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思想的理论学习、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学校校本实际的分析等方面的思考,无锡一中确定以文化自信为价值追求、以江南文脉为载体途径,开发“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通过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从江南文脉到文化自信的课程内容,通过传统教学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77-04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是无锡市第一中学在建设江苏省普通高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的过程中开发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它秉承“课程是文化载体”的理念,以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的国家课程为基础,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依托人文学科融合和实施项目学习两大抓手,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推动“四个自信”在高中生中的落实。
  一、知行合一整合育人资源
  无锡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11年,是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培育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坚守“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在实践中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积极思考落实立德树人的校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均属于政治自信的范畴,而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是文化自信,且文化自信离学生的生活最近,所以高中学段应该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来构建坚定“四个自信”的校本课程,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之一。
  学校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课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具体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思政学科的政治认同、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这些具有跨学科融合特性的核心素养,都聚焦到了文化自信。学校以文化自信为基点,开设具有跨学科特征的“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结合学校校本实际分析,站在纵向的时间上,学校百余年的办学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淘洗,为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丰盈的精神财富;站在横向的空间上,学校所处的锡惠山麓、古运河畔,历史上就是江南文化活动的中心所在。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人文教育资源。我们强调课程的学习要依托于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来厚植学生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这样的情况分析和形势预判,学校于2019年开始开发“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该课程以江南文脉为载体途径,以文化自信为价值追求,结合人文类学科的国家课程要求,整合文化类课程资源,以整合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脉涵养开展育人实践
  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聚焦江南文脉对于学生文化自信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一方面关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相关素材,另一方面挖掘本地及区域文化资源;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我们采用融合探究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跨界学习;在课程评价开展上,我们基于相关研究尝试开展表现性评价。
  (一)课程目标确定
  文化自信彰显的是课程的价值与宗旨,而江南文脉则是促进文化自信的载体与途径,两者是内核与载体的关系。文化自信根植于实践,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对身边一草一木的认同,是对本乡本土文化的认同。要促进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在尊重传统、梳理江南文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新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升植根于本乡本土的文化自信,再带着文化自信赏鉴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这是“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的意义所在。
  (二)课程内容选择
  学校通过梳理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的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以文化自信为价值追求构建课程内容。学校通过探寻文化遗存、整合地域资源、挖掘校史资源、推进国际理解等路径,以惠山古镇等十大实践基地为点,串点成线,由线到网构筑“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资源网络,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主线,形成“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该课程以江南文脉概论开篇,以文化自信概论结束。其间涵盖了江南地区的家族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工商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无锡一中的校史文化,采用传统与现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三)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取项目负责人制,由教务处协同“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项目组,在学校校本选修课中开设。分别在高一、高二的四个学期中进行。每位学生必须在这四个学期中选择一个学期选修“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该课程由课程项目核心组成员主导,思政、语文、历史、地理四科教师协同完成。从课程实施来看,“文化自信·江南文脈”课程兼具以下特点:其一,具有跨界综合性,它不是某一分科的拓展教学,而是融合了思政、语文、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在内的综合课程;其二,具有活动探究性,除了江南文脉、文化自信等理论课教学外,更多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现场学习来推动课程实施;其三,具有深度研究性,以江南文脉为项目研究主题,分设层层推进的子课题来开展项目学习,实现坚定高中生文化自信的目标追求。
  (四)开展课程评价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采取学生文化自信素养发展评价和课程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相关文献[1]35研究,我们认为文化自信素养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个要素,并从“表达输出”的角度刻画了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应具有的行为表现(见表1)。结合学生行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文化自信素养发展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这类侧重于价值观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素养,是测评中的难题,我们将持续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课程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是否科学、文化资源支持是否有力、教师素养能否满足教学要求等方面,以单次课堂教学的随机观察评价与对整个课程教学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持之以恒强化“四式”创新
  在“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着力聚焦“四式”创新,即开展项目学习,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融合人文学科,探索核心素养培育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内外联动探索育人模式。“四式”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一)项目学习,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以项目驱动学习是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我们着重从以下关键点入手:选择有意义、贴近社会、有驱动性的项目主题,利用场馆真实情境为学生创设真实实践的探究机会,外显知识建构结果,创造项目产品,对项目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例如在“紫砂陶艺文化”一节课中,选择“紫砂陶艺的认识与研究”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陶艺文化,进行文化感知与理解;其次,在紫砂制作基地真实的场馆中开展实践探究,了解紫砂泥的成份、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步骤等;再次,融入个人创新理念制作紫砂壶作品,赋予作品以文化内涵,最后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二)融合人文学科,探索素养培育方式
  无论是语文还是历史课程,一门学科都无法完全面对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挑战,教师应通过开展以优秀文化理解和传承为目标导向的学科融合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我们通过研究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地理四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挖掘教学素材,将主题相同、内容接近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通过提炼、合并等方式重组为系列主题内容,以核心概念、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进而探索素养培育方式。
  (三)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学校依托“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实施,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跨学科的教师教研团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融合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又融合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无锡一中在国家课程教材文本、项目学习主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三个维度开展跨学科研究,探索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开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跨界教研既突破了高中阶段跨学科教学的瓶颈,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四)整合课程资源,内外联动探索育人模式
  首先,开展校园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既关注区域内的人文资源,例如锡惠山麓的园林以及无锡地区的东林书院等重要历史遗存,又强调校园内生发的文化因子,深入挖掘学校百余年的校史文化;其次,进行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融合,线上围绕“小娄巷”“惠山古镇”等历史遗存制作微视频,线下依托江南文脉一中论坛,邀请教授、作家、金牌导游等开展系列讲座;最后,实现真实与再造情境资源的结合,除了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教学场所外,学校还在课程基地建设了两大校内场馆——江南文脉馆和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江南文脉馆以“雅意闲趣”“诗礼簪缨”“昌明隆盛”“妙手天成”四个主题展现文雅江南、才华江南、富庶江南和匠心江南。学校历史博物馆,在“四史”中研究学校发展历史,突出校史中的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文化故事。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时代无锡一中探索育人方式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探索。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在实践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学校既在时空上进行育人资源整合,又在育人方式上进行创新,真正体现了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華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作为高中三大理科之一,生物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占据的比重是较大的。高中生物主要为学生揭示了生命的内部奥秘以及自然界的各类循环,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生物教学的使命感,利用多样的、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更具质量的生物教学,通过创新性改革教学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进步。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的众多新建小学,普遍存在新手教师扎堆、专业发展薄弱的困境。教师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为教师提供集体反思、共同实践、交流分享、文化传承的创新平台。建设“种子教师生长营”“容雅教师工作坊”等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发展微型共同体,是学校作为实践共同体的机制创新,为同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实践共同体;教师生长;新建小学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学习的发展和完善的学习方法。而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多且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提高高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以及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以便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践,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全新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加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的成长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除了最基本的语言教学外,还需要适当地引入物理情境,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其思考,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进一步深入物理世界,对其中的未知知识进行具体分析及探索,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形成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百年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胜\"密码\",是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政治品格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为我们从党史中感悟实践伟力、思想伟力、精神伟力、人民伟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备受关注。从小指导学生写好汉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传承华夏文明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综合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内在的动力与热情将所讲的知识更为直观和透彻的掌握,提高其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改教学规范的深入渗透,教学模式和方法随之被教师进行了改革与研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整体的高中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如果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加入核心素养的视角,那对于教师来说其中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就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先阐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