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进行伟大斗争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与贫困进行伟大斗争,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当前,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贫弱、生态环境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的“四弱”难题,必须强化基础保障,聚力产业扶贫攻坚,攻坚克难,综合施策,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深度贫困;难题;攻坚克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1-13-05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不仅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大小凉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最大的阻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凉山彝区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与贫困进行伟大斗争,攻克凉山州深度贫困堡垒,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一)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区,现有彝族人口267.3.万,占总人口的51.9%。凉山州现有11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包括10个彝族聚居县及木里藏区,占全省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30.56%、占全省深度贫困县总数的24.44%,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幅员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8.9%,1590个深度贫困村占全省深度贫困村总数的39.82%,50.99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总数的69%,贫困发生率22%,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呈现出显著的深度贫困特征。
  (二)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面临“四弱”难题
  1.基础设施薄弱。大涼山腹地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的故事,将世人的目光再次聚集到民族边远山区的精准脱贫减困上,也再次让人们看到大凉山精准脱贫攻坚是如此艰难。大山深处的村民们可以通过藤梯爬出村庄,但很难爬得出深度贫困的束缚,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更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最严重的“瓶颈”。
  2.产业支撑贫弱。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然而由于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精深加工的“五个”不足,使凉山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贫弱症结。
  3.生态环境脆弱。凉山州处于长江上游,境内河流众多,不仅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干流,还有其它集雨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以及邛海、马湖、泸沽湖等23个内陆淡水湖泊,是四川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许多彝族同胞仍居住在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滑坡泥石流等不宜人居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区。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迫在眉睫。
  4.社会文化积弱。凉山彝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与精准脱贫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受两千多年奴隶制社会的禁锢,凉山彝区的一些群众家园意识、财富意识、商品意识缺乏,仍存有温饱第一的消费观、迷信鬼神的文化观,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的轻商观念,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畸形生育观,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的落后习俗,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的陈规陋习,不洗手不洗脸不洗衣被不洗脚、随地而坐席地而睡、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不良习惯,要破除绝非一日之功。彝区的少数群众尚存“贩毒致富、患艾获保”畸形观念。毒品、艾滋病成为影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两大毒瘤。
  二、与贫困进行伟大斗争,攻克凉山州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思考
  (一)强化基础保障,为凉山脱贫奔小康保驾护航
  基础薄弱是凉山发展最大的瓶颈,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是瓶颈处最细弱的部分。将交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是首要任务。一是要努力争取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攻坚的特殊政策,例如,比照云南、贵州补助标准支持凉山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参照部分民族地区补助标准支持凉山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国家兜底支持凉山加快精准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等。二是全面推进以县域交通网络为重点的第二轮《大小凉山地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实现州到县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每个县有2条以上对外公路通道,加快构建全域凉山“3小时经济圈”。三是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富民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通村硬化路建设,畅通乡村“微循环”,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8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100%的村通硬化路,为凉山脱贫奔康保驾护航。
  (二)聚力产业扶贫,为凉山脱贫奔小康增添新动力
  针对产业支撑薄弱,立足解决产业单一化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乡镇旅游业,规模推进“果薯蔬草药”发展,打造生态凉山农产品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模式,打造一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民宿旅游达标户,鼓励引进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下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小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等。
  尤其是面对贫困彝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态农业是凉山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凉山州出台了《凉山州“1+X”林业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2016—2018年)完成15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荒山荒坡、房前屋后应栽尽栽。到2020年,全州林业产业基地达到2700万亩、农民人均达到6亩,其中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500万亩、贫困人口人均达到3亩;林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需要在体制机制、规划、资金、技术、产业链、产品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   1.理顺关系,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出台支持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意见,健全相关扶持、优惠、奖励等长效机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林农、发展大户、专合组织、重点村社、重点乡镇和重点企业,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信贷优先、利率优惠等方式予以支持。