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考核莫走入歧途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终考核是许多人心烦、惧怕、又期望的一件充满矛盾性的工作。
  年终考核是为了奖优罚劣,提高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这样的动机无可厚非,相信每一个被考核者都不会抵触或者拒绝。然而实际中,大凡搞过的考核总会打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折扣,有悖于初衷,在争议和不满中落幕。
  先说名目,可谓繁多: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招商引资、综治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网络信息,还有“三农”水利、乡村环境整治,数不胜数。再说办法,既然考核,必有高低之分。于是便出现了“末位淘汰”制。不管事实如何,总要排个三六九等。谁为末了,便是众矢之的,被当靶子“猛打”。最不合理也不科学的是,考核的项目不论单位级别差异,也不管职能区分,细则“同出一则”。玩笑话:老子儿子一个标准,男女同在一条起跑线。
  这样的考核缺陷显而易见,但这些年一直沿袭下来了。不是不想弥补,而是很难弥补。包括那些制定考核标准的部门。五脏俱全,分工缜密,责任各异,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给每个单位几乎都赋予了独特的职能。现在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怎能量得准?失去了公平,结果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照说这样的考核当休矣,最少也会引起被考核者的抵触,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每年居然轰轰烈烈,大有市场。
  人们都糊涂了?一点没有,清醒得很。首先考核不再是“花架子”,“有用”了。拿到好成绩,领导添光彩,仕途可加分。干部考察,一年的考核结果很有“说服力”。成绩居前,可以掩盖许多瑕疵。作为领导当然不会放过表现的机会,想方设法争第一。所以每年单位领导给下属下死命令拿高分,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下属没压力也是假,真的丢了分,领导也真会翻脸。干部职工也愿意好成绩,现在许多单位把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有的还与评优、晋职相联。单位的名誉也是自己的光环,而且还得实惠,何乐而不为?再则上级部门、上级领导很看重考核结果。在“官本位”仍十分突出的官场职场,作为下级,赢得上级的青睐非常重要。可以说上级的喜好就是下级努力的风向标。上级一句话让下级忙活半天,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益投资,其目的不言自明。说白了,年终考核主要是领导者之间的竞争,群众不过是衬托而已。
  任何事情一旦被注入功利,必定变味。一些单位实事求是进行考核很难排在前列,这里面有自身工作的问题,也有考核项目和要求脱离实际的问题。怎么办?要想争先只有一条路:做假。于是,每年考核之时,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汇报材料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芝麻变成了西瓜,杂草变成了鲜花。然后便是“公关”。考评组被视为“尊贵之宾”,吃好,住好,玩好,完了少不了“打点好”。有责任感的考评组或许还坚持一定原则,而大多数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谁的投入大,谁的成绩就高,考核变成了一些人借机捞一把的机会。
  考核本是件好事,对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提高机关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推进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语说得好:君子日三省其身。更何况是人员密集的一个单位,一年之末梳理一下全年的工作,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非常必要。单位与单位开辰比赛也未尝不可,比的过程也是凝聚人心,树立信心的过程。遗憾的是目前一些考核评比,扭曲了公正性、公平性,变得庸俗而市侩。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怎样才能“实干兴邦”?消除形式主义,杜绝弄虚作假,是最有力的响应。考核本身无错,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实践几十年了,效果显著。但能否科学、公正、合理,这是关键。虽然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履职理念,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可小觑,更不可放任走入歧途。
其他文献
2013年以来,各地高考改革纷纷将矛头指向英语。有的不考听力,有的可以一年多考,有的不计入总分,在这种改革之下,“英语热”将无可避免地面临降温。高考指挥棒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会影响到高校英语专业的设置。  改革开放初期,英语教育专业一度热门。高校扩招和加入世贸组织,使得英语教育大跃进发展,大部分大专院校都设立英语专业。如今,该专业风光不再。英语专业甚至成了就业老大难专业。根据年初《文汇
期刊
