也降低了。  据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张庚良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入肾,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苦味中药汤剂加了糖,就会改变中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例如,有些苦味中药能刺激末梢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2003年为移动卫星联营公司(MSV)分配辅助地面组件(ATC)频谱后,许多否定的意见随着新闻四处传播.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人们清晨起来,洗漱梳理,本来是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什么养生家唯独对春天梳头特别强调呢?  原来,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春天养生保健尤要顺应天时,顺应生理,务使肢体舒展,气血调畅。春天梳头,正是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着宣行郁滞,疏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