健全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进一步明晰林地权属、加强纠纷调处,使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有规可依、依规管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2.完善规划,科学指导产业发展。牢固树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发展理念,完善林业生态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产业布局、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完善县市林业生态产业专项规划,将规划任务落实到乡镇、村社、农户,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年度,企业布局落实到园区,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产业全面稳步健康发展。坚持产业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紧盯贫困人口脱贫,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从头到尾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3.整合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投入。更好吸引民间资本、企业、协会、外资、科技人才、金融信贷向林业生态产业聚集和倾斜,建立以项目投入、信贷投入为主,农户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以项目实施带动产业发展。采取项目捆绑方式,统筹整合涉农,集中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灌溉、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加快设立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州级财政每年筹集不低于3000万元、11个国定贫困县每县每年安排不低于400万元资金作为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支持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金通过众筹等方式参与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有序引导国有资本进入林业生态产业发展领域,支持各县市扩大融资规模,并组建林业生态产业发展实体公司,负责融资承贷、使用、管理和偿还。
  4.培育主体,完善產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加大支持力度,采取“经营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农村贫困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引导贫困群众“进会、入社、上链”,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收益。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完善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贫困村分享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红利。充分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申报核桃地理注册商标,大力发展有机核桃等产品认证工作,做优做强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5.科技支撑,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深化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加快形成集科技研发、丰产示范、产品交易、精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具有指导性的,以州为统揽、县市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专业大户为单元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实施“123”林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科学指导核桃标准化栽培、管理、采收、贮运和初加工,提高核桃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大对核桃优良品种及关键栽培技术、关键加工设备和精深产品加工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实现生产方式创新与产品品质创新有机统一。
  6.综合开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坚持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全面推广核桃林地种植,大力推行“果—草—禽—沼”“林—草—禽”等多种循环发展模式,推动林业生态产业循环发展、高速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普及推广核桃清洗、分选、烘干、分级包装技术,提高核桃就地加工转化率和干果商品转化率;持续扩大精深加工产能,加快形成以精制核桃食用油、保健油、核桃饮料等产品为主的核桃深加工产能;推进综合利用,新建一批利用核桃青皮、核桃壳及核桃仁等加工剩余物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活性炭的综合利用项目。依托林业生态产业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支持县市打造一批集核桃种植基地、林下种养殖、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和核桃主题公园,积极开发以核桃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业。
  7.搭建平台,拓展产品经营流通渠道。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农民参与、企业主导的发展思路,促进林业生态产业经营流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组建成立核桃产业协会,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咨询、协调、监督、品牌保护、技术培训和营销活动等服务,加强合作、规范行为、强化营销,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多赢共赢;合理运用财政信贷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核桃加工、仓储、批发、交易市场及电商交易平台,开展核桃干果、苗木、工艺品、油料、饮品及其它核桃产品的交易,减少流通环节,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林业生态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攻坚克难、综合施策,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1.打破贫困宿命论,重在“扶贫先立志先扶志”上下功夫。一是打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条件落后,观念不能落后。全州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攻坚治穷的先决条件,以不等不靠、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斗志克服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条件制约,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找出路、挖“穷根”。二是打破“唯困难论”的思想束缚。“空谈谈不来小康,抱怨怨不去贫困”。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奋进观、拼搏观,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头向困难进军,夺取扶贫攻坚全面胜利。三是打破“唯贫穷论”的思想束缚。各级党员干部要强化战胜贫穷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引导帮助群众从思想上彻底打破贫困宿命,撕掉“苦熬守穷”“等靠要”的标签,点燃群众奔康热情,激活群众主体意识,强化“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实现由“站着看、等着扶”向“主动干、勤致富”转变,让群众自觉、主动、积极地投身脱贫攻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   2.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聚居区追赶跨步伐。一是充分挖掘贫困县自身潜力,抓住用好国家和省州重大扶持政策,打好“民族牌”“绿色牌”“生态牌”“文化牌”,做大做强马铃薯、苦荞、核桃、花椒、中药材、生态养殖等农牧业,加快建设“大凉山”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科学有序开发旅游、民族文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贫攻坚带动区域开发,提高贫困群众致富奔康能力、贫困地區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后发赶超。二是以区域开发带动脱贫奔康,加快安宁河谷地区转型发展步伐。发挥放大安宁河谷6县市比较优势,用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稀土钒钛资源创新应用基地、“大凉山”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区域开发带动扶贫攻坚。以州内“6+9”对口帮扶为带动,完善“强县带弱县、富县帮穷县”机制,大力发展流域经济、通道经济、“飞地”经济、县域特色经济,促进安宁河谷县市与彝区藏区县经济相融、脱贫共抓,开创全域凉山追赶跨越、脱贫奔康新局面。
