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世纪水彩画在西方绘画中成为一门独立画种。现如今,水彩画在中国也已经广泛传播。水彩从名字中显而易见,此绘画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多年来我国画家通过画册以及国外美史来研究西方绘画。对绘画者而言,绘画技法和物理性能对绘画创作极其重要。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绘画材料;干;肌理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1-1
展望绘画史,每位绘画大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独门技法,这些独门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些技艺语言并非是不可言传的。水彩绘画贯穿历史古今,后人通过大师对水彩绘画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借鉴与吸收,使得新的特殊技法和应用材料广泛兴起给予了水彩画新的时代精神。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科学巧妙的运用绘画材料对画家而言这种“底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彩具有通透、明亮、润泽、清新自然的特性,主要以水为媒介进行作画。画家常用水的流动度、色彩变化以及造型塑造来掌控整幅创作。在材料选择上水彩可谓是“大家族”市场上常见的色粉,水溶性铅笔等也都属于水彩材料选择范畴。总之,现代水彩绘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浅谈水彩技法,常见应用技法通常包括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及综合材料画法。伴随着水彩绘画语言的不断开拓,众多画家在水彩绘画中还创作出多姿多彩的肌理效果。这类技法包括运用留白液、撒盐、用画笔勾勒、运用肥皂水、刻刀雕刻等。水彩绘画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高透明度水彩,另一类则为不透明水彩。
透明水彩绘画技法颜料要求极为稀薄,以浅色的纸张为先决条件,要想达到透明的效果,提倡底子尽量洁白且不易褪色。透明水彩画法首先要抓住水流运用,其次添加大量的水和稀薄颜料色制作。这种绘画技巧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幼兔》的作者丢勒在描绘这幅作品时运用了水彩淡彩画法,把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提高了整幅作品的通透性。透明水彩绘画技法也可参照中国水墨画法。水彩画与中国画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作品的成败都与水的运用密切相关。通过“透”来表现画面的“韵”。透明水彩在创作之前,可以先把画纸整张喷水打湿,运用点、染、擦、积层渗破的方法使笔迹浑化,从而使画面在视觉上产生空灵效果,整幅画作结束之后给人一种通透感。还可采用中国画的渲染法,在纸上勾勒出形,随后进行染色。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中国式水彩画现在被置于一个全新层面。
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家要有两只眼睛,前一只眼睛叫做观察,后一只眼睛叫做想象。”所以对艺术家来讲不能总采取固定的绘画模式。如同不透明水彩绘画技法,这种方式虽不如透明水彩得到人们的欣赏与重视,但是在水彩绘画观念里面,如果颜料过厚或者没有充分利用水的特性使画面变通透,这种画法会被误认为没有充分利用水彩的特性,作品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对水彩绘画的理解。很显然这种说法颇具偏见。西方美术理论思想中曾提到,水彩画与油画技艺是非常相像的。在17—18世纪的英国,水彩画是模仿油画技法去描绘物体的。常用颜料不断加以调和,然后分不同层次涂抹在画面上,这样的水彩画由于缺少大量水作媒介,画面会变的昏暗缺乏通透性。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可用丙烯或者水粉颜料、石膏底子等进行打底,让画面变得深沉犹如油画。画家毕加索,他曾经把水彩运用到素描绘画上,让整个画面变的具有现代感,这也可以说是水彩与油画的一次融合。
伴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人类审美观念巨变,艺术家们不断要求自己提升审美品格从而推动了绘画材料的革新与发展。在水彩材料创新方面,开创新型绘画材料不断提上日程。中国水彩材料初期发展运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纸张选择上,由于水彩画的独特性,水彩纸要求不易卷曲,收藏时不能有折痕出现。为了满足广大绘画者的要求,市面上出现了亚麻破布手工制造纸。手工纸有很强大的实用性,绘画者可根据画面要求选择不同克数的纸张,通常克数轻的纸张颜色越鲜艳,越重的吸水性越强。手工纸易吸水且不容易损坏,颜色覆盖之后能达到通透明亮的效果。真正手工纸在包装上要有handmade字样。介绍几款评价度较高的画纸,英国瓦特曼手工纸、英国的获多福、康松、巴比松。新型水彩纸张还可选取羊皮纸、丝绸、白板纸。水彩颜料需要持久溶于水的状态且无需用笔多次调试,色料要易冲洗。最著名的是德国施米尼克,被称为顶级的水彩颜料,属于专家级别。对初学者而言,可选择中国产的马利水彩颜料、英国温莎、荷兰梵高、日本樱花等。这些颜料不但价格适宜,而且颜色鲜艳稳重,易于作者发挥。
综上所述,水彩绘画技法与材料选择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展水彩拓宽水彩画艺术语言的表现领域。水彩绘画虽比不上油画厚重,也不及中国画的神韵,就是这种特殊性使得水彩画在画坛上占据了不可代替的地位。如今,水彩画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到高等学府教学课程,教学上到处可见到水彩画的踪影,例如美术学教学、设计教学,可见水彩画还未发展到艺术极限,还需后人不断进行探讨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汪晓曙.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水彩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德]马克斯·多奈尔著,杨红太,杨鸿宴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舒士俊,韩结根.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董婉莹,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绘画材料;干;肌理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1-1
