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建筑师的深度神经网络原理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深度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一大热点领域,建筑界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大建筑师则希望更多地了解相关的信息,但是计算机算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成为主要障碍之一.文章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以通俗的语言,循序渐进地阐述出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以及生成对抗网络的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外窗得热是影响建筑供冷能耗的关键,冬季夜间相对寒冷,外窗是室内热量散失的重要通道.立足于改善窗户系统遮阳性能和保温性能,文章介绍了研发的一种遮阳保温一体化装置,并对其热工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装置与普通双层玻璃窗结合后,窗口综合遮阳系数SCW和传热系数K均减小,东、南、西和北四个朝向的窗口综合遮阳系数SCW最小为0.26、0.26、0.19和0.39,传热系数K可减小至1.15~1.49 W/(m2·K).
高校图书馆从诞生开始,就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更应重视建筑环境和教育文化的设计观念,重视建筑的整体教育文化作用,调动各方面人员对富有中式特色及诗意的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文章主要围绕对《陋室铭》美学与文化内涵的重新挖掘和诠释,浅谈其对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教育意义、精神需求及文化形象和自信确立多方面的启示,旨在通过思路的创新构建与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优化与文化设计的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阐述了场景的三种含义以及场景理论范式的框架,并从现象和特征角度分析“网红建筑”在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等方面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倾向,根据“网红建筑”类型归纳对应文化价值观的共性特征.通过运用场景理论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网红建筑”共鸣现象的方向性矛盾进行了辩证思考,以探索未来建筑发展走向.
传统建筑因为构件类型不同、材料和工艺有区别、损坏情况不一,使其包含的信息多样且复杂,传统信息管理方法对这些信息归档、保存效率低且难度大,难以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管理.文章旨在探索更高效、协调的信息管理方法,对传统建筑信息保存、修缮及研究提供思路.大悲殿是明代标准官式建筑,其大木构架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基于BIM技术的REVIT平台,建立残损信息模型,将大悲殿构件的年代信息、材质信息、残损信息等进行系统化归档,对残损信息进行参数化管理,为修缮施工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巨构建筑(megastructure)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持续至70年代中期,曾在建筑界拥有巨大影响力.在巨构建筑运动消退的数年后,巨构建筑和巨构理念开始频繁出现在科幻电影作品中.文章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巨构建筑理论对于今日建筑设计的意义.
空间建构强调在实体空间搭建过程中理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内涵,而场所精神也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对真实的空间环境进行思考,从空间的使用者也就是人的层面去探求其需求及感知.与城市相比,乡村则有着独特的场所特性.文章以创新团队项目组进行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空间建构在真实场景中的建造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场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复杂关系.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整个疫情防控链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良好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城市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汇总分析韧性社区的基本要素,构建建设与治理框架,结合社区在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策略,希望为后疫情时代的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基于武汉市2010—2020年工业用地现状图和用地数据,以GIS为分析工具,分析武汉市主城区工业空间的规模、圈层和扇形等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产业政策与土地政策推动下,武汉市工业空间呈现圈层式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与集聚的特征,主城区工业空间不断缩减并加速转型,推动武汉市整体空间的优化与升级.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围绕“精准定位、因材施教、凝练特色、突出人品”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四年制建筑学专业的“1+2+1”教学体系,在遵守行业规范、注重地域特色、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顶层设计下,深化“一核两带”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技能和品行绩点量化评价系统,培养以“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建筑师”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人才.
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乡村规划专业人才开始向兼具复合型人才、社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四才”型专业人才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文章通过针对性地完善乡村教学路径的构建,提出了以“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对外交流”五维一体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路径,在形成多元、开放、渐进式乡村规划教学模式的同时,力图探索符合当今国家战略需求、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乡村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