  3.突出问题导向,在文化、教育扶贫上下足“绣花”功夫。一是将新村新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坚持“先难后易”原则和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要求,制定实施新村“四好”达标细则,整村规划、连片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和安宁河谷新村建设,结合新村新寨建设抓好不适宜人居地区群众易地搬迁,确保到2020年全州80%以上行政村建成新村、80%以上农户入住新居。全州累计建成新村新寨3074个,206.2万人、43.9%的农村群众住进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同时持续有效开展彝区移风易俗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使彝族群众逐步形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文化生活习惯。二是将民族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推进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15年免费教育,创办“一村一幼”幼教点3070个、招收幼儿11.5万名,帮助彝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过好“语言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启动建设450所乡镇幼儿园,分别新建、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350所、666所,确保到2020年距学校2.5公里以外的学生都能住校读书,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三是将禁毒防艾作为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打响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戒毒康复基地“绿色家园”和“1+8”艾防救治中心,并通过创新彝区基层治理,强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构建禁毒防艾长效机制,消除毒品、艾滋病两大“拦路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责任编辑:秦利民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一生的最大成就是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资本论》。《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创建十大理论、得出最终结论。当前,《资本论》仍然是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资本论》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和社会化生产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资本论》能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里程碑;生命力
期刊
摘 要:峨边彝族自治县以贫困户中的特殊困难群体这个“关键少数”为支点,以“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大家庭”救助中心为帮扶阵地,撬开了阻挡在全面奔康道路上的最后一道关卡,确保脱贫不漏一户,奔康不落一人。  关键词:脱贫攻坚;帮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3.015  
期刊
摘 要: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乐山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发展、线路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地方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为非遗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突出乡村非遗旅游重点区域打造,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开展“互联网+非
期刊
摘 要:社会公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运用“社会公仆”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应当持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运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4.003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审判团队要高效运行,团队组建必须科学合理,团队运行必须均衡有序。要坚持小团队大作为的思路,以保障需要为目的、以专业化审判为主导设计团队架构;以审级、地域、人力资源为主要考量选择团队结构;坚持立足发展、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人员配置原则,兼顾团队成员的协调配合性。实践证明,司法责任制的落实是审判团队运行的前提,以目标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是提升团队审判效能的有效举措,对办案数量的实时监控与调整,
期刊
摘 要:社区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省、市及城镇、社区的工作效率。成都市双水碾街道社区借鉴先进的社会治理经验,积极开展社会治理,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街道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应完善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提升政府、社会的共同治理能力,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治理,重視社会组织和管理人才培养,结合科技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社区治理;治理现
期刊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新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保护不力,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址破坏严重;工作基础不足,工作难度很大;有关部门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保护挖掘历史文化遗址的策略应该是进一步强化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层次制定保护重点与措施;落实有关保障机制;推进文旅融合,着力打造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品牌建设;全面提高历史文化遗
期刊
摘 要:“质量第一”“质量强国”被同时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出党对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乐山应把高质量发展、标准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实施城市标准化战略,对标省内一流,以更高标准繁荣城市文化,保护优化生态,增进民生福祉,改进城市治理;以更高标准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更高标准完善旅游设施功能,深挖旅游产品内涵,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助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乐
期刊
摘 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擘画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蓝图。当然,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二字,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尤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原则,特别是要统筹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产业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与小农户、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等重大关系
期刊
摘 要:峨眉文化旅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规模不够大、效益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因此,我们要走好精品高端路线,增强前沿引领力;走好本土特色路线,提升资源效益率;走好融合发展路线,提高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1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
期刊