展望绘画史,每位绘画大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独门技法,这些独门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些技艺语言并非是不可言传的。水彩绘画贯穿历史古今,后人通过大师对水彩绘画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借鉴与吸收,使得新的特殊技法和应用材料广泛兴起给予了水彩画新的时代精神。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科学巧妙的运用绘画材料对画家而言这种“底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水彩具有通透、明亮、润泽、清新自然的特性,主要以水为媒介进行作画。画家常用水的流动度、色彩变化以及造型塑造来掌控整幅创作。在材料选择上水彩可谓是“大家族”市场上常见的色粉,水溶性铅笔等也都属于水彩材料选择范畴。总之,现代水彩绘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浅谈水彩技法,常见应用技法通常包括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及综合材料画法。伴随着水彩绘画语言的不断开拓,众多画家在水彩绘画中还创作出多姿多彩的肌理效果。这类技法包括运用留白液、撒盐、用画笔勾勒、运用肥皂水、刻刀雕刻等。水彩绘画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高透明度水彩,另一类则为不透明水彩。
透明水彩绘画技法颜料要求极为稀薄,以浅色的纸张为先决条件,要想达到透明的效果,提倡底子尽量洁白且不易褪色。透明水彩画法首先要抓住水流运用,其次添加大量的水和稀薄颜料色制作。这种绘画技巧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幼兔》的作者丢勒在描绘这幅作品时运用了水彩淡彩画法,把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提高了整幅作品的通透性。透明水彩绘画技法也可参照中国水墨画法。水彩画与中国画虽然性质不同,但是作品的成败都与水的运用密切相关。通过“透”来表现画面的“韵”。透明水彩在创作之前,可以先把画纸整张喷水打湿,运用点、染、擦、积层渗破的方法使笔迹浑化,从而使画面在视觉上产生空灵效果,整幅画作结束之后给人一种通透感。还可采用中国画的渲染法,在纸上勾勒出形,随后进行染色。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中国式水彩画现在被置于一个全新层面。
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家要有两只眼睛,前一只眼睛叫做观察,后一只眼睛叫做想象。”所以对艺术家来讲不能总采取固定的绘画模式。如同不透明水彩绘画技法,这种方式虽不如透明水彩得到人们的欣赏与重视,但是在水彩绘画观念里面,如果颜料过厚或者没有充分利用水的特性使画面变通透,这种画法会被误认为没有充分利用水彩的特性,作品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对水彩绘画的理解。很显然这种说法颇具偏见。西方美术理论思想中曾提到,水彩画与油画技艺是非常相像的。在17—18世纪的英国,水彩画是模仿油画技法去描绘物体的。常用颜料不断加以调和,然后分不同层次涂抹在画面上,这样的水彩画由于缺少大量水作媒介,画面会变的昏暗缺乏通透性。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可用丙烯或者水粉颜料、石膏底子等进行打底,让画面变得深沉犹如油画。画家毕加索,他曾经把水彩运用到素描绘画上,让整个画面变的具有现代感,这也可以说是水彩与油画的一次融合。
伴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人类审美观念巨变,艺术家们不断要求自己提升审美品格从而推动了绘画材料的革新与发展。在水彩材料创新方面,开创新型绘画材料不断提上日程。中国水彩材料初期发展运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纸张选择上,由于水彩画的独特性,水彩纸要求不易卷曲,收藏时不能有折痕出现。为了满足广大绘画者的要求,市面上出现了亚麻破布手工制造纸。手工纸有很强大的实用性,绘画者可根据画面要求选择不同克数的纸张,通常克数轻的纸张颜色越鲜艳,越重的吸水性越强。手工纸易吸水且不容易损坏,颜色覆盖之后能达到通透明亮的效果。真正手工纸在包装上要有handmade字样。介绍几款评价度较高的画纸,英国瓦特曼手工纸、英国的获多福、康松、巴比松。新型水彩纸张还可选取羊皮纸、丝绸、白板纸。水彩颜料需要持久溶于水的状态且无需用笔多次调试,色料要易冲洗。最著名的是德国施米尼克,被称为顶级的水彩颜料,属于专家级别。对初学者而言,可选择中国产的马利水彩颜料、英国温莎、荷兰梵高、日本樱花等。这些颜料不但价格适宜,而且颜色鲜艳稳重,易于作者发挥。
综上所述,水彩绘画技法与材料选择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展水彩拓宽水彩画艺术语言的表现领域。水彩绘画虽比不上油画厚重,也不及中国画的神韵,就是这种特殊性使得水彩画在画坛上占据了不可代替的地位。如今,水彩画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到高等学府教学课程,教学上到处可见到水彩画的踪影,例如美术学教学、设计教学,可见水彩画还未发展到艺术极限,还需后人不断进行探讨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汪晓曙.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水彩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德]马克斯·多奈尔著,杨红太,杨鸿宴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舒士俊,韩结根.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董婉莹,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