在美国各地的音乐学校,大致都能看到我在波士顿地区的音乐学校看到的情景:俄罗斯教师和华裔学生(包括少量韩国和日本裔学生)。俄罗斯的音乐教师,不仅水平高,而且要求严厉;他们手下的学生,大部分是华裔和日韩裔,有的甚至是清一色的黄皮肤。据说,俄罗斯老师的标准太高,乃至大部分美国白人的孩子受不了。结果,每个音乐学校顶尖的孩子,亚裔占据了大部分。有一次,我们看一个钢琴演奏会,满台亚裔小天才,但有一个白人孩子表
期刊
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成立于1968年,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也是韩国十大财团之一。每年为全球超过60个国家的用户提供2600多万吨钢铁产品,包括热轧钢卷、钢板、钢条、冷轧钢板、电导钢片和不锈钢产品等,被美国Morgan Stanley投资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制造商”,POSCO凭借其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的技术竞争优势,锐意成为21世纪的全球领先钢铁制造商,201
期刊
中国要想撑起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必须强健繁荣。所以应尽快实施集聚股市人气、重振士气、长短结合的“组合拳”,破除中国股市“吸引力之困”,打通中国经济“任督二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平台转换期和改革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宏观政策主要基调是托底和保稳,以避免各类风险叠加导致经济过快“下台阶”。  2014年是融资年,前期债务到期压力非常大,并且集中到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
期刊
年复一年,即在转瞬之间。每当新年的钟声以别样的声响回荡于星空、激荡于人们心间,时间的期待与永恒,似乎超越一切,定格与悬念,总会让人感叹和遥想。  挥别与启航已是惯性的时间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它的演进法则,但它的壮丽,取决于我们能给宝贵时间赋予怎样的内容,怎样的质量,怎样的意义。中国一百余年的近现代时间简史,尽是动荡和屈辱,不堪回首。而即便回望当代中国,错失的“文革十年”等,也无不令人惋惜与痛心。  
期刊
青岛老四方区的四流南路66号,是一个老牌的化工企业——海晶化工。自1947年以来,海晶化工便在这片占地40万平方米的厂区里,经历了风风雨雨的66年。  66年来,海晶化工从最初的青岛化工厂、青岛第一化工厂走到今天,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伤痛,改制、搬迁,海晶化工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折射出青岛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从起点开始,海晶化工每天都在向“昨天”告别,66年来的每一天,他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今,他要告
期刊
前言  坦白地说,化工业不是个容易讨喜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  近些时候,食品添加剂、化学纤维、化学药品……这些早先默默地铺就了现代生活轨道的日常品,被人们一朝“恍悟”:但凡跟化学沾了边,被它们侵染久了,人似乎就要基因突变、化身“绿巨人”似的。  化工业集体笼罩在一片混沌犹疑的浊色当中,但总有人不甘。  从逼仄的老城区抽身,于区位优势更鲜明的开阔腹地重展拳脚;抛却被行业固守的生产流程和思维负累,和
期刊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讲述的是1997年金融风暴期间,一个新加坡的三口之家和他们的菲律宾家佣的故事。  电影在香港引起不小反响,因为这是不少香港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每天早出晚归,于是照顾孩子起居甚至学习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家佣。毕竟从经济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的话,夫妻俩外出工作赚钱供楼还是比聘请一个家佣要划算得多。  电影里面描述了这样一种场景:孩子和家佣朝夕相处,对家佣的依赖甚至
期刊
为居家购置一把酸枝木太师椅,一个紫檀木大衣柜,又或是一张100%纯真皮沙发,或许是每一个家庭主妇的梦想。最好,还能身穿貂皮衣,脚着鳄纹屐。不过,这种完全享受取自纯天然材质的奢侈生活,对于绝大多数寻常百姓而言显然太过遥远,伴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大规模直接采伐天然材质一次性加工为日用品的原生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今天,人工合成材料大行其道,就连引领全球时尚界的LV包,也在采用人造的PVC材料。
期刊
我是老派人。首先是“老”,今年五十有二,而且“派头”上也老:我年轻时就属于出土文物型,衣冠不整,不追时尚,如今出门,在美国像个非法移民,在中国像个进城民工,没有iPhone、iPad。  不仅如此,我对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也往往多有微词:他们太“潮”了,所以太傻了,将来难以成功。乔布斯去世时,整个媒体被乔布斯覆盖,我12岁的女儿居然不知道乔布斯是谁,一大原因大概是她从不用他的产品。此事记述在我的《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