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是以问答方式展开的,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一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使教学变得更生动,并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但是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中大多数属于记忆性问题,其次是推理性问题,较少有分析、判断、比较、发现、评价等价值的问题。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作为教师,应通过这个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 探索 自主学习 教学 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而不是给予。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学校教育的功能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作为教师,应通过这个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和问题呈现勾股定理是怎么产生的在以上的拼图活动中,如何通过面积计算寻找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式,指导学生通过探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寻找等量关系,发现勾股定理。勾股定理证明方式的多样性探索。例如: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教学和问题呈现每人发一根一米长的铁丝,弯成一个矩形,相互比较矩形的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问怎样弯可使矩形面积最大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习建立二次函数及讨论最值问题的数学方法,得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弯成矩形的三边,另一边靠墙围成一个矩形,怎样围面积最大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熟悉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从而掌握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应用技能。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是与课堂教学的观念紧密相联系的。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学生上课只会听教师讲课,只会照老师讲的公式、法则死记硬背,照搬照套例题,不会探究“为什么”、“从何而来”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须从刺激发问开始,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显然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法不同的是,设计的问题是完全要求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的。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的探究时及时地回顾、补全新知识认知时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将复习旧知识作为每一堂讲授新课的第一环节,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复习旧知识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一堂课的开头是否吸引学生,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事;其次是许多课,新旧知识之间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界限,在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是当人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想到如何与以往经验建立起联系,在课堂上为什么不能再现这一过程呢’人为地设置新旧知识的界限,并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备课中往往将所传授的知识设想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联系,进行比较和辨别,发现规则及这一规则的作用,形成迁移。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也即体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教师围绕这些问题作讲解用的,而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和讨论用的,教师仅仅起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自学能力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上自立自主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学会学习, 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但必须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是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正如“自学教学法”创立者卢仲衡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思维是认识过程中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要解决如何思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步思维,这也不会妨碍思维的灵活性。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应是:带着问题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学能力。为引导学生自学而设计的问题,基本思路是:以新带旧,以旧迎新,架桥铺路,穿针引线,注意变式,面向全体,加强反馈,快慢自主。
  三、激发兴趣,让课堂更生动
  在数学课堂上需要讨论一些问题时,个人借鉴现在500强企业招聘非常的流行的小组“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具体的就是:给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找到相应的角色来扮演。比如,有人扮演Leader(即领导者),掌控整个小组讨论,并最后必须做出总结;有人扮演协调者,负责在激烈讨论时,协调小组各方的意见,不会偏离方向;有人扮演计时员,负责对时间的掌控,不会让讨论没完没了;有人扮演记录员,负责把各种观点记录并整合,并且自己也可以发言。实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不错,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距离社会上真正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不小差距,但是学生还是像模像样的完成得不错。
  举个例子。在一次数学课上,课题是探讨“一次函数y=kx+b(k不等于0)的图像所在象限由哪些元素影响?”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先让每个小组自由讨论10分钟,之后每个小组选举一人作发言总结。讨论过程非常激烈,时间一到,没有老师提醒,学生们自己很自觉的安静下来(因为有计时员的及时提醒),并且每个小组选派的学生发言都非常精彩,最后由班主任点评,总结规律。整个过程下来,同学们都是兴致勃勃。
  这样的上课方式, 比之老师传统 “填鸭式”的教学,会比较有趣一些,有些游戏或者竞争的味道。这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这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效果也不错。
  当然,这样的上课方式只是选择性的使用。毕竟,传统的教学也有其无可代替的优点。具体选择还需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课堂教学中让问题教学真正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关键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育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从时间上,要加大学生的自己支配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活动上,既要有让学生表达的机会,也要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有讨论和质疑的机会。 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的去营造这样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从一堂几何课看数学教育的改革行动》, http://www.51lunwen.com/ 顾冷源的报告 .
  [2]《数学教学》1999年第5期,“高考命题正在起着变化”,张奠宙.
  [3]《教育导刊》2000年第72期张艳红.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中学生作为将来人才的后备力量,应该更加重视英语学科的学习,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课堂以外更为广阔的资源,将课堂活动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与学习中,同时将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课外资源;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3.4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笔者总结如下: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使学生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表扬、批评等各种方法来培养情感,提高学习效率;磨练意志,坚定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创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英语学习;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